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柏乡县第二中学055450)
初中化学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
赵金月(河北省柏乡县第二中学055450)
实验在整个化学教学体系中处于最基础、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增强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激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是打开化学学科大门的钥匙。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探究性实验活动的开展,明确提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在实验中再现知识形成全过程,以促进学生化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呢?对此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给予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探究性实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少讲精讲,要让学生拥有更多可以自行支配、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让整个课堂教学具有浓郁的探究氛围,这样才能激励学生探究,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激情与动力。教师要以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身份来展开教学,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实验前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方案、设计实验到实验中的全程操作、记录数据以后实验后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全部交由学生自行安排与设计,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要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启发,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以保障学生整个实验探究过程的顺利完成。
2.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中来。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的探究氛围,要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全程参与、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究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有的学生思维能力强,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操作能力强。但我们要正确认识、客观对待,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我们要对学生全面了解,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长等来进行实验小组的科学分配,合理安排实验中各成员的角色,让每个学生在实验中都有用武之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
问题是整个探究性实验的起点,也是主线。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实验探究。教师直接抛出问题的效果并不如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自主提问本身就是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得到教师的肯定后会激起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从而学生会积极思考与思维,提出各种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积极验证,这样整个实验探究才能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富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如我为学生讲述著名化学家罗伯特的故事:他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把盐酸滴到了盛开的紫罗兰上,当时他没有在意,可是过了一会儿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这太让人惊奇了。他对这一情况做了很多的假设,并经过多次的实验验证,通过不断的研究,最终获得成功。“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提出哪些假设呢?”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踊跃发言,提出:其他的酸能否让紫罗兰花瓣变红,酸能否让其他花瓣变红,从而使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来展开实验探究。
1.提出猜想,制订实验方案。当引出实验探究主题后,就要让学生联系所学化学知识,结合生活经验,来提出各种假设与猜想,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所提出的猜想,并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为实验操作做好准备。如物质燃烧的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来思考物质燃烧所要满足的条件,各小组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大多能提出可能与空气、材质等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阅历来设计不同的实验来验证猜想。
2.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在实验中要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必要时要对前面所制订的方案进行修正,以使整个实验围绕着特定的内容展开。
3.归纳总结,形成理性认知。实验的结束并不代表着探究活动的结束,相反此时的归纳与总结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小组内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在组内达成共识。其次在组间展开交流与讨论。选取学生代表陈述小组实验情况,在组间展开交流。既可以就各小组的成功展开交流,也可以就各小组实验的失败之处来展开讨论。最后再让各小组形成书面报告,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将从实验中获取的直观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更加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精神。
总之,开展探究性实验是深化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化学素养与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高度重视,将实践与探索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实验这一重要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化学学习,爱上化学学习。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