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育在艺术院校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育研究

2015-07-17 11:15桂震青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渗透教育艺术院校美育

桂震青

【摘要】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从“美育”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的艺术专业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介绍了在艺术院校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一是加强鉴赏美能力的培养,二是要注重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表达特点的欣赏,三是通过改革教学手段来营造氛围,四是要带领学生体验情感美。

【关键词】美育 艺术院校 语文教学 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12-02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审美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进行各种美的创造外,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的美化。“美育”是以美和美的形态,主要是以美的知识和艺术使接受对象在情感上得以陶冶,在人格(人性)上得到完善的教育。

艺术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其思维更加活跃,表现欲更加强,思想十分前卫,对于“美”更加的敏感,这是其自身特点。与此同时,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语文教育,不仅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表层以及潜在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育其自身的文学素养,并能够培育学生对于美的情趣以及自身的气质,这是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现有的艺术院校的教育中,“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从“美育”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的艺术专业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文化底蕴,这也是符合艺术类高校语文教育探索的新路。根据叶圣陶关于语文教育的思想,在艺术院校的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其具体的做法和内容如下文所述。

一、具有很强的鉴赏美的能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形象和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本身,美和美感就无从谈起。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

(1)引导学生在作品中认识人性美

首先,任何作品中的形象都是作家审美情趣、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把握人物形象中挖掘人物美的地方。如善良的窦娥被绑赴刑场.满腔冤愤爆发成似乎荒唐其实坚贞的三大誓愿震憾了多少人的心灵;《边城》中的翠翠,作者把少女朦胧的感情与湘西特有的景致联系在一起,通过情与景融合,以“草灰蛇线”式线索把翠翠渴望爱情的那份孤寂剖析得淋漓尽致,彰显作家沈从文牧歌式的湘西风味。还有在《祝福》中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倒毙在鲁家门前的雪地上,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思想家在如何解剖我们民族的劣根性。这些人物形象都浓缩了作家的审美观。运用这些形象教学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观,树立正确、健康而高尚的审美观。

其次,对作品人物发现美,每个人的途径、方式、角度都可以不一致.我们教师就不能只有惟一的答案。我们就必须善于用文学理论去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是作品的美,什么是人物的美,教给学生如何通过人物形象发现美的途径.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比如莫泊桑小说《项链》的教学,当我们说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是其性格第一内涵时,不能忘记她的性格中还有其他依然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项链后流露出来的。当玛蒂尔德对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惟恐吓着他或给他太大的压力。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作窃贼。“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不能否认,当生活突变,面临重大危难而负债累累,不仅向往的日子没有出现,连小康之家的日子都不能保持时,玛蒂尔德能勇敢地面对,并无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开始承受。这不能不说是玛蒂尔德的美德所在,人性美所在。这也正是她性格最终发生根本变化的内在原因。玛蒂尔德的性格中还有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在10年的辛苦劳作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这些都是我们要认识和欣赏的人性美。

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在艺术类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去理解,注重捕捉文章中的艺术形象、真人真事的形象和景物形象等,使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受其感染熏陶。例如在古代名著《《金瓶梅》所具有的独特的现代文学色彩,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其很好的描写了丑。鲁迅先生过去在谈及《红楼梦》时就说过,它“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从《红楼梦》问世之后,完全打破了古代的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因此可见,达到美的工具,在一个天才的手中信手拈来,如果只要善于驾驭、服务于美的高尚思想的话。”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去评鉴文章中的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就能启迪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之受到美的教育。

二、注重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表达特点的欣赏

欣赏能力是一个艺术院校学生必备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表达特点的欣赏,注重抓住文学作品中人物以及景物的形象特点,并能够深入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的独特情感。在教学中注重对意境的透析,把握作者作品的情感,才能使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从而增强审美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想象能力。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如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总之,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各项心理功能,例如感知、情感、理解、共鸣等等,唤起学生的联想、回忆以及想象,获得精神上的超脱和愉悦, 从而深刻感受艺术形象的独特魅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广闻博览, 纵深挖掘, 深刻、透彻、全面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如赵景深在《文心背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有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为了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备课的工作会变得更加艰辛、复杂以及细致。我们老师要做到在全面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写作背景后, 根据作品本身提炼精华, 突出重点, 把握作品的内在形象性。

三、通过改革教学手段来营造氛围

在艺术院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教学,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交流,充分营造感官环境,努力将具体形象和抽象的逻辑思维很好的融合到一起。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特点主要有形象思维发达,对画面、色彩、声音和动作等非常敏感,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我们可以采取音乐、图片、朗诵等多种形式,形声并茂,音画同步,给学生以美感和新鲜感。如在国外名著《红与黑》中,其作者是通过多层次展示人物性格来为我们表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于连为代表:主人翁于连由于出生在下层社会,他为了得到一些他想要的东西,他就会不惜一切手段来达到目的。首先他和雷那尔夫人的爱情就是一种逢场作戏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拿破仑式的征服的欲望,他对夫人的激情绝对是一种逢场作戏。所以说,美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立体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直接感知周围世界的美,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带领学生体验情感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是文章的核心、主宰、灵魂,也是美学的“上帝”。所以,王国维是近代著名的学者,其独到的将不美育叫做“情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未成曲调先有情”,即自己首先要被文章的感情所牵动,然后以情激情,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使之通过亲身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

参考文献:

[1]宋智慧.在艺术院校通过语文教学实现美育的探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5):179-180.

[2]李欢.试论艺术院校语文教学与专业有机结合[J].艺海,2011,(7):169-170.

[3]冯梅.艺术院校语文教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渗透教育艺术院校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美育教师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