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冰
沈阳医学院外语教学部
小议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的衔接
吴冰
沈阳医学院外语教学部
英语是当今高校的必修课,一直以来很受重视,却结果质量堪忧。揪其原因作者认为和高中教学的脱节密切相关。
高中英语;衔接;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是每个大学生在高校必修的一门课程。根据我国现在对于大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大一大二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应该达到四级英语国家规定要求,也就是取得大学四级非英语专业证书,如果有更好的追求,也可以申请参加大学六级英语考试。是否过四级和六级考试已经成为衡量如今各个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英语成绩的非常重要的标尺。
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在所教授的教学内容方面是很广泛的。例如,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在其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之间的联系。另外一方面,在教学管理方面也有差异和联系。因为在大学和中学阶段所面临的学生群体不一样。例如,在高中和大学期间,学生们的年龄有差异,其心里就有差异化,导致的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主体想自我实现的目标也不同。
此外,高校教师和中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讲授的方面,课堂教学形式,学生的情感反馈等等多方面之间的差异和关联等等。但是截止目前,我国的教育权威部门并没有就上述这些方面而深入探讨。对于高校和中学之间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没有涉足研讨。尤其是对在课堂上高校和中学之间的差异没有系统的调研。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都是在课堂上强调听,说,读,写四项根本技能,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更系统的掌握英语知识点的能力,是高校和中学教师想要达到的目标。
在目前的高校和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在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如今,哑巴英语问题的学生很多,书面的语言练习学生们很好接受,但谈及英语的语言应用技能相对差很多。在高校及中学的具体教学中,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教师在在课堂上的教学岗法改革。所以,研究探讨高校和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确是迫在眉睫,只有认识到了教育的衔接问题出在哪里,我们才能找出解决办法。
1.高校教师和高中教师双向交流
目前,很多高校英语教师没有高中英语教学的亲身经验,而几乎没有大学英语教师潜心研究现如今的高中课程标准,大学英语教师经常高估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作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深入到高中最前沿亲身体会一下高中的教学经历,接受一下培训,至少做到对高中教材心中有数,了解高中方方面面的现状,和高中生们的心理活动,及其教学现状,这样才会对在高校英语教授的内容和教学形式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所在的高中教师和高校教师也应该互通有无,相互交流学习,互相听课,观摩学习。适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教学目标和手段形式,切实有效实现高中和大学英语的无缝对接。依此类推,高中教师也要定期深入高校,认真揣摩其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实现高中和大学的平稳过渡。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高中学生的英语现状,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应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创造热闹的课堂氛围。高中和高校教师要一概往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听,说,读,写应用到课堂英语学习中来,慢慢形成良好的语感,在使用时能够运用自如,改变过去的哑巴英语,在口语方面的技能凸显。高校教师尽量在课堂上实现全英授课,说学生们听得懂的英语单词,好用的英语单词,减少繁复的语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英语氛围,减少学生对害怕说英语而减少英语学习的热忱。可以利用各种教具,例如图画,图表,戏剧,等等来讲首映与内容,把英语学习有效地贯彻应用到英语学习中,使英语语言知识在特殊的情境中,以便于融会贯通。
在现代英语教育中,社会上的一些价值观和导向会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对于英语的学习。认为学的好不好,学习的态度,学习能力等等直接影响学生们。因此,研究探讨学生们的教学方法应该更倾向于学习策略和研究学生情感。在现代英语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例如,大学英语的学习策略,英语习得,英语的网络学习方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习能力等等,以上上述方法皆能帮助学生们提高英语学习能力,让学生们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而在各种能力中,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高中和大学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外语教学的燃眉之急。
无论是高中英语教师,还是高校英语教师,都应该本着上述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英语兴趣,积极开展课堂英语环节,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创新意识,培育学生从高中阶段对英语的兴趣保持到大学,顺利过渡到大学英语学习中来,教育学生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英语的学习,而作为大学教师,我们要悉心去研究对比《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其课程性质,把握其教学要求,调整其教学思路,构建耳目一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自主的英语学习环境,不断适应网络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
[1]岑麟祥.1988,语言学史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杨振道、韩玉奎.1984文章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胡壮麟.1998.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张寿康.1983.文章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