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归因训练改善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

2015-07-21 10:08明月周晨旭叶存春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4期
关键词:应对方式团体辅导

明月++周晨旭++叶存春

摘要:目的:运用归因训练改善留守初中生的不良应对方式。方法:选用归因风格问卷和青少年应对方式问卷筛选出存在不良应对方式的留守初中生,设计归因训练团体辅导活动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进行后测。结果:留守初中生的归因风格和情绪取向应对方式得分在归因训练前后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归因训练改变了留守初中生的归因风格,减少了留守初中生幼稚的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归因训练对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的改善有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归因训练;应对方式;留守初中生;团体辅导

分类号:G4441

引言

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 (林崇德,2009)。归因训练的基本思想是,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的因果知觉中,存在各种归因偏差,通过归因训练,个体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期望,是增强成就动机、矫正自卑心理、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李占江,2001)。

应对方式 (coping style) 又称为应对风格,是指个体在具体的压力情境中,为减轻压力的影响而有目的地采取认知和行为的手段、方法和策略 (林崇德,2009)。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并由长辈、亲戚、朋友或邻居等代为照看,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段玉香,2007)。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因为经济条件等各种原因,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这一群体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归因方式上存在着趋于悲观的倾向,在应对方式上倾向于采用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这对于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及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不利的。

国内外研究表明,归因方式与应对方式存在着比较紧密的联系,通过归因训练,理论上能够改变留守初中生的应对方式。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实验研究,以证明归因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内在联系,为留守初中生归因方式和应对方式的改善提供实践证明。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的197名农村留守初中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92名,女生105名,初一学生94名,初二学生103名。初三学生由于学业繁忙,不能参与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采用极端分组法,根据27%高低分组方式,筛选出41名同时满足在中文修订版《儿童归因风格问卷》的G分-B分属于低分组以及在《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情绪取向应对维度上的得分属于高分组的农村留守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遵循自愿原则,最后有20名留守初中生全程参与了团体辅导活动。

2.2研究工具

2.2.1儿童归因风格问卷

儿童归因风格问卷 (Childrens 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 由Seligman等人据归因理论编制,经国内学者李旭修订,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Seligman,1984)。此归因形态问卷将解释形态分为3个向度:持久性,普遍性和个别性。持久性包括永久的坏 (PMB) 和永久的好 (PMG);普遍性包括普遍的坏 (PVB) 和普遍的好 (PVG);个别性包括个别性的坏 (PSB) 和个别性的好 (PSG)。希望分数 (HoB),PVB+PMB,是普遍性的坏和永久性的坏的总和,是对不幸事情的希望分数,也是最重要的分数。希望分数越低,对不幸事情的归因越偏向积极的方面,相反,希望分数越高,对不幸事情的归因越偏向消极的方面。Total B (TB) =PMB+PVB+PSB,是指对不幸事情的归因分数,Total G (TG) =PMG+PVG+PSG,是指对好的事情的归因分数。

2.2.2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采用陈树林等人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陈树林,2000) 来测量中学生对各种事件的应对方式。该量表共36个项目,包括“问题型应对”“情绪型应对”两个维度。“问题型应对”包括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和积极、合理化的解释3个因子,“情绪型应对”包括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和幻想否认4个因子。每个因子由几个条目组成,条目为4级评分,“1 =不采用;2 =偶尔采用;3 =有时采用;4 =经常采用”。因子分由条目分相加即可,属于同一分量表的因子分相加即分量表分数。各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介于0.67~0.83之间,总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92,重测系数是0.89。

2.2.3农村留守初中生积极归因训练团体辅导方案

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影响初中生归因方式的因素主要是情绪管理上的问题,据此设计了6次团体辅导方案,主题分别是:情绪万花筒、我的心情我决定、悲观乐观大作战、坏事来临时、好事来临时、Dont worry, be happy!

2.3研究程序

学生在调查员的指导下,现场填写《儿童归因风格问卷》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当场收回问卷。

用Epidata3.1软件对所收回的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录入,并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得到符合条件的被试。

制定团辅方案并实施,每周一次,共六周。

用《儿童归因风格问卷》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后测,对前后测数据进行差异检验,并请团体成员填写活动反馈表,记录参加团体辅导活动的收获和感受。

3研究结果

3.1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经过6次的干预后,为了检测干预的效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实验组被试在中文修订版《儿童归因风格问卷》以及《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上的前后测得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可知,在对好事件的个别性归因 (PSG) 上, 实验组被试的前后测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后测的分数显著高于前测 (p<0.01);在对坏事件的普遍性归因 (PVB) 上,实验组前后测的得分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 (p<0.05); HoB分的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 (p<0.05);G分的后测分高于前测,B分的后测分低于前测,归因总分 (G分-B分) 的后测高于前测,这表明,归因训练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实验组的归因风格。

由表2可知,实验组在问题取向应对方式各个因子上的前后测差异不显著。但在情绪取向应对方式上,前后测存在显著的差异,尤其在逃避因子上,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这表明,团体归因训练干预对实验组被试在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上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但对其在情绪取向应对方式的选择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4讨论

经过6次团体归因训练,实验组的归因风格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归因风格相比训练前更加乐观。这说明归因训练对实验组的归因方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而言,归因训练对实验组的应对方式产生的效果非常有限。归因训练没有改变实验组的问题取向应对方式,仅对实验组的情绪取向应对方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且主要表现在逃避因子上。这说明,实验组经过归因训练,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有所减少,尤其是在敢于面对现实问题,不退缩逃避方面。这说明,归因训练对于留守初中生在面对困难挫折时采取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几乎没有作用,但能使留守初中生减少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更加理智地对待问题。虽然效果有限,但确实是本次归因训练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对于归因训练未使留守初中生在选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这一维度上有所进步,可能是由本次归因训练的问题设计所致。本次归因训练主要是以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为基础,着重认知训练,认为认知的改变会导致行为的变化。据此,并未涉及到具体问题情境。训练结果表明,注重认知的归因训练确实使实验组在认知层面对事件的归因更加理智而乐观,在应对方式方面也更加成熟,情绪取向应对方式减少,但并未增加问题取向应对方式的使用。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本次归因训练仅仅局限于课堂和理论逻辑上的探讨,而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实验组成员并没有面临真正的问题情境,因此无法判断实验组成员面临真正的困难和挫折时会选择何种应对方式。总之,归因训练确实使留守初中生的归因风格更加乐观,但对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仅仅停留在减少了幼稚的情绪取向应对方式上,成熟的问题取向应对方式未能增加。这可能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有关。青春期的初中生,思维上正处于幼稚与成熟并存的阶段,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但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初中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还有所欠缺。而弥补这种欠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思维的成熟、经验的积累。因此,通过6次归因训练改变留守初中生的应对方式是很有难度的,实践证明,其效果确实不明显。这与之前对归因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结果一致,即归因方式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要想改变留守初中生的应对方式,仅仅靠归因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深入研究影响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各种因素。

5结论

归因训练改变了留守初中生的归因风格,使留守初中生的归因风格更加乐观;

归因训练减少了留守初中生幼稚的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但未能增加成熟的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

归因训练对应对方式的改善是有效的,但其效果是有限的。

猜你喜欢
应对方式团体辅导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山东体育学院术科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