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拒绝的神经生理反应及其理论解释

2015-07-21 10:01禹继华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4期

禹继华

摘要:社会拒绝是社会应激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学领域已对此作出较为深入的研究。已经有许多研究发现社会拒绝能够引起人们不同方面的神经生理反应,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已提出不同的理论对这些神经生理反应进行解释。文章主要将当前心理学领域对社会拒绝引起的主要的神经生理反应的研究结果加以总结,形成比较系统的概括,并对目前学界对社会拒绝应激反应的主要理论解释加以介绍。

关键词:社会拒绝;神经生理反应;理论解释

分类号:B845

11前言

社会拒绝是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能够引起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对人类的生存和适应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持续暴露在社会拒绝条件下,或总是对社会拒绝作出过度反应,会给个体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带来负面效应。文章主要从社会拒绝的生理反应方面进行整合,并对其内在神经基础加以介绍,引入相关理论对社会拒绝的应激过程加以概括和初步总结。

2社会拒绝概述

社会拒绝 (social rejection) 是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在心理学中通常用社会排斥 (social exclusion)、人际拒绝 (interpersonal rejection) 等词汇描述,本文采用MacDonald等提出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社会互动中,个体被一个他想与之建立关系的他人或团体拒绝、排斥或者贬低,由此他所渴望得到的关系或归属需求无法实现的现象 (MacDonald & Leary, 2005)。社会拒绝有许多表现形式,如排斥、孤立、忽视、歧视等 (杜建政,夏冰丽, 2008)。社会拒绝是社交过程中来自他人的消极反应,这种消极反应的发生一方面会使人审视自我行为,促使个体修正行为方式,寻求积极方式与他人互动 (Bernstein, Young, Brown, Sacco, & Claypool, 2008; Lakin, Chartrand, & Arkin, 2008),另一方面,长期或常常处于社会拒绝的反馈中会给个体带来许多负面效应 (Young, Abelson, & Cameron, 2004),可能引发焦虑、紧张等情绪和攻击行为 (Nezlek, Kowalski, Leary, Blevins, & Holgate, 1997),甚至在依恋方式 (Pimentel, 2007)、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不良后果。

当前心理学领域对社会拒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 对社会拒绝的个体差异的研究,如在自尊水平、性别等因素上,个体对社会拒绝的反应强度就有所差异 (Ford & Collins, 2010);(2) 对社会拒绝所能引起的各种生理及心理行为反应的研究;(3) 对社会拒绝与个体身心健康的关系的研究,如社会拒绝与依恋方式、社会拒绝与人格障碍等的关系 (Ditzen et al., 2008; Pimentel, 2007);(4) 基于以上三点采用生理学技术、脑成像技术等对社会拒绝应激的脑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探讨个体对社会拒绝的一般生理反应、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在社会拒绝的神经反应上的个体差异等,通过这些研究形成并逐步验证当前心理学关于社会拒绝应激反应的理论。

本文主要对社会拒绝引起的常见神经生理反应进行介绍和概括,并总结相关理论解释。

3社会拒绝引起的常见生理反应

过去许多的研究越来越清晰地证明应激反应的生理系统,如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hypothalamic -pituitary-adrenocortical system, HPA轴),在调节情绪性应激事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中的关键作用,也有实验者则主要采用惊跳反射实验范式来获取相关生理反应。面部表情肌活动、整个身体的屈曲和伸直反射、心率的增加以及皮肤导电性增加等都是有效可靠的惊跳反射反应指标,但最受关注的是眨眼反射 (卢宁艳,王健,杨红春,2008)。以上这些生理反应都存在一定的神经生理基础,因此以脑功能性核磁成像 (fMRI) 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研究探索了社会拒绝应激反应的脑神经机制,发现了社会拒绝应激反应的主要脑区,如内侧前额叶皮质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前扣带回皮质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杏仁核等。

3.1HPA轴的激活反应

3.1.1HPA轴激活反应与心理应激

HPA轴反应是人类生理应激反应的一个成分,从许多特别关注心理应激源对皮质醇激活的影响的研究中得出有两种概括性推论:一种是心理应激源与物理应激相似,确实能够激活HPA轴;第二种是在这一生理系统上的心理应激效应存在着较高的可变性,可能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消极情境都能够引发皮质醇的变化。关于HPA轴反应和社会应激的关系有三种假设:H.Seley认为包括HPA轴反应在内的应激反应是非特异性的,不管是物理的或心理的应激源都能够诱发相同的生理反应;另一些学者认为只有极端的或长期持续的应激情境能够使皮质醇浓度升高;还有学者认为应激源的某些特定特征 (如可能造成伤害或丧失的、新奇的、不可预料的、不可控的情境) 最有可能激活这一系统 (Dickerson & Kemeny, 2004)。

HPA轴的激活是从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 开始的,CRH的产生促使垂体前叶 (anterior pituitary) 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cotropin hormone,ACTH),接着引发肾上腺皮质 (adrenal cortex) 释放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 到血液中 (Dickerson, Gruenewald, & Kemeny, 2004)。在人体中,最主要的糖皮质激素是皮质醇 (Kudielka & Kirschbaum,2005)。因此在实验中多以皮质醇变化为HPA轴激活的主要指标。

3.1.2社会拒绝情境下以皮质醇变化为指标的HPA反应皮质醇的变化是HPA轴应激反应较为稳定的指标,在社会拒绝的研究中多以皮质醇浓度变化为HPA轴反应的主要指标。整体而言,研究表明社会拒绝情境能够引起皮质醇的变化,但是存在一些个体差异。在儿童和成年女性中,儿童同伴拒绝与HPA激活增多相关 (Gunnar, Sebanc, Tout, Donzella, & van Dulmen, 2003):在统计意义上被分为同伴拒绝的儿童呈现出较高的皮质醇浓度,他们的平均皮质醇浓度高于其他儿童的平均浓度半个标准分。在社会拒绝挑战情境中,女性的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男性 (Kudielka & Kirschbaum, 2005);而在耶鲁人际应激挑战 (Yale Interpersonal Stressor, YIRS) 拒绝范式中,女性的唾液皮质醇浓度峰值比基线水平上的浓度增加了150%,男性峰值水平仅增加了14% (Stroud, Tanofsky-Kraff, Wilfley, & Salovey, 2000)。在对自尊与应激反应的研究中发现社会拒绝条件下,被试的皮质醇水平都有显著增加,并且社会拒绝应激阶段和早期恢复阶段,自尊水平与皮质醇反应呈负相关,低自尊者的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高自尊者的皮质醇水平 (Ford & Collins, 2010)。

3.2惊跳反射

惊跳反射 (Startle reflex) 指应对外界刺激或危险时的一种防御性反应,以面部和躯体肌肉缩张为主要反应指标,各种感觉通道的刺激都能引发惊跳反射。这种防御性生理反应对人与动物的生存和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Szabo, 1964; Koch, 1999)。

在实验中,Downey, Mougios, Ayduk, London和Shoda (2004) 发现观测拒绝性图片时伴随突然的声音刺激能够增加惊跳反射的幅度,如实验中眨眼反射次数的显著增多、眼眶轮匝肌和皱眉反应等。高拒绝敏感性个体对社会拒绝刺激的惊跳反射 (主要是眨眼反射) 幅度比低拒绝敏感性个体要多一些 (Downey, Mougios, Ayduk, London, & Shoda, 2004)。在自尊水平上则显示自尊水平与惊跳反射强度负相关,加入了注意控制变量之后,在低自尊个体中,那些注意控制能力低的个体的惊跳反射的程度比注意控制能力高的个体反应更强烈,而在高自尊个体中,注意控制上的惊跳反射的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Gyurak & Ayduk, 2007)。

3.3神经生理反应

社会拒绝的神经生理反应的测量主要是在Cyberball实验范式下采用fMRI技术获得的。研究发现社会拒绝条件下激活的脑区有扣带回、脑岛、内侧眶额皮层、杏仁核以及前额叶皮质在内的边缘系统 (Burklund, Eisenberger, & Lieberman, 2007),过去的研究表明这些区域与社会评价、消极情感加工以及情感调节有关 (Sebastian et al., 2011)。

有实验显示,高拒绝敏感性的个体对代表着潜在拒绝信息的表情 (如不满意的面部表情) 会更敏感,当这类被试对不满意的表情进行反应时,会显示出更强烈的杏仁核活动 (Burklund, Eisenberger, & Lieberman, 2007),尤其是不满意表情条件下左侧杏仁核的激活反应显著强于生气条件下的反应,同一实验中显示拒绝性感受作为一种消极情感体验能够激活包括杏仁核、脑岛、ACC在内的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皮质。另有实验发现,社会拒绝能够激活前扣带回皮质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个体被拒绝后自我报告的拒绝感受强度与其背侧前扣带回皮质 (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dACC) 的激活强度是一致的,而且无论是个体被模糊拒绝或者明确拒绝,dACC均呈现出增强的激活反应,而在明确的拒绝情境下右侧前扣带回的激活也显示增加的情况 (Lieberman, Eisenberger, Lieberman, & Hall, 2008)。在年龄这一因素上对社会拒绝应激反应的考察发现,在儿童和成年人中,双侧内侧前额叶皮质 (mPFC)、腹侧和膝上部前扣带回皮层 (ven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vACC和sub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sgACC) 及内侧眶额皮层 (medial orbitofrontal cortex),还有左腹外侧前额皮层 (ventrolater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vlPFC) 这一边缘系统均被社会拒绝刺激激活,但是在成年人中与社会拒绝引起的悲痛有关的右腹外侧前额皮质的激活则有所减少 (Sebastian et al., 2011)。

3.4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的激活反应

社会应激的生理反应还涉及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sympathetic-adrenal medulla axis, SAM) 的反应,但是由于SAM轴的激活产生的儿茶酚胺的变化及其他反应在以往的研究中并不那么稳定明显,所以相关文献在社会拒绝的研究中单独对SAM轴进行研究的较少。但是生理学上心率的变化可能与这一系统激活有关,其可能是SAM激活反应的一个指标。研究者还考察了社会拒绝引起的其他生理反应——血压等的变化,如心脏收缩血压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和心脏舒张血压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在耶鲁人际应激挑战中,男性和女性峰值血压增加了7到10毫米汞柱之间,达到显著恒性水平 (Stroud, Tanofsky-Kraff, Wilfley, & Salovey,2000)。

4社会拒绝生理反应的理论解释

4.1社会自我理论

4.1.1社会疼痛理论 (The Social Pain Theory)

社会疼痛理论是从对身体疼痛的研究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身体疼痛是指与真实的或潜在的身体组织受损有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与之相对应,社会疼痛 (social pain) 是指由于对亲密他人或社会群体缺失或潜在的心理距离的知觉而产生的痛苦体验,也就是说这是对个体知觉到的被所渴望的社交团体所拒绝或被所渴望的社会团体成员或组织所贬低时的一种反应 (Eisenberger & Lieberman, 2004)。社会疼痛理论认为社会疼痛与身体疼痛共享一个机制。从进化角度来看,群居动物需要一个机制惩罚没有避免社会排斥的个体,这个机制也能够快速激活象征着拒绝的信息;社会疼痛理论认为当这个系统发展时,已经存在的身体疼痛机制为此提供了基础 (Eisenberger & Lieberman, 2005)。社会疼痛理论强调情绪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社会拒绝和身体伤害的反应由相似的生理机制来调解,在对社会疼痛和身体疼痛的内在机制中有一个一般化的神经警戒系统,这个系统承担着探测可能对个体有害的线索 (如身体危险和社会分离),然后恢复注意并调动资源使威胁最小化的责任 (MacDonald & Leary, 2005),其主要神经基础是dACC。社会拒绝是一种厌恶性刺激,能够引起伤痛感而产生社会疼痛。过去的研究已经很好确定前扣带回在对身体疼痛信息的加工中占有重要地位。前扣带回的激活与身体疼痛产生的情感成分相关,因为社会拒绝引起了社会疼痛这一消极情绪体验,所以能够激活前扣带回的反应。而惊跳反射实验发现:情绪系统如杏仁核、rACC这些与情绪调节有关的脑区参与到了社会拒绝应激反应的加工过程中,说明情绪调节和管理对社会拒绝应激有重要影响。

4.1.2社会自我保护理论 (The Social SelfPreservation Theory)社会自我反映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尊严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以个人价值的他人知觉为基础,社会自我的品质和效价是在他人评定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自我威胁即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对社会尊严、社会地位或社会接纳提供了丧失的可能,以潜在的或明确的拒绝为特征。对社会自我的威胁伴随着一系列特异性的心理生理反应。社会自我防护系统监控着对社会自我威胁的情境,并协调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以应对这些威胁。对威胁的反应包括消极自我评价的增多、皮质醇浓度的增多以及一些其他的生理反应变化。人类有一种驱力以保护社会自我,以及对那些可能危及社会尊严和地位的威胁保持警觉 (Dickerson & Kemeny, 2004)。

社会拒绝是一种对社会自我尤其是社会接纳产生明确威胁的信息,会引起社会疼痛。体验过拒绝疼痛的个体通过维持亲密关系来使自己避免拒绝,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目标,自我保护机制的发展和存在能为此提供基础。当个体体验到明确的拒绝信息或模糊的拒绝信息时,就能够激活社会自我防护系统,从而引发一系列应激反应,包括各种生理神经反应。有研究表明,像拒绝敏感性这种自我防护系统倾向于将模糊线索解释为拒绝性信息 (Berenson et al., 2009),因而在社会拒绝应激反应中,高拒绝敏感性个体会比低敏感性个体的眨眼反射更强烈。

4.2应对理论

在对应激反应的理论研究中,Lazarus等研究者将认知评估理论引入应激理论,提出了应对 (coping) 的概念,该理论把应对看作个体在认知和行为上管理心理应激的不断变动的过程。应对的概念及其理论认为,个体面对外部刺激引起的紧张状态时,个体应激并不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消极适应的过程,而是通过一种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方式来达到内心平衡和内外部协调 (王云霞,万明钢, 2002)。应对理论强调个体因素在应激反应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如人格特质、应对方式、认知过程,可能是这些因素影响了不同个体对社会拒绝产生的生理反应上的差异,因此不同研究者提出了应对的特质理论和过程理论以及特质-过程相互作用模型来解释应激反应。

4.2.1应对的特质理论基本观点及其对应激生理反应的解释应对的特质理论 (Characteristics-Oriented Coping Theory) 认为应对是个体在遭遇应激情景下所产生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一种适应性行为。该理论强调人格因素对应对的影响,个体处于应激情境时,其采取的反应方式可能与特定的人格特质有关。

特质理论能够对社会拒绝应激情境下的个体反应差异作出解释,如个体在自尊水平上的社会拒绝的惊跳反射差异、皮质醇反应差异:低自尊个体表现出较强烈的惊跳反射反应和皮质醇反应 (Gyurak & Ayduk, 2007; Ford & Collins, 2010)。特质理论的观点是低自尊个体对自我存在消极的自我看法,因此在处于应激情境时,低自尊个体倾向于将社交活动中的线索解释为拒绝性的或消极的,从而诱发自卫性的应激反应,包括心理和生理反应,并且其情绪行为变化能够引起肌肉收缩、心率变化等,并通过其反映出来。

4.2.2应对的过程理论基本观点及其对应激生理反应的解释Lazarus和Folkman 将应激界定为个体对外部环境刺激 (应激源) 和个体之间关系的评价所引起的紧张体验。从应激源开始经过初级评估和次级评估才有可能发生应对行为,应对是一个多维和多变的、与应激源的特点密切相关的认知—行为的动态过程,这就是应对的过程论 (Process-Oriented Coping Theory)。该理论强调认知评价在应激反应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应激反应是个体对情境或事件评价的产物,事件本身并不能引起应激反应。

过程理论认为个体只有感受到应激刺激并对其作出评价认为个体无法应对时,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应激反应。如在拒绝敏感性的研究中,高拒绝敏感性的个体倾向于将含糊不清的线索解释为拒绝性的,因而比低拒绝敏感性的个体产生了较多的生理反应。有实验表明,低自尊者对消极性信息如社会拒绝存在注意偏向,当通过注意训练减少对拒绝性信息的警觉后,发现被试的皮质醇反应有所减少 (Dandeneau, Baldwin, Baccus, Sakellaropoulo, & Pruessner, 2007)。当个体没有感知到或未对刺激作出拒绝性评价时,就会减少或者不产生应激反应。

5总结

对社会拒绝的研究有不少,这里仅介绍部分对社会拒绝生理反应进行研究的结果及相关的理论解释,对于这些研究也仅作了简单的梳理,而对社会拒绝心理与行为反应并未介绍,这有待于以后工作的进行。目前对整体上的社会应激的内在机制和理论解释已经做出一些成果,而在对社会拒绝的内在机制并未见到系统化的整合的研究。并且社会拒绝应激在临床和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研究也比较少,仅有一些社会应激与身心健康的相关研究散见于各类期刊,这一部分工作还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