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改不应缺失语文味

2015-07-17 22:41王爱琴王琳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3期
关键词:语文味课改个性

王爱琴 王琳

【摘要】当前语文课改中,许多学校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但一些教师拘泥于模式流程,缺少创新,课堂欠缺语文味。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一是课改教师要潜心研究课改模式所蕴含的教学理念,能动地创造出具有个性特点的语文课堂;二是语文课堂要注意突出师生的个性特点;三是要注重并培养学生赏析语言文字的能力;四是汲取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在阅读、表达实践上下功夫。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施教,使课堂充满语文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改 语文味 个性 赏析语言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59-02

作为教研员,我经常走进县域内各中小学的语文课堂听课,与以往相比,当前各校新课改的氛围日渐浓厚:“三三六”教学模式、“学-议-导-练-结”模式、“学-研-展-教-达”五步教学法等课改新模式各显风采。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借鉴了一些课改名校的经验,渗透了新课改的理念:“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上,学生依据学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积极热烈,成果展示落落大方。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老师“一言堂”的现象淡出课堂。拨开热闹的浮云,静下心来认真品一品 ,总感觉缺点什么。缺什么?缺少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和自由境界[1]。我认为不管语文课怎么改革,都不应该缺失语文的味道。学生通过学语文,能体验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美与幸福,提高语文素养,这应该是每个语文老师的追求。如何在实施新课改中切实落实语文课改的理念,真正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上出语文的味道?现在本人针对在教学常规检查和听课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以期与课改教师共勉:

一、潜心研究课改模式所蕴含的教学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目前,我们大多数学校为了推行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都强势推行了某种相应的教学模式。但部分老师拘泥于模式本身,不深入研究模式所蕴含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生搬硬套,使合作、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改变了一下教学流程就是新课改了,只有加强学习,真正吃透新课改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与内容,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研究,达到获得知识、发展才能的目的。目前,课程改革需要的是所有实验教师,不断认真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在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学校以及自己本身的条件,能动地创造出更多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文课堂,师生共同感悟语文学科的魅力,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注意突出师生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学习的目标之一是“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实际教学中,许多语文课缺少个性和创新。有的课堂貌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但老师不深入研究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不深入研究如何组织学生有效学习,只是简单出几道题让学生做一做,议一议;学生发言缺少个性化的表达,没有触及灵魂的对话,基本上是照搬语文辅导书上的答案;有的课堂没有老师巧妙的讲解、启发、点拨,甚至连必要的纠错、总结都省去了,任由学生一个一个、一组一组不停地讨论、汇报,似乎老师一开口讲解就是“穿新鞋走老路”脱离“新课改”了。

教师、学生是教学的统一体,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情感共鸣,知情和谐。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和片面强调“学生的学”都是不可取的[3],应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改要求学生全面参与、合作学习,并不是说教师只作壁上观,更不能游离于课堂之外,教师要适时体现自己的教学智慧和个性,增加课堂的语文味:一是精心创设学习情境。老师能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其乐融融的情感氛围,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文本的各种美并得到熏陶。精美的课件、精彩的故事、老师精当的讲述都能营造语文学习的情境。二是巧抓时机引导启发。老师唱独角戏是不足取的,但如果单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连应该点拨、指正、评议的话也不敢讲了,这就是走极端了。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老师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时候恰当引导,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的“教”能教在点上,学生的“学”能学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使点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三是教师语言要个性化。课堂上,老师精炼、幽默、隽永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催生课堂的语文味。

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发出个性的声音。在阅读赏析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因为主动阅读和练笔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身的感悟去赏读教材,克服“唯教材标准答案至上”的倾向,不要变成教学参考书的传声筒。泯灭个性的课堂讨论会逐渐丧失吸引力和真实性,课堂中充满本真的声音,语文才能越学越有情趣,越学越有味道。

三、注重培养学生赏析语言文字的能力

有的语文导学案习题化倾向严重,教师预设的探究题不科学,缺乏探究的深度和层次性;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但偏偏许多老师预设探究题时忽视语言文字的赏析与运用。课堂上学、议、练的内容大多是以下类型:字词识记理解,按照课文选词填空以及根据课文思想内容设计的思考题。这样学语文,仅仅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思想内容,识记了几个词语、句子,缺少对教材文本所写的景致、事件、人物、情感的真实体验,品味不到那极具表现力的遣词、造句、修辞、布局的妙处,体验不到语文特有的那种细腻、那样美感、那份感动……长此以往,枯燥感会油然而生。有时候听一些语文课,感觉就像是听思想政治课、科学课或地理课。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中国石拱桥》,师生学习讨论的重点若是了解掌握石拱桥的知识,那势必将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必然会欠缺语文味。又如一位老师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猫》,设计的探究题和练习题有:陈述三只猫的来历、外貌、性情、在我家的地位、结局、对我的影响;对比第二次养猫和第三次养猫的结果和作者感情的异同 ;写一个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课堂上学生就事论事,既单调又干巴。其实,这篇课文叙事简单明了,无需多做陈述,要是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抓住生动的描写句,真挚的抒情句去品读,去感悟,学生就能更深切地体会作者“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心情。这样学习之后,“拓展延伸”环节的写作练习就会水到渠成。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阅读教学应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去设计,这样才符合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如果重思想内容的理解而轻视语言赏析,即使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课文的能力,但长期缺乏语感的生动体验和优美词句的深厚积淀,必然会影响到写作能力,大学毕业了连一篇流畅的文章都写不出来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汲取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在阅读、表达实践上下功夫

在调研中,我发现有些语文课小组讨论过于泛滥,一些简单的问题本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也要求小组讨论一番,以“议”代“读”,以“议”代“品”,以“议”代“写”。即使是文字很优美的散文,整节课没有朗读指导,没有精彩语句的赏析,没有重点句式的仿写。甚至有的小学低、中段语文课也一味让学生讨论、回答,忽视读、写训练,以至于学生连基础的语文知识都掌握不好。问问原因,老师埋怨说都是新课改惹的祸。真是这样吗?恐怕是教师误解新课改,误上语文课了吧。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4]。读、写,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新课改中,语文老师不应该完全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有时,聆听一段优美的朗读更甚于苍白单调的议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注意拓展学习的外延,注重语言的实践与运用,结合社会生活,让学生由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多加练习运用。例如学习了课文中的排比句,那就让学生当堂仿写几句,与陈述句比较一下,更能体会排比手法的好处;学习了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不妨来一段续写,既展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还能较自然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金钱观。同时,老师还可以结合植树节、母亲节等节庆日以及社区大型活动等契机,让学生做一些宣传实践活动,在生活中活学活用语文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好语文的积极性。

语文课改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积累、不断改进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必须深入研究学习课改理论,牢牢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去实施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弥漫着语文的浓厚氛围,在语文味的浸染和氤氲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兼及对“泛语文批判”的批判》原载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05.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3]《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增刊.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课改个性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语言表达重“个性”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