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本领的大小之谜
——《西游记》经典探秘之一

2015-07-20 02:51辽宁梁归智
名作欣赏 2015年19期
关键词:玉帝圣贤观音

辽宁 梁归智

孙悟空本领的大小之谜
——《西游记》经典探秘之一

辽宁 梁归智

不同的人读《西游记》,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来。师徒四人的性格、命运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被不同的解读者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梁归智教授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从猴王出世到最终取得真经,孙悟空的本领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梁教授从体制外和体制内的规则不同、做英雄和做圣贤的目标不同、青少年时期和成人社会的要求不同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西游记》 孙悟空 体制 英雄 成长

我们常听人说,孙悟空的神通和本领后不如前,变小了。前七回的孙悟空,闹龙宫,闹地府,大闹天宫,所向披靡,最后太上老君用金刚圈,二郎神用哮天犬偷袭,联合暗算,才把他擒拿住而关到老君的炼丹炉里。可是七七四十九天以后,他又从炉子里跳出来,打得天将们闭门闭户、无影无踪,那真是何等神通广大,武艺高强,所向无敌!可是到了西天路上,孙悟空独自降伏的妖怪却并不多,而总要请仙佛帮助。这自然有组织情节的写作需要,因为如果每一次遇到妖怪都轻而易举地战胜克服,那小说就没法写了;不过这也就留下一个口实,即西天路上的孙悟空,好像本领变弱了,变小了,大不如前。

但如果深一点看,这个问题就耐人寻味,隐藏着文化的奥秘,也用了不少艺术的“秘密武器”。

天上的体制外与体制内不同

1.老君和观音比法宝

我们从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始。孙悟空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都不是对手,观音菩萨向玉皇大帝推荐了二郎神,和孙悟空棋逢敌手,把孙悟空包围了。这时,道教的首领太上老君和佛教的首领观音菩萨都站在玉帝身旁观战。观音说要帮助一下二郎神,准备用净瓶打孙悟空;太上老君说你那个净瓶是个瓷器,不如用我的金刚圈。这个情节有点幽默搞笑,但其中的意思却耐人寻味,那就是佛教和道教都在尽力帮助世俗政权镇压造反派。擒拿住了孙悟空,先是太上老君用炼丹炉烧,后来又是如来佛用五行山压,也是如此。在这里,孙悟空是体制外的造反者,玉帝、观音和老君是体制内的代表。

太上老君要在炼丹炉里烧炼孙悟空,是“奏”请玉帝允许后“领旨去讫”。如来佛用五行山压了孙悟空后,玉帝表示感谢,如来却说:“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玉帝可以“宣”如来佛前来救驾,虽然具体实行时用了“请”字,但如来知道那不过是礼貌和客气。如来的这一表率垂范作用,我们现在还在继承——不管多大的名人明星,最后都要作秀说自己取得一些成就不值得称道,应该归功于“领导和同志们”。这说明,如来和老君都是被领导的,领导者是谁呢?就是玉帝。

再看第一回,石猴出世,眼射金光,惊动了天宫,玉帝派千里眼和顺风耳下来查看。这就是领导者在履行责任和职能,要关注各种新动态,是否有威胁到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定的情况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小说称呼玉帝为“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这一长串称谓,就是从中国皇帝的年号、尊号、谥号等模仿来的。玉帝就是中国历朝历代皇帝的天上化身,他手下的太白金星和托塔李天王,分别代表封建王朝的宰相和大将军,文臣和武臣的班首。在对待孙悟空这个体制外反叛者的问题上,文臣主张招抚,武将则主张镇压。从意识形态来说,玉帝、如来和观音、太上老君,三教合一,分别是儒家、佛教和道教的代表。所谓儒冠道履白莲花,三教原来是一家,这是传统文化的三足鼎。玉帝虽然被道教列为尊神,其实在野史小说里,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皇权的化身。

玉帝政权的国家意识形态,要治国平天下,就是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等儒家思想。也就是说,在传统文化框架里,儒家是主导,佛教和道教只起辅助补充作用,学术上的说法叫儒道禅互补。

这就是天上的“体制内”,是中国千百年来封建王朝的神话版。可以这样概括:三教合一体制内,玉帝如来和老君。

2.玉帝政权全力支持取经事业

我们知道去西天取经的事情是如来发起的,他说东土大唐的人作孽太多,不知道向善,需要教育改变,就派观音菩萨去东土寻找取经人来他这儿取佛经,回去教育人民改恶从善。为什么不自己送去呢?说送去的话就被人看轻了,不重视了,要派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取回去,才能真正起作用。观音奉命而去,找来了唐僧,去长安的路上还招募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准备给唐僧做徒弟,将来保护他上西天,还让犯了死罪的白龙将来变成马给唐僧做脚力。这几个家伙都是犯了罪被贬被罚的,特别是小白龙,马上就要执行死刑了,观音就“撞上南天门里”去见玉帝,而“玉帝下殿迎接”,观音说明来意,玉帝立刻赦免犯了死罪的小白龙“送与菩萨”。后来,观音在鹰愁涧向孙悟空许诺遇上困难“叫天天应,叫地地灵”。这些情节说明一个问题:取经事业虽然是佛教发起的,却得到上到玉皇大帝,下到幽冥地府、四海龙王等各种政权的鼎力支持。后来孙悟空遇上妖魔,不管到哪里求援,到处都热心提供帮助。特别是最高统治者玉帝那儿,孙悟空动不动就上天宫查档案、搬救兵,玉帝从来没有表示过怠慢,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如青牛精、黄眉怪这两个大魔头,天宫都派出天将助阵,降伏犀牛精也派出“四星”前往。甚至取经团队并没有提出要求,玉帝政权也主动关照,提供援助,如派李天王和哪吒去降伏牛魔王。玉帝代表的政权为什么对于佛教发起的西天取经事业,始终给予全心全意的大力支持呢?

这里面的深层意思,就是取经事业是为了弘扬“正能量”,教化众生去恶从善,从世界观上消灭想造反的不安定因素,构建宇宙的“安定团结”与“和谐稳定”,从根本上就符合玉帝政权的利益。佛教是为玉帝政权做最重要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要从根儿上、从世界观、从意识形态上教育众生一心向善,为政权的长治久安做贡献,玉帝政权当然要竭尽全力给予支持了。玉帝政权对取经事业的支持,有许多微妙的描写,而我们读《西游记》时可能不太注意。比如暗中保护唐僧的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是玉帝派去的;十八伽蓝才是佛教的护法。也就是说暗中保护唐僧的诸神,其实玉帝的贡献比佛教的贡献大。第三十三回,玉帝就说过:“前者观音来说,放了他保护唐僧,朕这里又差五方揭谛、四值功曹,轮流护持。”

再比如太白金星。唐僧走上取经路途遇到第一伙妖魔,救他的是太白金星而不是观音菩萨,这就是微妙的艺术安排。太白金星可以说是天庭支持取经团队的法人代表,不止一次给孙悟空通风报信,提供帮助,给取经人鼓舞士气。太白金星是最早去招安孙悟空的高官,是“老关系”,天蓬元帅猪八戒犯死罪也是他保奏免死的,所以委派他去执行这项光荣的使命。

孙悟空被黄风怪的妖风吹坏了眼,太白金星点化庄园,变成老者,用特效药三花九子膏给孙悟空治好了眼病,又告诉他去找灵吉菩萨降妖伏怪。(第二十一回)

车迟国那些被道士迫害的和尚,对孙悟空说他们梦见一个老者说自己是太白金星,告诉他们孙悟空的模样,等孙悟空来救他们。(第四十四回)

西天路上最大也是最后一次严重磨难是在狮驼国,回目就叫“长庚传报魔头狠”(第七十四回),刚走到一座高山前面,太白金星李长庚就变成一个银须老人来报信,孙悟空变成一个清秀的小和尚去应对,猪八戒接着也去向老人问询。后来金星和孙悟空现了原身,金星说狮驼国的妖魔确实凶狠,你们要小心应对。孙悟空回答说,既然如此,那你回去和玉帝说借给我一些天兵天将帮忙。太白金星大包大揽:“有!有!有!你只口信带去,就是十万天兵,也是有的。”但后面降妖,孙悟空却没有去天宫求援。这里面意思很微妙:取经即将大功告成,太白金星是代表天宫,提醒取经团队及其组织者如来和观音,促成取经事业,政府出的力也不小,功不可没。

3.体制内的孙悟空本领变小了吗

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是体制外的造反者,但从五行山下出来后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就成了体制内的护法者。到了体制内,孙悟空降妖擒魔,就不是突出他如何勇猛强悍,靠自己的神通武功克敌制胜,而重在表现他人脉广、关系多,到处都有门路、有朋友,都能借助外力帮自己解决问题。但一般读者,也就会感觉西天路上的孙行者,不像以前的孙悟空本领大了,不如从前了。其实,组织社会的一套规则,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关系,就是体制。要在体制内获得成功,主要不在个人的好勇斗狠,而在熟悉并利用规则和各种社会关系,其中有显规则,也有潜规则。

比如西天路上的妖怪有两类,一类是没有后台的野妖怪,另一类是有仙佛做后台的妖怪。前一类是体制外的,大多死于非命,典型的如碧波潭的万圣龙王,罪错不大而下场极惨。后一类是体制内偷跑出去的,大多在即将覆灭的关键时刻,后台出现,救走收回,如灵山的貂鼠、天宫的星宿、观音的金鱼和坐骑、文殊的狮子、菩贤的白象、弥勒的黄眉童子、老君的童子和青牛、太乙天尊的九头狮子、寿星的鹿、月宫的兔子、李天王的老鼠、龙王的外甥等。后一类占了西天路上妖魔的大多数,就是隐喻体制内生存的真实情况:孙悟空早在做齐天大圣时,就“会友游宫,交朋结友”,与天上的星宿、海岛的神仙都建立了关系,后来闹天宫,其实也是不打不相识,“人脉”早就相当广泛,再加上西天取经是体制内的大事业,当然得到八方支持,这是显规则;另一方面,对那些有后台老板的妖怪,还必须网开一面,这是潜规则。

有一个情节表现仙佛界的“潜规则”极妙,就是太上老君的青牛下界为妖,用金刚圈把各种宝贝都套走了,孙悟空没了辙,直接去找如来佛。如来佛派十八罗汉用金丹砂和青牛斗法,金丹砂也被套走了。这时降龙、伏虎罗汉才告诉孙悟空,如来让他去找太上老君。为什么如来要先让罗汉输一阵,才说出青牛的主人是太上老君?难道如来真的拿青牛精没有办法?其实这就体现了神佛界的潜规则:如来佛和太上老君分别是佛教和道教的最高首领,那是要彼此尊重的,如来让罗汉先输一阵,就是有意向老君示弱,表示佛教对道教的尊重,大家都在玩体制内的游戏。

4.体制外比体制内更有自由的爆发力

孙悟空的本领好像后不如前的原因,还有另一种体制外和体制内的悖论。从体制外到体制内,意味着“自由的转型”。体制外具有体制内所欠缺的野性、欲望,生命的激情之火可能燃烧得更加旺盛。孙悟空保唐僧取经,是皈依了体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命的原创力,因为生命只能在规则中活动,不能为所欲为发泄到极致了。而那些西天路上的精怪,却成了野性生命自由欲望的象征,下界为妖的天宫神将仙佛坐骑等,也不再是为既定的秩序系统服务,而是在为自己的自由生命奋斗了,动物凶猛,生命的原创力获得了空前的张扬。孙悟空与妖魔正邪易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本领也应该相形见绌,正如私营企业的活力,胜过公有企事业单位。这是一种“自由的悖论”,可以说体制外是“丛林法则”,体制内是“妥协的艺术”。这是“原始野蛮”和“文明教化”的区别,追根究底,是“心猿意马”的悖论,这一点后面详细说。

另外,就是神和魔其实相反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因为神和魔本来是相对的概念,没有魔,也就谈不到神了,反过来也一样。西方神话里的撒旦,原是上帝的天使长。所以妖魔大多有神佛作后台,这是“体制”也就是社会结构本身就有的矛盾,但也是常规。孙悟空必须放过那些从体制内逃逸出来的妖魔,让他们重新回归体制,这也是体制得以正常运转的要求。而对于体制外的妖魔,如果他们已经相当强大,有利用的价值,也要争取让他们能被体制招安,这样才能让体制获得长久的生命活力。孙悟空自己就是一个先例,黑熊精、红孩儿、牛魔王、大鹏雕,也是这样的例子,他们最后都被纳入了儒、道、佛互补组成的结构和系统之中,也就是被接受进“体制”,共同让体制更有活力地运转。这样,当然就不能简单地表现孙悟空总是所向无敌了。

总之,孙悟空本领的大小问题,实际上涉及体制外和体制内的区别。与闹天宫时的最大不同,就是西天路途中的孙行者,已经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已经从体制外的造反者变成体制内的护法者了。身份的性质改变了,他的本领表现方式也就发生了变化。

做英雄与做圣贤的目标不同

1.孙悟空是做英雄

《西游记》前七回,写猴王出世,学本领,折腾发展奋斗,孙悟空的人生目标是做英雄。做英雄,就是要出人头地,与众不同,要显示自己的生命本能比其他人都更强悍。从石猴敢为天下先而跳进水帘洞,到萌生大志要超脱生死轮回,决心远渡重洋访道求仙并克服困难实践成功,都体现了他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心理素质,也就是“英雄本色”。

有了神通本领之后,做英雄的冲动进一步增强,因为有了本钱了。闹龙宫、闹幽冥、闹天宫,都是英雄壮举。最后面对如来佛时,孙悟空豪情四溢地宣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要取代玉皇大帝。小说中有一首孙悟空自我表白的七言诗,最后说:

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

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人生目标是“强者”“英雄”,说得直截了当。谁是最大的强者呢?那当然是地位和权力都至高无上的宇宙统治者玉皇大帝了——也就是人间皇帝的神话版。这是历代“英雄”奋斗的终极目标,因为已经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高的目标了。

2.如来佛是做圣贤

如来佛把孙悟空压到五行山下,参加了安天大会以后,回到西天的极乐世界。他说南瞻部洲也就是东土大唐,那里的人“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要用三藏真经,劝他们为善”。于是就开始布置让唐僧来西天取经的事情,派观音去寻访取经人。这一段简单的情节,却包含着很深的道理:如来和观音都是圣贤,他们的活动有明确的意义追求,就是教化众生改恶从善。这就显示了一个重要的区别,即如来和观音的活动,是追求意义,和孙悟空的人生目标很不相同。孙悟空闹天宫,是英雄行为,体现的是生命本能的宣泄和实现,其中带有盲目性,混杂着“恶”,是力的张扬,缺少对善的意义追求。

所以,有没有明确的“向善”的意义,就成了做英雄还是做圣贤的分水岭,这是具有普遍性的。如西方文明中也是这样,希腊罗马神话中都是纵欲的诸神:宙斯到处找美女;女神们比美,争金苹果;众神之间互相嫉妒,争强好胜。所以《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都是“英雄史诗”,是生命本能和力量的宣泄展示。但这些英雄诸神后来退场了,耶稣基督取代了他们。耶稣为人类赎罪而甘愿被钉上十字架,体现的是意义。可以这样概括:做英雄宣泄本能,做圣贤追求意义。有没有意义,是做英雄还是做圣贤的分水岭。

3.唐僧师徒的“转型”

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就是从英雄向圣贤转型的开始。他被放出来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从事的已经是圣贤的事业。取经本身的目的,就是要让佛教的经典化解东土众生的“恶业”。西天路上的孙悟空改名为孙行者,本身也是一步一步克服自己心中“恶”的“行者”,如打死六耳猕猴,就是一个消灭“二心”的象征。孙悟空原来是英雄,而且是大闹天宫的英雄,从这样的英雄转型为圣贤,当然是充满冲突的,外在的降魔伏怪,内心的去恶从善,也就是“天路历程”和“心路历程”。

这种转型也体现在取经小团队的其他人身上。唐僧师徒五人,能够走到一起,是因为有共同的目标:去西天取经。而取经本身,已经被赋予了极其崇高的“意义”。第三十三回哪吒对玉帝说:“孙行者保唐僧西去取经,诚所谓泰山之福缘,海深之善庆。”唐僧师徒五人,都有前世的“恶业”,都需要通过参与取经的努力“立功赎罪”以转型,进而成为圣贤,也就是小说中的成佛做菩萨。

但这五众的“觉悟程度”却不一样。小白龙已经变成了马,只有翻山越岭默默走路的份儿,就不提了。在师徒四人中,觉悟最高的是唐僧,他一出生就“江流”到寺院,从小受佛教的“善”教育,所以一路上都能坚持为善的原则和信念,虽然屡次受妖魔变化的欺骗,却不改初衷。我们读小说的人,老是嫌唐僧善恶不分,如郭沫若的诗句说的“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其实唐僧的表现正说明他信仰的坚定性,他永远把“意义”放在第一位,而绝不因为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就放弃原则。

这也反映在孙悟空和唐僧的冲突之中。第十四回孙悟空打死强盗,受到唐僧责备,孙悟空说:“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唐僧则说:“我这出家人,宁死绝不敢行凶。”妖魔变化成普通人,唐僧看不出来,要行善,孙悟空火眼金睛,看出来是妖魔变化的,要打要杀,唐僧就要念紧箍咒。这些故事情节,所表现的孙悟空与唐僧的冲突,其实是做“英雄”还是做“圣贤”的矛盾,也是“自由”与“意义”的矛盾。这是永远说不清楚的争论,因为是永远的人生悖论。《西游记》的总体导向,是站在唐僧一边的,因为唐僧代表的是“意义”。人最终必须追求“意义”,这才是根本。就是说人总要有信仰,有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要信点什么,要活得有意义。

唐僧师徒小团队也充满了象征意义。这也可以联系前面的“体制外”和“体制内”说事。孙悟空加入了取经团队,也就是加入了一个“小社会”,一种“体制”,孙悟空的“自由”就不是绝对的了,他必须受到唐僧的牵制。

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关系,象征着“英雄”和“大众”、“精英”和“世俗”的彼此矛盾。猪八戒的贪吃、好色、吹牛、爱占小便宜、常打退堂鼓等许多缺点都是世俗社会的常态,也就是所谓世相。孙悟空的英雄主义是超越的,超越世俗、超越大众、超越常态,一般人只能遥遥地仰望,永远可望而不可即。唐僧的圣贤主义也是凡俗大众所难以企及的。孙悟空的英雄主义,唐僧的圣贤主义,猪八戒的俗人主义,在我们现在这个世俗化的商品社会,大家会感到猪八戒最亲切,不是有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吗?

不过猪八戒对孙悟空造成麻烦,必须通过唐僧这个“中介”,只有他的“谗言”被唐僧接受的时候,才会对孙悟空构成威胁。也就是说,世俗、大众和常态经常要靠拢代表“意义”的权威力量,亲近主流意识形态,借助其权威而发挥作用,而代表“自由”和“英雄”的精英常处于孤立地位。

沙僧和白龙马象征沉默的大多数,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这种克制自己的奉献精神与向往自由的随心纵意在气质上比较隔膜,他们服从社会的权威,但又向往自由所具有的英雄气魄,所以沙和尚与白龙马既尊敬唐僧又崇拜孙悟空。西天取经的师徒五人,构成了一个社会象征,隐喻着人际关系,也隐喻着做英雄和做圣贤两种人生目标的矛盾。当然《西游记》里,唐僧师徒五人最后都成了“正果”,也就是成了圣贤。

回到原初的问题:孙悟空的本领变小了吗?我们回顾一下西天路上几个层级最高的妖魔,平顶山太上老君的金、银二童子,观音的坐骑,狮驼国的三个魔头,都是孙悟空靠自己的力量征服的,没有请仙佛帮忙。狮驼国的战斗中,孙悟空本来已经把三个妖魔全都挫败,三妖没有办法,就传播唐僧已经被吃掉的谣言。孙悟空没了指望,才去西天找如来佛念松箍咒,并不是斗不过妖魔。车迟国的三个妖道,也是孙悟空靠自己的本事除掉的。

这就说明,孙悟空的本领没有变小,始终是“大圣齐天”。只是西天取经的描写,越来越多地把写作重点放到从做英雄到做圣贤而“改造世界观”的转型过程,以及仙佛魔怪各界内外的体制关系、唐僧师徒小团队的关系磨合等方面,不再凸显孙悟空的本领和神通如何所向无敌,作为一般读者,就产生了孙悟空本领似乎后不如前的印象。

总之,做英雄和做圣贤的目标不同,决定了取经路上的孙行者好像本领不如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唐僧师徒小团队的矛盾代表圣贤、英雄和大众之间的差别,天路历程的冲突就是心路历程的冲突。

青春时期与成人阶段的不同

孙悟空在花果山待了很多年,才去海外访道求仙,在菩提祖师那儿一共待了七年。回到花果山不久,就有小鬼来勾他的魂,说他已经活了三百四十二岁,阳寿到了。这样算的话,孙悟空扎筏子去海外时就已经是个很老的猴子了。其实不能这样机械地读小说。应该说一直到被唐僧从五行山下放出来为止,孙悟空都被写成一个青少年,他的故事都对应着人从出生到少年、青年的成长历程和青春的反叛,大闹天宫是反叛的巅峰。而从五行山下出来,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就开始进入成人阶段,也就是开始生命模式的转型、自由的转型。

1.成长的烦恼

英雄传奇和武侠小说里的江湖快意恩仇,主角大都是青少年,一些老江湖则作为“师傅”“高人”而隐在幕后,必要时才出来施以援手。这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就是青春时期与成人时期是人生的不同阶段,作为社会,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成员有不同的要求。所有国家的法律都有一个成年法定年龄的规定:如果是未成年人犯法,属于少年犯罪,处罚很轻,甚至不追究罪责;而到了法定成人的年龄,那就要承担全部法律责任了。

除了法律层面,在礼仪层面也有反映。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要对青少年举行成年礼的仪式,这是世界上各民族都存在过的习俗。越是社会发展程度低的民族,成年礼仪越为严格和隆重。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低,这个社会里的人,特别是男性,在成年后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成年礼仪就是提醒他们这一点。中国古代也要实行“冠礼”,就是对即将成年的男孩子举行一个戴帽子的仪式,告诉他从此是“大人”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随意随性,想怎样就怎样了。女孩子也有“髻”礼,就是改变发式,意味着要准备出嫁为人妇,要开始学习相夫教子管理家庭的本领了。

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就相当于一个成年的“加冠”礼。西天取经,就进入了成年社会。青少年时期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也就是对小孩和青少年,社会默许他们某些“越轨”行为,而少年的心情、意兴、幻想、梦想等,也的确在这种比较宽容的氛围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成长的活力、青春的创造性得到展现,当然,也必然会伴随着某些破坏性。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自由的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宣泄,生命的能量获得充分的发挥。具体到《西游记》,就是孙悟空从石猴出世到“大闹天宫”的艺术演义。在这个时期,孙悟空的本领显得特别大,正是青春的活力、野性、创造性的自然逻辑。

西天取经的过程,则是一个人从青年到成年的发展过程,青春的野性逐渐与成人社会的要求磨合,不能够再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地“胡来”,而必须慢慢地适应成人社会的各种明规则和潜规则。所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的俗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在青年时代,崇拜“力量”和“勇敢”,也就是更多“匹夫之勇”;到了成人社会,则更强调“谋略”和“关系”,要更能“以退为进”。

2.孙悟空骂阵的前后变化

如果我们读书细致,就会看出,对取经途中的孙悟空,描写的“分寸”是逐渐在变化的。我们看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小说安排孙悟空和妖魔打斗时,有时互相骂阵。作者在不同的时段里,为孙悟空拟写了表面相同实则有所变化的“夫子自道”,形式一般是七言古诗。

孙悟空和黑熊精初次对阵,黑熊精问“你是谁”,孙悟空“自报家门”,是一篇长达三十二联的七言古风。从第一联“自小神通手段高,随风变化逞英豪”开始,就夸耀自己灵台山访道后本领无穷,如何大闹天宫而威风显赫,“老孙其实有手段,全然不怕半分毫”;至于被如来佛收压而改过,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则只有倒数第二、三、四的三联六句。最后一联仍然归结道:“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第十七回)

到了第五十二回,也就是刚过了中点,走上取经途程的后半段,孙悟空对太上老君的青牛精又有一篇“自报家门”。这一次是三十五联的七言诗,比第一次多了三联,内容也是如何闹天宫后转型取经,但在句子内容的多少分配上却有了明显的变化:减少了闹天宫如何扬威立万的夸耀,增加了被如来佛降伏再受观音劝化的描述,后者共有九联十八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增加了对如来佛、观音菩萨和唐僧的歌颂以及对取经事业的赞美:“其实如来多法力,果然智慧广无量……观音劝我皈依善,秉教迦持不放狂。解脱高山根下难,如今西去取经章。泼魔休弄獐狐智,还我唐僧拜法王。”如来是“智慧广无量”,在观音的劝化下,孙悟空才“不放狂”。多亏了菩萨把“我”从五行山下解救出来,参加西天取经的神圣事业,“我”要竭尽全力保护唐僧,降伏妖魔,去“拜法王”——皈依佛教。

后面到了祭赛国,碧波潭龙王驸马九头怪问孙悟空:“你家居何处?身出何方?怎生得到祭赛国,与那国王守塔?”孙悟空作答,又是一篇七言古风,一共十八联,却只有三联说闹天宫的事,而十五联全是皈依佛教以及降伏妖魔的叙述,所谓“当请如来展妙高,无边智慧非凡用……观音劝解方逃命。大唐三藏上西天,远拜灵山求佛颂。解脱吾身保护他,炼魔净怪从修行”。如来制服孙悟空是“展妙高”“无边智慧”,观音的劝化才让被压了五百年的罪犯得以“逃命”,因此要改邪归正去灵山取经——“求佛颂”,为这一神圣事业而“炼魔净怪”,这就是“修行”(第六十三回)。

快进入天竺佛国前,遇到了象征性十分强的隐雾山的花豹精,孙悟空又自道来历。十二联七言诗,则主要说自己本是仙石圣体,“如今皈依从释教,扶持长老向西游……东方果正来西域,那(哪)个妖邪敢出头”。“东方果正来西域”就是保护唐僧从东土万里迢迢去西天取经,“果正”也就是“正果”——正能量(第八十六回)。

自五行山下脱难不久时,孙悟空仍然野性未退,所以自诩“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到快接近西天时,则变成以“东方果正来西域,那个妖邪敢出头”的佛教护法自居。从青春的反叛到成年的改邪归正,发展的轨迹十分清楚。

孙悟空的本领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只能说,随着离西天越来越近,他那横行无忌的妖味逐渐淡化,在规矩内努力奋斗的佛味越来越浓。孩子在长大,表现本领的方式也不同了。

总之,青少年时期和成人社会的要求不同,再加上体制外和体制内的规则不同,做英雄和做圣贤的目标不同,给读者的表面感觉,就是孙悟空的本领好像不如以前了。

作 者: 梁归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有《红楼梦探佚》《大家精要·苏轼》、评点本《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红莓与白桦:俄罗斯游学记》等学术文化著作二十余种。

编 辑:张勇耀 mzxszyy@126.com

佳作赏析

新世纪文学十五年·诗歌卷(六) 主持人:何言宏

猜你喜欢
玉帝圣贤观音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汉风古韵、观音祈福
没有人不怕我
观音送子图
开心一刻
修身
玉帝真的很民主?
王船山的人生哲学简论
诡异的仕女图
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