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艳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因为它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备职业教育的属性。培养面向社会的实用性人才是其最主要的目标。因此,这目标培养的特殊性也决定了高职教师除了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技术的进步也决定了大量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将逐渐成为21世纪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主要需求。因此,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强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实现自身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技术应用型人员逐渐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在这种需求下得到建立和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方向是进入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一线岗位。因此这要求高职院校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高职的特殊性也决定了高职要想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必须拥有一支具备较强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较强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影响学生的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应该说,在我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不断对高职教育进行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使得教育界和社会更进一步了解高职教育内涵,并使高职教育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得到深化,高职院校在短时间内逐渐呈现出办学主体多样化、形成各自的特色办学风格和办学体制。而快速发展形势也加大了高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难度。同时,在过去的研究中,还有诸多问题并未达成共识,例如:高职的内涵、如何理顺高职的管理体制等等。因此,理论的滞后、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片面认识都牵制了高职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高职教育的影响力的不断加大,高职教育不断得到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然而,发展加快带来的问题就是:毕业生就业难。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劳动者的就业,如果结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校今后的招生。
21 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然而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状况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弊端。体现在,高职高专等职业类院校学生学习的内容狭窄,知识传授的“认知”教学模式仍然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高职的职称评审制度与普通高校一样,以专著和理论文章为主,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高职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能通过理论知识的指导带动科研工作的高技能人才,而不是普通的操作工。因此,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其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一名合格的高职教育老师,必须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潜移默化道德素质的影响,真正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因此,要求教师除了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责任心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公关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
再次,全面的教学能力。这体现在:高职教师除了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能灵活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网络辅助教学以及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要做到能讲也能做,真正保证学生生产技能的掌握。
最后,较强的研究能力。教学属于一门有法无定法的艺术,因此这也决定了其教学研究工作更是一项带有创造性的工程。而我国高职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学研究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真正用科技成果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师资队伍建设环境一般可以分为政策和生态两种。
政策环境:主要是指制度的约束、组织的规范以及政策的激励三个方面。一般情况下,规范和制度的公正合理性、激励机制的规范和可操作性都会保证教学工作开展的顺利性,促进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生态环境:一般由教师的数量、教师团体的智力水平以及教师队伍的结构等进行主导。
高职院校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高职教育目标和特点的掌握,并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优化组合的目的,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教师队伍整体效能的增加。一般的管理方法有:培养、考核、指挥、调整、激励等。一般来说,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都要建立包括队伍建设规划、聘任标准、培养计划、考核评价标准制等在内的详细执行方案。
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师资来源单一。目前普通高校毕业生仍然是我国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师资来源,这单一的师资来源也决定了教师队伍构成的不协调:理论教学教师多,有企业实践经验教师少,难以适应高职培养应用型目标人才的需要。其次,学历层次偏低。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加大,导致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多为本科生,且大部分为青年教师,因此也给高职的“导师制”教学、科研工作带来了影响。其次,缺乏完善的教师培训基地。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的培训都只依靠学校的统一分配和培训,培训时间短、人员少,难以达到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目的。最后,缺乏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了适应社会全面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普遍增加了新专业。然而,相对单一的教师引进渠道导致高校教师队伍呈现出:专业课教师少,基础课教师多的现象。相关专业教师的缺乏,决定了大部分高职院校只能通过聘请兼职教师来维持日常教学,从而造成了学术群体的分散性,导致教学的开展难以取得相应的成果。
我国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引进应该借鉴国外经验,除了具备统一的聘用考核标准,保证高职教师引进的整体素质外,还必须坚持从企业、经济、工商等一线部门引进具备丰富本行实践经验人才,保证教师队伍水平的先进性。同时,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聘用教师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目前,我国对于师资的培训还不够重视,使高职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培训,教学知识和技能难以得到更新。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加大高职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建设可从三方面入手:第一,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高职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优势互补以及资源的共享,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相互统一。第二,改建部分普通高校。通过对普通高校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培养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人才。第三,建设专业化的技术学院,保证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高水平。
目前,高水平教师流失仍然是高职院校突出的现象。虽然教师的流动在客观上会起到合理配置师资资源的作用,但流动现象的产生还是会对高职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制定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是教师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其次,制定相关措施,加强教师的地位;最后,加大宣传,使人们转变对高职教师的传统观念。
对于教学理念,高职教师必须要对高职教育的性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基本特征都有相关明确的了解。同时不断根据形势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人生观、并通过不断学习,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充实和完善自身。而要想真正做到深化教学改革,就必须做好教学主体——教师的工作。首先,确立教师主体地位的观念,形成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真正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真正通过改革,形成合理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最后,提高高职的社会影响。这就需要政府外部环境的创造以及宣传的作用的实施,转变社会对高职的传统观念。
为了保证高职队伍的良性循环和稳步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制定一套适合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首先,在教师的选拔和业务的考核中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建立一系列适合教师选拔和考核的量化指标体系。其次,为了更好的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水平,高校必须建立起教师实践锻炼、培训计划等相关的继续教育制度;再次,为了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人才的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可以根据专兼结合、合理流动、资源共享原则,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资源开发模式。真正通过对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使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走向程序化、制度化的科学道路。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作为影响办学的最重要因素,已经在高职改革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因此,建设出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已经成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加强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仍然受教育成本、用人制度等社会大系统教育影响,这也决定了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因此,立足于实际、借鉴国内外相关的师资培养经验,吸纳创新,加快自身结构的优化步伐,提高素质教育是国内师资队伍建设的最主要方向。
[1]胡克军,黄薇.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7 (6):76 -78.
[2]夏秀莉,李乃义.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7 (13):57 -60.
[3]郭德侠. 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5 (10):18 -20.
[4]魏丽英,隋晓明. 谈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J]. 中国科教创导刊,2008 (2):76 -77.
[5]李永冰,刘成好. 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职业技术教育,2007 (11):55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