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政史整合教学

2015-07-16 00:51甘肃省陇西县渭州九年制学校748100
学周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政史结合点二者

(甘肃省陇西县渭州九年制学校748100)

刍议政史整合教学

张向红(甘肃省陇西县渭州九年制学校748100)

“政史不可分”,而在中学实际教学中却又分为二门不同主科,二者要求不同,目标各异。如果能把这种纵向分科教学模式变成多种学科连横“整合叠加教学模式”,就是指根据历史课知识内容、教学规律、学科特点,在一定教时内融进政治课知识,即包涵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在教学中,以史为主线,政治为辅助,有机相加,可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优化组合三位一体总体目标依据近缘杂交正效应相互渗透

历史可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分析对学生进行教育;中学政治课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总体教学目标。因此,二者结合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多学科的整合优化,要以各学科特点为依据。

当前,心理学研究成果已成为教法研究的坚实基础,系统综合研究方法已成为教法研究的基本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成为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政史不可分”,而在中学实际教学中却又分为二门不同主科,二者要求不同,目标各异。如果能把这种纵向分科教学模式变成多种学科连横“整合叠加教学模式”,就是指根据历史课知识内容、教学规律、学科特点,在一定教时内融进政治课知识,即包涵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史为主线,政治为辅助,有机相加,这样就能在知识上填平补齐,增加接受知识频度,扩充原有知识容量,从而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我们姑且将其称为“近缘杂交”“驴马成骡”。这当然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庄子云:“水不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二者渗透艺术性就是依据“文路”(教材)、顺应“学路”(学生)、设计“教路”,匠心独运地创设出渗透点、最佳结合点、营造动情点,产生出1+1>2的正效应。笔者从事政、史教学多年,运用“近缘杂交”进行了有效尝试,体会到:政史整合妙趣横生,相互渗透秀木成荫。

一、历史、政治整合的依据及意义

(一)历史、政治思维互补,获取新知,铺设“起飞点”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科学使人深刻。”政治就是一门社会科学,政、史知识整合渗透就是借助历史已有知识,去组织政治教学,为学生获取、发现新知识提供条件。从人的生理来讲,大脑左半球主要功能是抽象逻辑思维——从规定性方面把握客体政治;右半球大脑主要功能是形象思维——从形象性方面把握客体历史。只有形象思维的形象性而无抽象思维的规定性,就不具客体性质;只有抽象逻辑思维规定性而无形象思维的形象性,认识也不会全面。尽管在某一思维的具体活动中,可能某一半大脑起主导作用,但没有另一半大脑配合协调,思维就不可能完整、健康地进行。因此,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把政、史知识整合叠加可以增进学生左右半脑信息交流,促进二种思维交叉穿插,产生综合效能,从而大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及分析素质,铺成新的知识“起飞点”。

(二)历史、政治相互促进理解,强化记忆,构建学生“发展点”

赞可夫认为:“教学必须以最好效果来促进学生智慧、意志、情感和创造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主张,教学应与发展相统一,既重视知识教学,又重视能力培养。他还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思考构成发展点,使知识向能力发展转化。例如,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对此,教师可以选取世界历史中三次科技革命进行说明。如蒸汽机、电动机改变了世界面貌,使无生命的钢铁在人工操纵下,变成有“生命”的机器,代替人的手工劳动。这样可以使学生知识不再是僵死教条,而是能够活起来的全新角度的政治分析,变成能力内化为觉悟,得出“科技改变生产工具,变成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结论。

理解是对事物本质的透彻了解和认识,它与思维活动息息相关。无理解的记忆必然是死记硬背;离开必要记忆的理解,只能是空中楼阁。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政、史都需要记忆。政治条条框框枯燥乏味,死有余而活不足;历史泾渭分明,但时间、人物纷繁复杂,有时缺少逻辑推理。将二者整合,有时历史为政治引路,有时政治为历史搭桥,这样可使学生记忆更快、更牢固。把二者的知识点相互结合,构成对方新的“发展点”。

二、历史、政治整合渗透的基本要求

(一)创设情境,感化引导;选准切入点,扣住“驱动点”

政、史知识整合,不是毫无取舍,而是淘汰众多无用的,挑选出最佳组合。因此,教师必须真正系统地掌握教材内部结构及联系,从而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力求在区别中发现联系,在分割中寻找贯通。一要突出典型人物、典型事例;二要注意教育对象对所选材料的熟悉程度,努力挖掘历史与哪些政治知识点通过整合达到什么目的,整理出比较清晰的系统,形成序列化。即按照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把教育内容加以科学组织和安排,区分内容的不同层次,使之与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相适应,又能促进其发展。它包括二点:一是政史教育自身内容序列化;二是教育内容序列化,以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与学生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相适应,既有独立内容,又相互衔接,方能取得效果。

(二)水乳交融,自然渗透,占领“制高点”,优选“结合点”

政、史知识整合成败优劣,重要一环是衔接艺术。对此,教师必须做到水乳交融,不搞硬加工,选准结合点,在关键处自然的出现,不知不觉中循序渐进,沿着知识的逻辑关系推移、思索。“制高点”是教师扩大知识视野和思维内容以提高教学实效的立足点。它包括:一是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不局限于某一年级某一季度教材,而是要整体把握初、高中阶段教材,轻重缓急,心中有数;二是全局上把握时事基础,特别是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吃透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做到用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才能优选二者结合点。

(三)把握学科特点,注意适度,形成个性“特色点”

以史为镜,使人们熟知道理。辉煌的历史可以使民族骄横称霸,耻辱的历史也可以使某些民族负重崛起。近代理论家、教育家杨贤江认为:“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知识,提高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即科学的洞察历史方向,了解历史规律能力、史鉴作用,有利于培养学习竞争意识,增强在社会中竞争能力。

廉政建设、法制建设是政治课热点话题,对此,教师还可以借助历史史实让学生得出结论:廉政是一个政权兴盛的前提和保证,腐败是一个政权灭亡的重要原因。在二者整合中,教师要注意启发性和可接受性。启发性要求选材要以能打动学生心弦、激发兴趣、有利于理解教材相关原理为标准。可接受性要求选材兼顾年龄层次与学生实际相一致,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起飞点是基础,是活水;制高点是灵魂;切入点是闸门,它建于何处、何时开启,对讲课很重要;驱动点是关键,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结合点是窗口,是讲课过程中生成活力所在;发展点是杠杆,在培养能力中起增效作用;特色点则是磁场,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和振作精神的必要条件。政史共同为整合创新,渗透增效,提高素质服务,就能在实际教学中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

(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政史结合点二者
创新初中政史学科教学模式的策略探讨
黑龙江省史志系统抗“疫”风采(下)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欢迎投稿《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
中学政史地·初中2018年7、8期合刊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三个“结合点”分析
寻找科学与新闻的“最佳结合点”
最风趣笔记“老古板”政史俏皮面
找好老促会工作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结合点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