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潮州音乐文化产业传承与发展

2015-07-17 03:01余少萤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承文化产业发展

余少萤

【摘要】潮州音乐是岭南地区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音乐最丰厚的积淀。潮州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对整个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探索潮州音乐文化产业,对于传承潮州文化、促进潮州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潮州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及其特征,分析目前潮乐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求传承和发展潮州音乐文化产业的新路径。

【关键词】潮乐;文化产业;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21-02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在各个时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包括现属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和国外民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音乐品种。潮州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遗产丰富的民间乐种,它经历历代潮州地区人们的继承加工得以流传。追溯潮汕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以潮州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为背景,以研究其传承方式和发展现状为主线。

一、潮州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早在春秋时期,古潮州地区人们就十分崇尚音乐和舞蹈,从出土的庙堂礼乐器可以追溯;秦朝时,由于秦始皇一统中国,也将中原文化传入古潮州地区,促使中原音乐文化与潮州土著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形成潮州音乐的远源;唐宋是潮州音乐的繁荣期,该时期潮乐进入发展的上升期,潮属境内丝竹吹管之音闻名遐迩,潮城孔庙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举行祭孔典礼,演奏大成乐,其阵容非常庞大与正规。这时期燕乐、法乐也在文化交流中传入了潮州,融入了潮州民间的音乐中,影响着潮州音乐;明清时期,潮州(府)城镇商贸手工业也有所发展,人口有更大增长,这时期兴起了贴近市民生活的戏曲、弹词说唱、丝竹乐、鼓吹乐。是我国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纵观潮州音乐发展,它以古闽越族的传统音乐为基础,经过多种民间音乐的影响和融合,形成今天的潮州音乐这种既有本地特色,又有外来音乐痕迹的民间音乐艺术。

二、潮州音乐的特点

(一)潮州音乐内涵丰富

潮州音乐的演奏乐器多种多样,主要是二弦、二胡、扬琴以及锣鼓等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各种乐器既能紧密合作,又能突出各种特点,使得音乐融为一体又不失各自的特色。演奏时可有多种乐器组合,不同的乐器组合可演奏出不同风格的音乐,既能表现小桥流水式的优雅,又能演绎出气壮山河的史诗,不同风格的音乐有着不一样的内涵。既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纯朴, 又没有被现代社会的喧嚣与浮躁所影响,以其丰富的内涵给听众带来视听的享受。

(二)潮州音乐品种多样

潮州民间音乐的音乐理论、音乐实践与古代的乐律学一脉相承,品种繁多,演奏方式多样。潮州音乐的曲目十分丰富,主要可分成八大类:潮州弦诗乐、潮州锣鼓乐、潮州民歌、潮州说唱音乐、潮阳笛套古乐、潮州细乐、潮州佛道音乐、潮州外江音乐。潮州音乐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潮州弦诗乐。弦诗乐代表曲目有《平沙落雁》《凤求凰》等,它保留有许多古代音乐的特点,比如曲谱都规定板数;应用了古诗词中的“催”“煞”、“拍”等名词; 还保留了一些乐器的镶螺花技术;应用唐代大曲及至宋代的套曲结构形式;后期出土的明代戏文,其中描写明代潮州风俗中多处提到明代潮州有弦乐。锣鼓乐是潮州民间音乐最活跃的音乐品种,大锣鼓代表曲目有《复中兴》《八仙庆寿》和《闹鸡》等。它的演奏在国内获得多项奖励,还出国在全世界世各地人们面前展示潮州大锣鼓的魅力风采。潮阳笛套保留了古代宫廷音乐的韵味。其风格特点古朴、庄重、典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细乐属于小型的合奏潮乐,风格细腻柔润。常见的乐器是琵琶、筝、三弦三种,十分和谐悦耳。庙堂音乐主要是潮州民间庵堂寺院在礼佛课颂中演唱的曲目,删其唱词,取其曲调,它的曲调特点是庄严静穆。

三、潮州音乐发展现状

“潮州音乐”从最初的雏形发展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即使从已有的文献资料记载来看也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在承接、融合了多朝代、多元化音乐的同时,逐步形式了独具特色的潮州音乐,并滋生出多种乐种和多种演奏 (唱 )形式。潮州人民(包括世界各地的潮语地区)一直深爱着这一乐族,因而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三弦琵琶筝,锄头畚箕筐”之说。由此可见百姓对它的衷爱。然而,以笔者多年来观其现状和发展之动态来看,近年来(特别是近20年间),潮州音乐的现状和发展不容乐观,它正以逐步萎缩的方式脱离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追寻其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一)客观因素:

1、诸多地方乐种(包括地方戏曲、戏剧、民歌等)都与其生活环境、习俗,特别是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潮州音乐独特的潮州语言和环境、习俗造就了独特的潮州音乐及潮州音乐所使用的乐器(如二弦、椰胡等),而对于持潮语人群而言,其音乐好似一种流动之语,肺腑之言,而对持非潮语人群而言对其音与韵却感到陌生而敬畏。

2、对潮州音乐所使用的严格板式结构和独特的音律了解甚少,从而使诸多音乐工作者虽欲学习和尝试演奏此乐,但难于把握其音律与乐韵。

(二)人为因素:

1、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这一乐种发展的重要因素。地处我国边陲的潮、汕地区,受过大专、本科以上程度训练的专业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为数不多,而在这为数不多的人群中相关乐种有所了解和有一定建树者少之又少。因此潮州音乐的理论化、科学性的发展步伐显得较为迟缓和滞后。

2、专业作曲家、专业指挥家、专业演奏家、理论性研究人员参与甚少。至使潮州各乐种的曲目至今仍停留在传统曲目的演奏范围之内。新中国成立以来虽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在体载的选择、结构的把握、作曲技术的运用上均显得稚嫩和简单。使得目前的潮州音乐演奏仍以单旋律和大齐奏为主,其乐器的配置仍带有偶然性组合之状态,特别是对于管、弦、弹拨乐器的品种与数量的随意搭配与运用尤显突出。潮州音乐乃我國民族音乐之瑰宝,对潮乐的研究和挖掘可寻找或折射出我国自唐、宋以来的音律和乐风。尽可能对这一古老乐种的一切元素进行深入、仔细地归类与整理,让它从民间走入学堂,从理论和音响上进行全方位 、深层次地研究和论述。使古老而优秀的乐种与时俱进。

四、推动潮州音乐传承和发展的建议

由于以上客观以及人为因素的制约,潮乐亟需加强保护和扶持。针对上文提出的潮乐传承和发展的各种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重点扶持潮乐的代表性传承人

潮州音乐文化传承需要既具有潮乐文化的精湛知识和演奏技能,又能懂推广传播文化产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国家文化部门应重视开展这类人才的申报和认定工作。在传承人认定以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保护和扶持,让他们安心艺术创作,专注潮乐的传承和发展。

(二) 建立科学有效的潮乐传承机制,提高社会的重视程度

结合潮州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建立完整的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机制。有关部门应采取图片、录音等方式,全面记录潮乐的乐种和内涵,建立起完整的档案库来保存潮乐的代表性作品。研究潮州音乐的教学方法。其次鼓励和支持潮乐文化的传承人开展文化传播活动,资助他们授徒传艺。最后给予民间音乐应有的重视,提高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鼓励年轻人投身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推成出新,创作出贴近时代的新作品。避免因为短视而导致对于音乐文化艺术仅有一时的热情,更要避免少数民族音乐再次遭到人为破坏,切实做好潮州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三) 建音乐陈列馆,利用文化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文化遗产赖以生长和传承的土壤。设立音乐文化馆是营造良好音乐文化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在一定范围内人为地保留音乐文化的原生生态环境,这种方式能使一些珍贵乐种在其中以各种陈列的形式存在,使传统的音乐文化较好地保留和传承下来。建立潮州音乐陈列馆可以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可以从潮州地区收集的各种潮州音乐乐器以及由专业潮州音乐学者整理和记录的现存潮州音乐的乐谱、音像资料等。其次,鼓励专业人员撰写潮州音乐学的著述,收集潮州音乐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等,将这些文献资料陈列在文化馆保存。最后,还可以保存呢与潮州音乐生活相关的服饰和道具。这些乐器、乐谱、影像和图片資料以及实物不仅具有研究价值,而且还具有历史文物的收藏价值,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设立专门的音乐文化馆来陈列这类物品对于传承潮乐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注重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区域,实行整体性保护。对于潮州音乐文化的传承应重点保护有关潮州音乐的当地居民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和音乐文化艺术。

(四)加强各级政府对潮州音乐传承和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持。

虽然潮州音乐已经被评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潮州音乐还比较散,没有形成音乐文化产业。潮州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需要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其大力支持。建立有效的政策法规、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促进潮州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相信在政府的重视和广大潮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各种措施保护潮州音乐,促进潮州音乐文化产业的传承和发展,给潮州注入一种发展的动力,让全民众对于潮州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使潮州音乐文化以最好的状态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对广东音乐传承和发展的几点思考[J].文化遗产,2008,(3).

[2]李臻,关于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成功(教育版),2013,(7).

[3]崔雅,对民间音乐传承和发展的探究[J].大舞台,2011,(9).

猜你喜欢
传承文化产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