俄珠贡桑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850000)
论高校钢琴教学中的中国钢琴作品
俄珠贡桑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850000)
中国钢琴作品作为钢琴教学中的后起之秀,传承着民族文化,为钢琴艺术注入新鲜血液,承担着高校钢琴教学中的重要使命。本文中笔者首先简要介绍中国钢琴作品及其特色与优势,进而分析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应用的充分性与必要性,最后从装饰音、节奏、音色三方面剖析如何提高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水平。
钢琴;教学;中国钢琴作品
(一)中国钢琴作品
在钢琴引进中国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产生了一大批深受国民喜爱的优秀中国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将国人对现实生活的思想感情真实反映出来,如催人奋进的《黄河颂》《大路歌》,悠扬舒缓的《牧童短笛》《晓风之舞》等。中国钢琴作品在改革开放后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表现形式上也更为多样。有改编自中国古代名曲的钢琴作品,也有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改编作品,还有近现代、新时期的民乐作品以及反映时代风貌的革命作品。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特色和优势
“崇洋媚外”的风气作为本土化钢琴作品创造活动和钢琴教学活动中的阴影多年来挥之不去。不可否认,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是我国音乐演奏艺术的舶来品,但只要我们能够细心研究和发掘,将这一乐器同中华艺术神韵相结合,同样能够使其在中国艺术土壤里结出硕果。我国近现代的钢琴艺术家们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以及钢琴弹奏的研究与实践,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这些钢琴作品成为我国音乐宝库中的巨大财富,对钢琴教学活动有着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中国钢琴作品将传统文化的韵味和意境完美呈现出来,或气势恢宏、或温柔婉转,虚实相生、曲境相容,传达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散发出无穷的东方韵味,令欣赏者神往。中国钢琴作品虽不具有西方钢琴作品那样悠久的历史,但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创作和教学实践经验。题材众多的中国钢琴作品将人们现实生活的情感体现出来,更接近生活实际,亲和力十足。
(一)中国钢琴作品日臻成熟为其应用于钢琴教学提供了充分条件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水平日臻成熟和完善,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钢琴艺术的审美需求以及高校钢琴教学的需要。近年来,中国钢琴作品不但在创作数量上不断增多,创作思路和质量上也不断突破。新时期的作曲家们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和声不断革新,寻求曲谱与技法上的更大突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音乐艺术家们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断创新理念,更加注重声效和演奏技法,创作出了许许多多风格独特的中国钢琴作品。从此,中国钢琴作品步入了质与量高速发展的时期。更多、更好、更具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的诞生为高校将中国钢琴作品引入教学提供了充分条件。
(二)钢琴教学内容单一及文化传承需要为其应用于钢琴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直以来,由于我国高校音乐教师在早期接受钢琴教育时接触到的大部分都是外国钢琴作品,因而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以及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之后的高校钢琴教学中,他们也普遍习惯于按照自己的学习套路将这些西方钢琴作品传授给学生,这就造成了钢琴教学内容单一、固化,学生对于中国钢琴作品了解甚少。除此之外,在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中往往错误地认为将中国钢琴作品应用于教学缺乏深度,这使得在学生在教学中更少有机会涉猎到本土作品,甚至在学生中间形成了不愿谈及中国钢琴作品的倾向。这些都导致千篇一律的“西洋风”充斥钢琴教学内容,作品缺乏新意。虽然近几年中国钢琴作品的比重有所提高,但仍无法满足钢琴教学作品多样化的需要。由此可见,钢琴教学内容的单一为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必要性。
除此之外,将中国钢琴作品应用到钢琴教学中去还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我国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作为一名中国钢琴演奏者,弹奏本民族的音乐作品是一种无尚的荣耀。虽然钢琴艺术在西方发展较为完善,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平均律的音乐成果要早于西方钢琴艺术几百年。可以说,世界各国的钢琴大师都受到了中国音乐艺术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升华、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风格日渐形成。鼓励学生学习中华文化,将本民族的灿烂文明传承下去是十分必要的。中国钢琴作品作为中华文明的音乐形式凝练,将其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中国钢琴作品应用于高校钢琴教学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均已成熟,接下来就需要广大音乐教师加强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研究力度,努力提高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水平。下面笔者就通过对装饰音、节奏、音色三要素培养方式的介绍,具体阐述如何提高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水平。
(一)中国钢琴作品装饰音处理方式的培养
单音内部变化丰富的中国民乐具有韵味悠长、抑扬顿挫的特点,中国钢琴作品为了能够使这一特色得到发扬就需要加强装饰音的处理。中国钢琴作品的装饰音处理较之西方钢琴作品而言,在力度和速度的上都没有具体的定性定量标准。在国外,每位作曲家对于装饰音的处理有着各自的特色:莫扎特作品的装饰音灵巧、肖邦作品的装饰音委婉、巴赫作品的装饰音精美……而中国钢琴作品则主要依靠演奏者自身对作品的领悟,才能奏出“中国魂”。例如:启发学生用短颤装饰音表现《牧童短笛》中牧童吹笛嬉戏的场面,用快速流动的中颤音表现《彩云追月》中云月相戏的意境,用紧凑的中连续颤音表现《百鸟朝凤》中大自然中昆虫鸣叫之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全面认识种类繁多的中国钢琴作品装饰音,如倚音装饰、颤音装饰、琶音和弦等,并且通过经典民乐的练习来加深印象。例如,《平湖秋月》的八度后倚音、《梅花三弄》极低音区的八度音以及《二泉映月》小三度倚音的运用等。
在中国钢琴作品中,不同形式装饰音的不同运用方式能够表达出风采各异的音乐内涵,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加强对学生装饰音领悟能力的引导,重视学生对装饰音的学习和练习。
(二)中国钢琴作品节奏处理方式的培养
“尽信书不如无书”,实践如果被各种条条框框限制就会失去新意,钢琴演奏作为音乐艺术的二度创作尤为如此。中国钢琴作品在韵律上参照了我国戏曲的特色,节奏上有强有弱、有张有弛,若是把握不好很难将作品精髓演绎出来。中国传统音乐抑扬顿挫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作品一板一眼的节拍变化,这使得传统音乐的节奏更加具有旋律动感。例如,改编自二胡曲的中国钢琴作品《二泉映月》的结尾部分音区逐渐收窄,整部乐曲趋于平静,这就要求学生在节奏处理时进入一个慢慢松弛下来的缓和过程,在部分音节上做必要的延长和停留。如果这时学生照搬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节奏特点来适应《二泉映月》的压抑和忧郁气氛,就会显得作品缺乏生气,失去中国味。又如《夕阳箫鼓》中的中国散板,在教学时教师就不能按照西方作品的节奏处理方式一板一眼地按照节弹奏,而应对散板的节奏进行变换,运用复倚音及同度倚音的散板节奏来处理作品节奏,这样才能模拟出曲中鼓声的由远及近之感,描绘出江面恬静平阔的景色。
(三)中国钢琴作品音色处理方式的培养
声音表达是音乐作品的关键,中国钢琴作品由于取材于各种类型的民乐就需要模仿琵琶、古筝、二胡、箫等多种民族乐器的声音,借鉴它们或清亮悠远、或缠绵圆润、或淡雅高长的独特音色。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学生对音色处理方式的培养,训练他们细微、丰富的音色处理技巧。启发学生对细微音色变化的感知能力以及手指的灵敏度。例如《夕阳箫鼓》的钢琴演奏就需对古筝、古琴、琵琶、箫等多种民族乐器进行音色模仿。其中在对箫的音色进行模仿时,要尽量把握箫声暗淡、音量小并且哀婉的声音特点,指导学生利用滑音、颤音、升高四度音等处理方式体现其哀婉音色。在对散板部分中琵琶音色进行模仿时,为了突出琵琶滚轮的音效,可以让学生采用由慢渐快的轮指法,同时加强同音换指以及装饰音的运用,这样就可以丰富地表现出各种传统乐器的音色。
但是想要完美表达出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风格和韵味,仅依靠钢琴音色的演绎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学生特殊演奏技巧的训练,使学生对手指的移动速度、臂腕的力量和指尖的触法都能心领神会。例如,模仿笙的双音效果时,对装饰音的处理要避免颗粒型,又不能使音色听起来粘稠,这就要求学生手指要有弹性,缓慢触键,利落收尾,发出均衡的音色。在模仿二胡的悠远音色时,需要借助臂腕的力量,确保手指平稳移动,使得触键更加稳定连贯,呈现出连绵不断的音色。每首中国钢琴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意境,而音色就是传达意境的基础,平时练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细致敏锐的音色听觉,树立以音传情的理念,将中国钢琴作品的音色运用合适的触键法呈现出来。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钢琴作品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并且已经完全具备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的条件,所以大力发展和传承中国钢琴作品是大势所趋。在教学中,教师要提起对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视度,将其丰富到钢琴教程中去,引导学生热爱这一灿烂的民族特色音乐形式,更好地将其发扬光大。
[1]刘洋.谈高校钢琴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2012.33(3).
[2]张静.审视钢琴教育教学改革现状.艺术教育,2012.33(3).
[3]王玮立.试析高校钢琴教学对学生音乐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大舞台,2011.54(1).
[4]王九彤.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理论的对外借鉴.音乐研究,2011.54(6).
[5]乔红.关于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问题的思考.民族音乐,2011.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