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信 (宿松县高岭文化站 246500)
我县县域群众文化发展之我见
杨 信 (宿松县高岭文化站 246500)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彰显着一个地区的个性和魅力,文化的温暖映照,让经济前行的历程闪烁着以人为本的时代之光。在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今天,搞好县域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让县域的发展融入文化含量,提升文化品位,对于进一步加强党与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通过整合县域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县域群众文化品牌,营造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氛围,将文化的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和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我县县域的综合影响力,推动我县县域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据调查,目前我县的群众文化活动设施比较简陋,随着城镇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县县域的文化设施已不能满足搞好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只有对文化设施进行必要的整合,才能更好的凸显现代主题思想,发挥其文化潜能。
(一)县城文化场馆的整合。针对县城群众文化场馆的实际,把原有的文化设施整合规划建设一个文化城,内设剧院、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民俗展了馆等。同时,在文化城内建设一批体现我县县域浓郁文化色彩的建筑,弘扬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通过建设文化城,使其成为县域宣传文化活动和休闲娱乐中心。
(二)社区、农村文化设施的整合。对街道社区文化活动室重点予以建设、完善、监督、规范,使之成为居民经常性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提供居民的参与率、覆盖率。在社区规划中,应配套建设文化场馆及文化活动中心,在名胜风景区配套建设文化休闲中心,让群众文化设施遍及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普及到农村。
(三)县域传统文化的整合。我县具有许多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民间文化,如民间戏曲黄梅戏、文南词、节庆民俗活动如下仓赛龙舟、许岭灯会和宿松锣鼓等等。其丰富的文化与精神内涵,是县域发展的动力。要在保护那些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同时,大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对县域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整合,通过攫取和提炼,使其更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文化载体是文化赖以存活到空间。县域的广场、社区及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等开放式的文化活动场地,是没有围墙的文化大公园。广场、农村文化活动,是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推进县域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有效载体。
(一)培育县域广场、社区文化载体。县域要开展提高居民知识水平、提高文化趣味的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实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通过一系列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县域文化建设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有规划、有组织、有内容、有趣味的生动活泼的文化新局面。
(二)培育农村文化载体。针对农村文化贫乏现象,建立健全文化网络,坚持文化下乡。重点是精心培育“宣传文化中心户”“民俗文化中心户”“科普宣传中心户”按照活动中心式和文化轻骑式两种类型进行分类指导。
(三)文化载体的运行模式。县域党委、政府要紧紧围绕推进群众文化发展这一主线,突破政府财政出资、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传统做法,采取党委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文化企业具体承办的机制。这样,既可保证活动经费的落实,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又可加强活动资金成本核算,使有限的资金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
文化品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具有比物质产品更丰富的内涵、更强的竞争力和更显著的带动效应。因此,要打造群众文化品牌,以品牌文化活动为龙头,让群众生活在参与中活跃、文化服务在丰富中提升。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群众文化。特色文化是指已在县域形成,并为县域群众喜闻乐见、自觉参与的文化项目。群众文化的开展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把地域特色文化视为存活之魂。县域可按每年举办节日庆祝型、区域特色型、参与共建型、寓教于乐型、趣味娱乐型、人文关怀型、精品带动型等各具特色的活动。要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挖掘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加工去粗取精,让频临绝迹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并把其打造成群众文化活动的精品。
(二)扩大交流,增强群众文化活力。除了举办广场大型演出活动,不断扩大演出阵容、更新演出形式、完善演出机制外,可以通过交流等形式,进一步打造品牌,提高群众的艺术鉴赏力。县域可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扩大群众文化交流,通过对外文化交流,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级,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活力。
总之,群众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也是衡量我县县域群众文化活动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只有加强我县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才能激活文化活力,提高文化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使其成为我县县域群众文化一个持久闪耀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