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颖 朱艳阳
摘 要:科技创新人才是赢得科技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湖北是科教资源大省,具有数量众多的科技人才。据此,构建了中部地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湖北省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2,在中部6省中处于略微领先位置。从分析结果看出,湖北省的科技人才创新成果产出要低于中部6省的平均水平。因此,为加强湖北省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有必要从科技人才创新成果产出方面入手。
关键词: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5-0072-02
0 引言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指出,从全国整体格局分析,东部地区是我国创新能力较强地区,且领先地区的优势逐渐扩大;中部地区排名稳步提升,山西、湖北进步大。包括湖北在内的中部六省确实与东部地区创新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当前国家正号召中部崛起,那么与处于同样地区的“中部地区”其他省份比较,湖北省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究竟如何?本文构建了中部地区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中部六省的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并主要针对湖北省相关科技人才创新情况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 研究综述
目前对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评价已经成为我国创新能力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不同学者运用不用方法对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
总体看来,大部分学者选择了数据包络分析(DEA)对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胡凯、朱惠倩(2009),张宗益、张莹(2008)等建立了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模型,运用DEA方法对我国各区域创新绩效进行分析。
另外还有部分学者选择了模糊综合法对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崔颖(2013)基于模糊综合法对河南省各地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环境进行了评价研究。胡瑞卿(2007)构造了加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
除了这些主流的研究方法,林喜庆、许放(2015)采用基于AHP的综合指数法,对中国四个直辖市的科技人才能力评价进行实证研究。芮雪琴等(2014)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进行了测量。孙洁、姜兴坤(2014)选取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12个省份地区相关数据,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科技人才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差异。沈春光等(2010)建立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综合动态评价方法探讨了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党文娟等(2008)采用负二项分布Negative-Binomial方法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通过对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简单回顾,可以发现现有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从不同角度对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然而因子分析法在该领域的应用鲜见。为了尽可能全面的描述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差异,就有必要选择多变量的指标,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因子分析法可以客观、全面地考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的各项指标对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程度,进而从中找出主要因素,同时在比较中还可以发现我省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的差距。
2 本文拟采用的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本文主要从3个领域层构建相关评价体系,即科技人才创新投入、科技人才创新成果产出以及科技人才创新环境。
科技人才创新投入主要从人员、经费投入、企业投入以及政府投入入手,选取了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R&D经费投入强度、有R&D活动企业占企业比重、R&D内部经费支出政府资金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比重5大指标。
科技人才创新产出主要选取了人均R&D人员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人均R&D人员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人均R&D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人均R&D人员新产品销售收入、人均R&D人员引进技术经费支出、新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6大指标。专利指标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最直接有效的体现,是科技成果的产出;技术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新产品是产品创新的产物,是科技活动的核心。
科技人才创新环境主要选取了人均GDP、GDP增长率、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R&D人员人均经费占有额、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5大指标。
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中部地区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
本文选取我国中部6省作为研究样本,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公布的数据,从中选取了上述16项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数据。
3.1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KMO检验用于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系数是否过小,一般情况下,当KMO大于0.9时效果最佳,小于0.5时不适宜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用于检验相关系数矩阵是否是单位阵,检验各个变量都是相互独立的。从表2中看出,KMO检验结果为0.776,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拒绝原假设,适合采用因子分析。
3.2 主成分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初始公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公共因子。计算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主要有个4个,表明16个指标可以综合为个4个主成分,它们的累积方差贡献率是94.380%,反映了原始数据所提供的绝大部分信息。
对所提取的个公共因子建立因子载荷矩阵,采用正交最大方差旋转法对因子进行旋转从而得到方差最大旋转矩阵。如表4所示。
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F1系数绝对值明显较大的有X1,X2,X5,X14,X16,我们将其命名为“创新人员、经费投入”。第二个因子F2系数绝对值明显较大的有X3,X9,X10,X11,X13,我们将其命名为“科技成果产品产出”。第三个因子F3系数绝对值明显较大的有X4,X6,X7,我们将其命名为“科技专利成果产出”。第四个因子F4系数乐队之明显较大的有X8,X12,X15,我们将其命名为“科技市场经费及成交额”。
3.3 因子得分计算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是将变量表示成公共因子的线性组合,往往用公共因子代表原始变量,即将公共因子表示为便利店线性组合,即F=biFi 。
根据之前选取的公共因子以及各自方差贡献率,构造综合指数F。
F=30.155/94.380*F1+24.172/94.380*F2+21.218/94.380*F3+18.834/94.380*F4
各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如表5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省得分有正有负,正的说明该省科技创新能力高于平均水平,负的则说明低于平均水平。
湖北省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2,在中部6省中处于略微领先位置,而位居第1的是安徽省。在分项得分中我们可以看出,湖北省在F4科技人才创新市场经费及成交额方面领先于其他中部5省,但是在F2、F3,即主要是科技人才创新成果产出方面得分为
负,即表明湖北省的科技人才创新成果产出要低于中部6省的平均水平。因此,为加强湖北省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有必要从科技人才创新成果产出方面入手。
4 相关建议
科技创新人才是赢得科技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湖北是科教资源大省,具有数量众多的科技人才,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湖北却被科技资源拥有量较少的兄弟省在经济上赶超。究其原因,主要是我省科技人员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够,没有发挥出湖北科技人才的竞争优势。湖北省要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构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机制,吸纳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湖北转化。
(2)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引导、支持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研合作共同体。
(3)鼓励和支持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成果转化的主体,科技成果只有被企业吸纳和转化,才能产业化、商品化,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党文娟,张宗益,康继军.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8,(03).
[2]张宗益,张莹.创新环境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2).
[3]吴玉鸣.大学知识创新与区域创新环境的空间变系数计量分析[J].科研管理,2012,(05).
[4]崔颖.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环境评价研究——来自河南省的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3,(11).
[5]沈春光,陈万明,裴玲玲.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2010,(02).
[6]孙洁,姜兴坤.科技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差异研究——基于东、中、西区域数据的对比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4,(02).
[7]芮雪琴,李环耐,牛冲槐,等.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创新能力互动关系实证研究——基于2001-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6).
[8]林喜庆,许放.基于AHP的城市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研究——以中国4个直辖市2008年数据分析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9]胡瑞卿.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