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北京100024]
对《纸牌屋》中国元素的深层思考
⊙张亚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北京100024]
随着多元文化趋势的发展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美剧中不仅频现中国元素与中国形象,也出现了中国情节。本文结合美剧《纸牌屋》中的中国元素,中国形象与中国情节,对该剧中体现的“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形象与中国人物的刻板形象进行批判,进而对美剧中的中国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中国元素《纸牌屋》他者
近些年美剧中的中国元素不仅涉及西方人耳熟能详的中餐、旗袍或龙等传统中国文化符号,还夹杂了有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节。由美国网络视频租赁商柰飞公司(Netflix)制作的政治题材美剧《纸牌屋》就是一则耐人寻味的实例。剧中主角安德伍德帮助加勒特·沃克党当上新一任美国总统,但自己却未如愿成为国务卿,他为此愤懑不已,决心推翻现任总统,不择手段升上总统宝座。在第二季中大量的中国元素与中国情节也是一大亮点。在剧中,不仅闪现了中美双方代表合影、人民日报、中国地图、中国日报网和中国证券交易所等符号性的中国标志,还频频出现与中国有关的情节,如中美网络战争、中美稀土贸易争端、中日东海紧张局势与中美秘密外交等。此外,剧中名为冯赞德(Xander Feng)的中国腐败商人也对情节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剧中的中国元素不仅只限于美食华服等表面的中国符号,中国人的形象也不再是洗衣工或餐厅服务员等“被支配”的东方人形象。穿插的中国情节使观众倍感“真实”。但是,《纸牌屋》中的中国情节是否属实?是否向美国民众客观真实地展示了一个当下的中国?美国人长期以来对中国人的偏见以及强势话语是否已经得以消解?这些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下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
分析剧中是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想象并建构了“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刻板印象,需要界定“他者”的概念。周宁教授曾指出,“他者指特定文化为确立以自身为中心的价值与权力秩序、为表现文化主体自身的观念、想象、价值、信仰与情感,而塑造的一个与自身对立的文化影像。这个文化影像可以是理想化的,表现欲望;也可能是丑恶化的,表现恐惧”①。从历史上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来看,两种含义下的“他者”中国形象都存在,尤其是后者更为明显,这一方面以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1883—1959)塑造的恶魔式中国佬的典型傅满楚②为代表。傅满楚被称为“黄祸”的代表。这一形象随后通过一系列广播系列剧和好莱坞影片,成了一个在西方家喻户晓的名字,同时得以传播的是一整套关于中国人的严刑、无情、狡诈和凶恶的陈腐框框③。因此,将《纸牌屋》中的中国形象与傅满楚进行对比,以此来审视《纸牌屋》中的“中国形象”是否已经摆脱“他者”视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在《纸牌屋》中,冯赞德自称是一位与中国高层关系密切的商人,与美国进行秘密外交。剧中的冯赞德虽然西装革履,英语流利,但他的真实身份却是一位腐败的中国商人,曾两次被起诉,又撤诉。他在第五集中的两次出镜,均表情严肃,甚至有几分凶悍,眼神也有些诡异,透着一股不正派的气场。其所作所为更透露出其“不正派”的特征。例如,冯赞德与安德伍德初次进行私下谈判时,安德伍德主动提出撤销在世贸组织指控中国操纵汇率的控诉,以此为条件来换取对美国有利的投资。这一举动是对中国有利的行为,作为“中方代表”的冯赞德本应同意,然而他却说“别在世贸组织退步……自由浮动汇率是大势所趋,这下我有下手的空间了”。这一回答令安德伍德也大感吃惊,当问及“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时,冯赞德答道,“并不突然,只是我们这些有远见的人,花了很多年才说服其他同僚……”冯赞德的回答不仅暴露了自己唯利是图、狡猾奸诈的特征,也从侧面反映出该剧中所隐含的对中国人的偏见。
冯赞德在中国的“古典豪宅”是否反映出美国人对中国的“想象”呢?在第六集中,副总统的幕僚长来到冯赞德在中国的家。虽然编导们在庭院中设置了中国元素,如屋内摆着龙,墙上挂着颇有寓意的国画(画中一位老者垂钓于湍流之中,似寓意“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院中设有小亭台,但是整个庭院的风格仍很不协调,尤其是庭院的大门与两侧的建筑。据称,这座“古典豪宅”取景于云南丽江一家度假村,然而这并不是中国人眼里的富豪家。其中国镜头的执行导演科林解释说,“它其实是西方人概念中的土豪豪宅,而中国人的观念反而会比较西化。④由此可见剧中所选的“豪宅”只是编剧们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根据他们概念中的土豪豪宅形象而选择的地点,以期获取更高的收视率。这种“他者”中国形象经过历史的积淀,在西方世界成为定式,又在媒介的帮助下得以广泛传播。所以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即西方都把非西方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看待,在天真的理想化和种族主义的偏见中,中国形象虽然摇摆不定,甚至自相矛盾,但是褒贬之间隐藏着一种简约化的假设,⑤简化论视角下的中国形象在影视作品中也被刻板化,如阴险狡诈的人物形象,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风景与文化的误读或曲解。
综上所述,《纸牌屋》中所表现的中国形象,中国元素以及中国情节虽有与时俱进的一面,但从总整体上来看,仍表现出“他者”的视域下的中国刻板印象与对中国的想象。从与傅满楚本质相同的腐败商人冯赞德,到“异域风情”的东方事物,再到对中国的负面化,都印证了周宁教授的观点,即“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关于他者的想象性表述……西方文化关于特定他者的社会想象,早已不是西方关于中国的知识,而变成……一个可讨论发挥的主题、一个观念群或特征群、一种虚构性叙事,而决定该叙事的并不是某种作为话语对象的中国,而是某种西方关于中国主题叙事的共同的历史、传统和话语体系。该体系一旦形成,就具有空间的扩散性与时间的延续性。⑥
通过对《纸牌屋》中出现的主要中国元素、中国形象及中国情节分析不难发现,虽然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美两国之间的交往也越加频繁,然而消除美国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并消解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观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值得注意的是,东西二元对立的时代已经过去,陈腐的东方主义视域也不适应蓬勃发展的东方国家,影视剧中的刻板中国形象早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是文化多元化,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异质文化的差异,将不同文化并置在文化多元化的全球语境中,让文化异彩纷呈、交相辉映,实现多元文化相生共存的美好文化理想。⑦因此,西方国家应该摆脱长久以来所持有的“他者”视域,摒弃先前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消除对中国的偏见以及强势话语,向世界客观真实地展示了一个当下的中国,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①⑥周宁:《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
②③葛桂录:《“黄祸”恐惧与萨克斯·罗默笔下的傅满楚形象》,《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④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4_03_06_211342.shtml, 2014年3月6日。
⑤⑦张喜华:《西方的中国文化形象溯源》,《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8期。
[1]葛桂录“.黄祸”恐惧与萨克斯·罗默笔下的傅满楚形象[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张喜华.西方的中国文化形象溯源[J].学习与探索,2013(8).
[3]周宁.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J].学术月刊,2005(8).
[4]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4_03_06_211342.shtml,2014-3-6.
作者:张亚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