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第一中学076150)
高中数学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及图象的对称性探究
钟海峰
(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第一中学076150)
到了高三,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这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比如说理解函数的奇偶数的特性、周期性及图象的对称性等,即“三性”,在这个的基础上,去进一步探求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培养学生在探究方面的能力、创新的意识。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高中数学中函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高中数学研究性观察探究
对于“研究性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背景材料的选取
在教材中,所有的重要的知识点都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和材料,这确实是一个富有的素材库,它的意义很大,即能够把所有的中学教师的优点发挥出来。有时,还可以把各自所写论文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和材料。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首要是目标的明确,即在每一节课中,把相关的重点教给学生,而对于发现问题的方法,需要我们逐步去引导,反复进行结论前、后的思考。
在荷兰,有位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尔曾经说过,通过自己的反思,尤其在数学活动中是很重要的,我们把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核心、动力的因素。所以,反思构成了发现的根本之泉,而教会学生去发现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是一个目标。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操作
1.通过建立课题小组而进行:一般情况,以10个左右同学为基准,作为一个课题的小组,然后去确定课题小组的组长由谁担当。
2.把课内、课外的关系处理好。对于教师,其主要精力安排在课外时间,而在课内,主要任务是积极促进各个课题组去展示自己的成果。
3.通过把点、面结合起来,作为本教案的一个研究方案,组成一个课题小组而进行。每一个小组进行一个方案的研究。主要研究的范畴有: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中心对称;关于x轴上的两点成中心对称,周期性;关于平行于y轴的两直线对称,周期性;关于一条平行y轴的直线成轴对称,与周期函数等。
在课前,往往老师给大家提供了有关的背景、材料,通过逐步的研究、学习,在上课前,让同学们去展示一下学习成果。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进行教学,展示2个重点的函数图像,y=sinx奇函数对称轴x= kπ+,k∈z f(-x)=f(+x)(特例)f(2π+x)=f(x)f(-x) =-f(x)对称中心(kπ,0),k∈z f(π-x)=-f(π+x) (特例)。
对于这两个函数,从函数的“三性”角度来分析,看起来比较优美,而美,在于把函数“三性”集中一起了,那么,这类函数还有别的,即正切函数和余切函数。
对于偶然性,其中有必然性,让学生找一个函数去作进一步的试验。通过下面的做法,让每一个课题组,选出一位同学,把本组所构造的函数给同学们进行展示,即给大家一起分享成果。
组一的一位学生,展示了:
1.已知函数y=f(x)为偶函数,且关于直线x=1对称,当x∈[0,1]时,f(x)=x2,作出函数的图象(作图过程略)从图3中不难发现,函数具有周期性,且周期为2。
2.已知函数y=f(x)为偶函数,且f(x+2)=f (x),当x∈[0,1]时,f(x)=x2,(作图过程略),由图3可知,函数的对称轴为x=k,k∈z。
3.已知函数y=f(x),满足f(x+2)=f(x),且f (1-x)=f(1+x),当x∈[0,1]时,f(x)=x2(作图过程略),由图3可知,函数为偶函数。对于上面的三个命题,我们能不能把其写成一个命题的形式,让学生去思考。
有的学生说:已知函数y=f(x),当x∈[0,1]时,f(x)=x2,给出三个论断:
1.f(-x)=f(x);
2.f(2-x)=f(x);
3.f(2+x)=f(x)。
若把其中两个论断作为一个条件,则另一个的论断,被作为结论的命题,即真命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作出一个合情的猜想,即:函数y=f(x),给出三个论断:
1.f(-x)=f(x);
2.f(2a-x)=f(x);
3.f(2a+x)=f(x)。
把其中两个论断作为一个条件,而另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则该命题是真命题。
我们可以从本课题组中,选出三位同学进行,即对猜想的证明,其具体的分工,往往由自己来定。有的学生认为:由f(2a-x)=f(x),得f(2a+x)=f(-x),又f(-x)=f(x),得f(2a+x)=f(x)。又有学生认为:由f(2a+x)=f(x),得f(2a-x)=f(-x),又f(-x)=f(x),得f(2a-x)=f(x),还有学生认为:由f(2a-x)=f(x),得f(2a+x)=f(-x),又f(2a+x)=f(x),得f(-x)=f(x)。对于三位同学的推证,其关键抓住了变量x,即其具有任意性,这样,根据目标而进行相关的变形。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可以发现论断2、论断3的条件是:其中参数有2a是相同的,通过反思图3,即作图的过程,又有新的发现,即图象的特征是:在两条对称轴即x=0,x=1下,产生了周期性,而在作图过程中,很容易发现2=2(1-0),从而得到三个论断:1.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2.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b对称;3.y=f(x)是周期函数,且周期T=2|b-a|为其中一个周期,而以其中两个论断为条件,则另一个论断是结论的命题,即真命题。
在学生展示了偶函数、轴对称、周期性等相互关系时,把图1、图2结合而作类比、发散,在此基础上得到一些命题:
1.若函数y=f(x)为偶函数,其图象关于点A(a,0)对称,则函数y=f(x)为数,且周期T=4| a|。这是把轴对称类比为中心对称。
2.若函数y=f(x)为奇函数,其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则函数y=f(x)为周期函数,且周期T=2|a|。
3.若函数y=f(x)为奇函数,其图象关于点A(a,0)对称,则函数y=f(x)为周期函数,且周期T=2|a|。
综上所述,对于“研究性的学习”,在我们中学生中是可以做的。而研究一个问题,往往需要我们去发现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去熟悉函数的性质、捕捉信息,发现问题,而反思属于发现的源泉,通过反思、试验、猜想、论证,从而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而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应用逼近、联想即类比的思维,这是发现、解决问题的两种思维模式。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获得了一个知识,需要在平时的点点滴滴的积累,那么,学问无处不在。
[1]彭家盛.中职数学中“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章节的有效性教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7).
[2]罗洁.中职数学函数奇偶性的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2(9).
[3]王颖秋.中职数学课《函数的奇偶性》教学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1(22).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