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琴 周晓清 李宏
【摘要】本文分析了校政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参与校政企合作的不够深入,政府方面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制,企业参与校政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提出平衡校政企各方关系的措施。
【关键词】校政企 关系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243-01
校政企合作日益成为各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必须依靠高校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问题。高校拥有大量技术成果,但在资金、设施等方面,不具备成果转化的条件,迫切需要加强与企业的结合。政府在其中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协调沟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一、校政企合作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在校企合作领域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学校、 政府、企业三个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校
有些学校重无实质内容合作协议的签订,轻协议的落实;有些学校象征性地参与校政企合作,由此带来校政企协调极其困难的问题;有些学校的实力不强,很难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从而影响了校政企双方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学校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教学科研人员的评价标准“一刀切”,以学术理论水平和论文发表为主,缺乏合理的分类管理与导向,制约了教学科研人员参与校政企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二)政府
目前專门协调校政企各方的中介机构还不多,不能很好完成沟通信息、提供咨询服务并协调彼此利益关系。校政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建立、维系,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尤其是建设资金的投入上,政府的调控机制不健全。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校企合作的工作,并进行了有益的试验与探索,但至今没能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与办法。引导校政企合作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
(三)企业
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关键在于能否让企业从中得到实惠,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当前校政企合作过程中,由于考虑到自身管理成本,加上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企业更是无法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合作工作中。目前,我国企业尚没有把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去,企业很少主动与学校合作,即使合作其合作领域往往是单项的且难以持久,同时学生在企业实习,由于对实习环境、设备操作规程、安全生产知识等知之较少,往往会带来安全方面的风险,这也是企业不热衷校政企合作的原因之一。
四、如何平衡校政企各方之间的关系
这种合作关系能否有效持久地进行,需要思想上有正确的认识,建立完善相关机制,加强合作关系的过程管理。
(一)确定正确的角色定位
推动校政企合作发展,需要学校与政府、企业转变观念,明确定位各自角色,明确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教育是公益性的事业,单凭市场机制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需要政府的协调和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中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人才培养的成本较高。政府需投入资源,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源投入学校等。学校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更新课程内容,围绕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利用好企业提供的便利条件,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就是明天企业的员工,企业有义务支持学校的发展,不能把与学校的合作简单地与利益挂钩。
(二)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
形成与产学研教育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保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和监管机制、外部保障机制,构成运行的整体框架。在这一运行框架里,组织机构保障机制关键,利益机制是核心,投入保障机制是前提,外部保障机制是基础。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制约机制,加大企业和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对合作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产学研合作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政府宏观调控应把调动企业、用人单位参与的积极性放在突出位置。
(三)加强合作关系管理
除了完善机制外,须要做好内部关系营销工作。尽管领导对校政企合作至关重要,但所有参与人员对合作起到关键作用,对所有相关人员实施内部营销,通过沟通、宣传、激励使他们对合作给予最大的支持。另外保持关系审计。为了保证合作不致偏离既定目标,对关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审计是必要的。而且每一方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合作期望是否实现和满意,而要估计参与方的满意度,任何一方的利益和感受被忽视都会影响到他们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到合作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实践证明,校政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多方 “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校政企合作是实现资源互补的需要,校政企合作是促进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新男.当前产学研结合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产业,2008(7):42-44.
[2]张学林, 陈凤琴.民办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6):164-167.
[3]高山.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构建的误区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 (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