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注射方案在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作用

2015-07-19 10:11:09赵新雁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22期
关键词:流率对角伪影

赵新雁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广东528000)

个性化注射方案在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作用

赵新雁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广东528000)

目的 探讨个性化注射方案在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132例行冠状动脉螺旋CT血管成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对比剂双筒注射方案,观察组患者采取个性化的对比剂注射方案。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显像评分及各分支显像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显像总体评分[(4.83±0.3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56±0.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状动脉各分支的现象结果表示,右主干远端、右后降支、左后降支、左心室后支、左前降支远端、回旋支远端、第一对角支、第二对角支的图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远端显像质量,在CT冠状动脉成像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造影剂; 个性; 冠状血管

CT冠状动脉成像是以一种用于冠状动脉血管的辅助检查,注射对比剂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可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情况,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随着CT技术不断发展,其成像的分辨率不断升高,但对比剂的注射方案仍然对图像的清晰度产生一定影响[2]。传统的双筒注射方案,虽可减少造影剂的使用及伪影的产生,但其在远端分支的显像中,效果并不理想[3]。本研究采用个性化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取得了良好的CT成像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132例行冠状动脉螺旋CT血管成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中男37例,女29例;年龄42~79岁,平均(63.1±11.7)岁,平均体质量(66.3±8.9)kg。观察组中男35例,女31例;年龄41~78岁,平均(62.7±12.1)岁;平均体质量(65.8±8.7)kg。两组患者均为心功能Ⅰ或Ⅱ级、肾功能及肺功能良好,排除碘剂过敏者、心律失常者及孕妇等。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注射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256排CT扫描仪(极速CT),成像时间更短(0.27秒/圈),业内市场上扫描速度最快,图像质量高,检查结果更准。扫描前先监测患者心率,对于心率不稳的患者给予美托洛尔控制心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接好心电导联,经右侧肘前静脉置管等做好相关准备。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对比剂双筒注射方案,静脉注射碘普罗胺80 mL,流率5 mL/s。观察组患者采取个性化注射方案,对于体质量低于75 kg的患者,一期均给予20 mL生理盐水,流率5 mL/s;二期注射时,体质量不超过60 kg的患者给予对比剂70 mL(流率4.5 mL/s),体质量60~<75 kg的患者给予对比剂75 mL(流率5 mL/s);三期注射时,均给予3/10造影剂配以7/10生理盐水溶液30 mL。对于体质量不小于75 kg的患者,一期注射时给予20 mL生理盐水,流率5.5 mL/s;二期注射时,给予对比剂80 mL(流率5.5 mL/s);三期注射时,给予3/10造影剂配以7/10生理盐水溶液40 mL。扫描时,嘱患者屏气,从气管分叉处扫至心脏底部。扫描后,两组患者均行多时相冠状动脉重建,包括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

1.2.2 观察指标 图像评价采取5级评分。5分:无伪影;4分:轻度伪影;3分:中度伪影;2分:重度伪影;1分:血管结构无法分清。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显像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显像总体评分[(4.83±0.3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56±0.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2,P<0.05)。

2.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各分支显像情况比较 右主干远端、右后降支、左后降支、左心室后支、左前降支远端、回旋支远端、第一对角支、第二对角支的图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各分支显像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各分支显像情况比较(±s,分)

冠状动脉分支右主干近端右主干中段右主干远端右后降支左主干左后降支左心室后支左前降支近端左前降支中段左前降支远端回旋支近端回旋支远端顿缘支第一对角支第二对角支对照组 观察组t P 4.86±0.29 4.91±0.32 4.52±0.57 3.47±0.92 4.89±0.33 3.26±1.13 2.71±1.06 4.71±0.46 4.41±0.56 3.34±1.13 4.91±0.36 4.12±0.63 4.76±0.51 2.74±1.06 2.63±0.84 4.89±0.31 2.92±0.30 4.88±0.35 4.59±0.74 4.94±0.36 4.48±0.97 3.79±1.38 4.77±0.41 4.58±0.51 4.24±0.91 4.95±0.18 4.87±0.40 4.83±0.38 3.46±0.96 3.48±1.03 0.864 0.792 2.861 4.583 0.991 5.064 5.188 1.273 1.164 4.997 1.256 3.849 1.311 4.772 4.98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3 讨 论

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分辨率不断提升,随之发展而来的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其具有微创、价格低廉、并能提供更多临床信息的优势[4]。但其图像质量仍然不尽如人意。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中,一般不存在源于CT设备的硬件原因,因而大多认为系对比剂的注射方案问题,其中包括注射剂量和注射流率[5]。

传统的对比剂注射方案中,注射剂量与注射流率都是相对固定的。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在注射完对比剂后注射生理盐水,使血管中对比剂过快稀释,不能较好地充盈远端血管,使得对比效果下降,最终成像不够清晰[6]。有研究表明,血管强化程度与体质量呈负相关,因而不论患者体质量大小而一律进行固定对比剂量是不科学的[7]。若患者体质量较轻,相对剂量较多,使得上腔静脉对比剂过分填充,造成运动伪影,而影响冠状动脉的图像观察。而当患者体质量较大时,冠状动脉中对比剂充盈不足,或难以维持较高的充盈平台期,都对成像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此外,对比剂量过多,可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对比剂肾病等。因此,本研究采取根据患者的体质量进行调整注射剂量,将体质量划分为不超过60kg、 60~<75 kg及75 kg以上3个等级,并注射不同对比剂量。

掌握良好的对比剂流率可使CT扫描维持在对比剂峰值范围内进行[8]。若流率较低,使得峰值推迟,上腔静脉虽伪影较小,但小血管显影不佳;若流率较大,虽小血管显影良好,但上腔静脉伪影大。有研究表明,最佳的扫描时心室和主动脉均处于足够且一致的强化状态,不仅抑郁重建图像的评价,也对脂质斑块的显示具有积极作用[9]。若强化较低,则冠状动脉显影较差,若强化较高,则伪影明显而难以显像飞钙化斑块。此外,注射流率还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血管耐受情况。因而本研究采用注射剂量与扫描时间的比值作为对比剂的流率,因注射剂量根据体质量而来,因而注射流率也是个性化的表现。另外,在对比剂注射后迅速给予生理盐水冲刷,可稀释上腔静脉对比剂,减少伪影的干扰;另一方面,也可保持对比剂的团注状态,是冠状动脉内的峰值时间维持较长[10]。本次研究中,冠状动脉各分支的现象结果表示,右主干远端、右后降支、左后降支、左心室后支、左前降支远端、回旋支远端、第一对角支、第二对角支的图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个性化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冠状动脉远端的填充良好,对远端冠状动脉显像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远端显像质量,在CT冠状动脉成像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1]Cao L,Du X,Li P,et al.Multiphase contrast-saline mixture injection with dual-flow in 64-row MDCT coronary CTA[J].Eur J Radiol,2009,69(3):496-499.

[2]徐怡,唐立钧,朱晓梅,等.双源CT冠脉成像评估冠脉狭窄不准确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2):127-131.

[3]赵瑞平,郝志茹.大螺距双源CT冠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2,20(3):153-155.

[4]赵新奎,李元珍,乔英.64-MDCT冠脉成像评价左心室整体功能的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5):625-627.

[5]Moos SI,van Vemde DN,Stoker J,et al.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intravenous(Ⅳ)contrast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CECT)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risk factors:a meta-analysis[J]. Eur J Radiol,2013,82(9):e387-399.

[6]周智鹏,张辉阳,邱维加,等.根据体重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1,26(7):788-791.

[7]明康,杨国威,许永华,等.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iDose4迭代重建与滤波反投影重建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4):305-308.

[8]王海燕,昝志生,赵斌,等.SAFIRE与FBP重建法对CT图像噪声及扫描剂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3):473-476.

[9]胡永胜,朱有志,何新华,等.双源CT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18(2):122-127.

[10]阎静,成官迅,刘国顺,等.双源CT低剂量自适应扫描序列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6):393-396.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2.025

B

1009-5519(2015)22-3433-02

2015-08-07)

赵新雁(1972-),女,广东台山人,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E-mail:479027965qq.com。

猜你喜欢
流率对角伪影
CDN 缓存空间调整优化方法
带交换和跳跃的一维双向自驱动系统的仿真研究
核磁共振临床应用中常见伪影分析及应对措施
拟对角扩张Cuntz半群的某些性质
多束光在皮肤组织中传输的蒙特卡罗模拟
基于MR衰减校正出现的PET/MR常见伪影类型
聚合物气辅共挤中熔体体积流率对挤出胀大的影响
减少头部运动伪影及磁敏感伪影的propller技术应用价值评价
一种无伪影小动物头部成像固定装置的设计
非奇异块α1对角占优矩阵新的实用简捷判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