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倩[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海宁314408]
仿词在L2教学中的反拨效应研究
⊙赵倩[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海宁314408]
英汉语言中的仿词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活跃的构词方式。仿词的构成理据和语义特征有助于学习者认知和理解词汇知识,为其可理解输入提供先导条件。基于可理解输入的词汇学习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言语模仿和巩固练习。研究发现,通过仿词学习词汇能够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反拨作用,实现学习者对词汇原型意义和扩展意义的双重认知。
仿词构词特征词汇教学反拨效应
词汇是构成语言三大要素之一,相比语音和语法,作为载体的词汇地位尤为重要。语言学家D·A·Wilkins曾说过,脱离词汇,人类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因此,词汇教学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且在二语习得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的词汇教学虽然已经从传统的以语法教学为核心,将词汇和语法孤立的教学模式转向了词汇和语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仍然以大纲核心词汇的释义和用法讲解练习为主,较少涉及仿词类词汇的构成理据。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词汇本身和教师往往是重点,却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重要性。从仿词构成的理据研究发现,仿词作为基于词语模式的词语意义类推构造的新词,它们具有丰富的词汇语义和构词理据。这一特征符合可理解输入的基本条件,即帮助学习者通过对这种类推构造新词的构词来源、理据介绍,加强对词汇原型意义和扩展意义的双重认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词汇知识及相关的语言素养。基于此,本文对仿词的构词特征及其认知解读进行分析,通过教学案例探究仿词对L2词汇知识习得的作用,提出更加有效的词汇教学方式。
西方语言学者通常把仿词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进行研究。英语中仿拟parody一词来自希腊语parodia(译为附属的或模仿的诗或歌)和汉语的仿拟修辞格相对应,是英语修辞学中具有机智有趣特点的修辞手段之一。汉语仿词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其定义的探讨上。陈望道最早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仿词的定义,是“为滑稽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黄伯荣和廖序东认为是“根据表达需要,更换现成语词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的新词语”。除了对仿词定义的研究之外,学者们也开始关注仿词的构词类型、特点以及翻译方式。其中徐国珍不仅从修辞视角分析仿拟辞格的界定,还从词汇内在规律出发探讨仿词的内部理据、语用理据等。陆国强依据仿词特点把它分为色彩、数字、地点空间、近似和翻译类比五大类。白解红则对仿词进行重新分类,依据其构成方式提出“直译+注解”或采用“直译”和“意译”兼顾的翻译方法。结合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来研究仿词是近几年研究的新领域。黄缅基于“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理论为谐音仿拟研究提出新进路;牛保义、席留生基于构式语法框架对仿拟构式生成做出了认知语用学解释。综观国内外研究,仿词的研究已引起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其中仿词的构词特征成为语言教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分析其对认知影响为二语教学提供了新视角。
仿词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英汉词汇中最活跃的一种构词方式,是满足社会语用需求必不可少的依赖力量。它的产生更多地是因为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进,以及人们认知水平地不断提高和扩展。仿词是建立在人们所熟悉语言系统中已有的构词形式上,借用现有的词汇(即原型词或“本体词”)仿造,推导、衍生出相类语言结构形式的新词。我们可以根据原型词和仿词之间在语音、结构形式以及语义等方面的进行探讨,找出理据性,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习者进行词汇学习。
语音理据是指仿词与原型词之间在语音形式上仿拟造词产生的理据。在汉语中,这类理据主要体现在同音关系或近音关系上。比如“海龟”和“海归”,前者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一种依赖于海洋的爬行动物;而后者“归”与“龟”因同音而产生,则指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员。在最初,国内人经常把“海归”派戏称“海龟(爬行动物)”,多少有点贬义,但随着中国对海归派的有利政策突显,“海归”一词的贬义逐渐消失,变成中性,如今该词甚至含有些点被人羡慕的味道,是一个时尚词汇。英语中的拟声词是仿词中最能体现其原始特征,并富含语音理据的一类词。比如鸟兽动物类发出的声音,鸭/quack、猫/mew,和蛇/hiss等,因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成长,自然而然就容易认知该类词。Click原意仅指开锁或收音机等的咔哒声,后因互联网信息时代到来,人类也十分熟悉此声音与点击鼠标的声音相同,因此该词在计算机英语中有着点击鼠标的意思。
形态理据是原型词与仿词之间在结构形式上仿拟造词产生的理据。李宇明指出,汉语仿拟造词的词语结构形式主要表现为“词语模”即“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构成的“具有新造词语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框架”,模标指词语模中的常量语素,是框架中不变的语素,通常用A表示,而模槽是指词语模中的变量语素,模架中的空位,一般用X表示。常见的三种形式分别是前空型、后空型和对举型。前空型的结构形式为“X+A”型,以“X+族”为例,“蚁族”“月光族”“啃老族”“时尚一族”“BOBO族”等。这里的“族”在所构成的词语中充当名词标记,可以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甚至是字母组合,借用类推构成新词。该结构为偏正结构,定语部分用来描述“族”的重要特征。由此可见原型词“族”已从表示“亲属”“聚居而有血统关系人群的统称”的自由词素经演变成为一个类词缀,即表示“具有相同特征或习惯的人群”。经过长期语法化演化,“族”已慢慢由一个不定位的词素转变成为一个定位的类后词缀,其语义不断虚化,依附于其他词之后。英语中的复合词也有类似的前空型结构,比如economic crisis经济危机,和后来人们模仿该复合词,类推出的currency crisis货币危机,以及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发现环境污染和艾滋病后提醒人们关注health crisis健康危机。后空型即“A+X”型,如以“导+X”为模架的仿词有“导游”“导医”“导购”“导读”等。英语中也有“microwave微波”“mi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学”“micro movie微电影”以“micro-”为前缀的仿词。对举型即“X+A+Y+B”型或“A+X+B+Y”型,往往是四字结构,在汉语中比较多见,比如“一X两Y”的模架中,汉语中仿词有“一国两制”“一校两制”“一院两制”等。英语中虽没有该类结构,但拼缀法也是英语仿词独有的,比如“Abenomics安倍经济学”就是取第一个单词Abe完整形式和第二个词economics的部分拼缀而成,是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2年上台后加速实施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在当今日本乃至世界经济界中有着重大的影响。
除了其自身的结构特点,仿词的语义扩展对学习者的理解有着一定影响。语义的词义扩展主要是通过隐喻、转喻等机制从旧的词义中引申出和它有联系但又存在不同的新词义。何为隐喻,语言学家、哲学家、修辞学家以及认知科学家都有着不同的定义。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外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是一种广义的定义。本文中的隐喻主要在语言学层面探讨,从认知视角出发,它是指人们借助已有的熟悉体验,通过类比联想和创造相似性联想,把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从而让人们更好认识并理解较为陌生的新事物,以及周边的世界。
自然现象既是人类最为熟悉但同时也充满神秘,对它的认知是人类认知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们对各种不同自然现象的体验感知,也影响着其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比如,“雷”是指伴随闪电产生的云层间相互碰撞而引起的大气发声现象,比如“打雷”“雷电”和“雷雨”等。“雷”通常声响巨大、震慑力强,有时还具有较大的破坏力。这些原本属于自然现象的特点与社会生活中一些具有夸张、奇特甚至让人瞠目结舌的效果有着相似性,通过相似性的联想,“雷”就在人类认知空间中将源域映射到了目标域,于是大量以“雷”为中心语义的仿词随之产生,如“雷人”“雷剧”和“雷到”等。“雷人”是描述某人的言行举止让人感到无语或无奈,有“冷”的效果,从而使人产生惊吓的感觉。而“雷剧”是形容具有夸张、奇特并搞怪的电视剧。由此可见,“雷”的词义扩展借助隐喻,其意义是从自然现象这个源域向社会生活域映射的结果。另外,“Cloud TV”“云盘”“云搜索”等在人们生活中的出现,使“云”的词义通过隐喻扩展从自然现象域映射到科学技术领域。“云”原本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成团漂浮在空中由水气上升遇冷凝聚成的微小水滴。云的这种大量,虚无缥缈的特点与网络信息时代的“大数据”特征有着相似性,通过联想,我们可以知道,“云电视”是指一种能海量存储、具备远程控制等优势的云设备。
转喻的本质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的映射是以邻近关系或相关性为基础,描述同一域中“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认知现象,借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这当中既可以是通过部分代替整体或通过整体认知部分。例如,“我喜欢鲁迅”就是一个用整体(作者)来代表部分(作品)的较典型的转喻例子,两者有着相关性。人体词汇的转喻现象尤为明显。从人类认知规律可见,人类一般先了解自己的身体及其器官,然后借助身体部位的功能特点进行不同概念域的投射。英汉语言中的一般称呼语就是其中一类。英语“head of department/government”中的“head”原本是指身体部位(头、头部),而借助转喻不再是指身体部位,而是指人,即政府或系部的首脑,重要人物;我们同样可以在汉语的称呼语中找到这种想象,比如的“元首”“首领”。头部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决定着人体其他各部分的活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元首”“首领”不论对于国家还是军队都突显其重要的地位。两者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之间的投射也是基于对头部所具有的重要性的认知。另外一些绰号如“铁嘴”“独眼龙”等则是以身体某些部位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为基础进行投射。人体词汇不仅投射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有从具体到抽象的关系,反映了人类最高层次的认知。英语中的“heart of a story”中的“heart”就由原来的“心脏”到现在的抽象意义的“中心”。汉语中“棘手”“费手脚”“伤脑筋”等也属于此类。人类还借用体内看不见的部位及其功能特点去类比其他抽象事物,比如“交通动脉”(traffic artery)。
通过隐喻和转喻认知的加工,仿词的词汇意义不仅得到深入扩展,而且其相似性和邻近性也得以突显。作为一种独特的构词方式,仿词积极丰富了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同时,其鲜明的语义理据特征有助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词汇和相关语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为学习者的可理解输入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仿词的出现不论从语音、词形还是语义等不同角度的特点,都会给学习者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既感到熟悉又充满新奇的言语现象自然而然地会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正如李红对Swain可理解输出的假设时提出,“输出能够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从而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语言体系中的部分语言问题,进而出发对现有语言知识的巩固和获得新的语言知识的过程”。
以“-gate”类仿词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Watergate”(水门事件)中的构词结构Water+gate介绍词汇背景知识,通过介绍Watergate的原始意义(仅指“水门”这一地名)扩展到转喻意义实现的历史背景,引入“-gate”这类词的引申意义(即“让重要人物伤脑筋、狼狈的事情”“丑闻”“可耻的事”)所形成的一系列合成词,如Irangate(伊朗门事件)、Clintongate(克林顿丑闻)或Zippergate(拉链门)等,基本完成对该类词汇知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意义的传授。最后,对比分析英语中的“-gate”文化内涵延伸意义“丑闻”和中文“门”类词的扩展语义,即“对当事人不利和产生轰动效应的事件”,分析汉语环境中该类词汇扩展义不同于英语的变化。它不仅停留在政治领域,在其他领域,特别是娱乐新闻中更是频频出现,如“艳照门”“代言门”等。由此可见“门”所具有超强的修辞效果,能引发读者的注意,满足好奇也促使其更好地输出该类词。
词汇学习是输入和输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仿词的教学使学习者在其表达过程中增加了对仿词自身的注意,而这种注意又会促使学习者关注仿词输入时有关的语言特征(原型词结构和语义),从而经过修正后的输出就能促使学习者提高语言输出时的准确性。因此,仿词的语言特征对学习者的可理解输出起着反拨作用。隐喻和转喻所带给词汇意义扩展的理据性能让抽象事物变得具体,使无关联的东西相关起来,能够促进词汇的习得。仿词语言特征的可理解输入会有效地激活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内在认知并且促进词汇习得。反之,则会影响学习者对仿词的内在认知并阻碍着可理解输出。作为仿词语义扩展方式的隐喻和转喻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语境认知发生的文化语境,这对二语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学习者对于事物基本关系的认知基本是在母语学习过程中形成,因此对事物所形成的抽象与具体联想都会与母语相关语言表达形成一体,相互融合。这种建立在母语基础上的联想,有时会对外语词汇理解产生消极影响。比如,酷爱绿色喜欢在圣帕特里克节戴绿色帽子的爱尔兰人由于文化认知缺失,无法真正理解汉语中“绿帽子”的含义。英语中的butterfly之所以让很多中国学习者理解为爱情忠贞的人,是因为汉语中蝴蝶的引申义所造成,而该词实指游手好闲之人。
仿词的构成理据和语义特征有助于学习者认知和理解词汇知识,为其可理解输入提供先导条件。基于可理解输入的词汇学习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言语模仿和巩固练习。研究发现,通过仿词学习词汇能够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反拨作用,实现学习者对词汇原型意义和扩展意义的双重认知。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其构词特征及词义扩展的理据性,系统有序地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引导其在理解基础上记忆,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同时,教师还应结合语境,以免母语中已有的词汇认知对二语词汇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1]D·A.Wilkins.Linguisticsin LanguageTeaching[M]. 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Press, 1999.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Welive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 Press,1980.
[3]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白解红.英语仿词的构成方式及翻译[J].中国翻译,2001(5).
[5]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黄缅.谐音仿拟的认知机理[J].外语教学,2007(4).
[9]李红.可理解输出假设的认知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10]李宇明.语法研究录[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2.
[1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2]牛保义,席留生.仿拟构式生成的认知语用学解释[J].现代外语,2009(2).
[13]史一鸿.一词多义的认知探究及其对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1).
[14]徐国珍.仿拟行为的认知结构及认知过程[J].语言研究,2006(1).
作者:赵倩,硕士,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外国语分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认知语言学和二语习得。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1327893);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院级一般课题(2014dfy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