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贸大学050000)
大学外语教学与文化导入:注重中国文化教育
贾素娟 杨社英
(河北经贸大学050000)
针对我国一些青年学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根据语言教学的规律,作者认为应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系统引入和加强中国文化的教育以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大学外语教学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教育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日益显出其重要性来,但是,如果我们留意就不难发现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我国许多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他们始终显示不出东方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比如,当他们与西方学者谈论中西方戏剧时,后者能够侃侃而谈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而前者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元曲怎么用英语表达和解释,不知道关汉卿有哪些作品,更谈不上评论其作品了;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道教(Taoism)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不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怎么译,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更有甚者,为数不少的中国大学生不知道西方人也十分崇敬的孔夫子的英文译名Confucius,还有闹出把Mencius(孟子)译为“门修斯”的笑话。有关学者把这种现象贴切地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反映了我国一些大学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就语言学语言,没有树立外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的理念,忽视在外语教学中加大文化含量,造成学生文化知识贫乏。二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虽然加大了文化含量,却存在着片面性,即往往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却忽视了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以至于东西方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显示出不平衡的趋势,西方文化在交流中逐渐取得优势,而东方文化则有失去自我特色甚至有被同化的危险。我们应当明确,跨文化交际绝不是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更为重要。显然“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阻碍了跨文化交际,也影响了个人乃至民族形象。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从反面证明了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密切结合是语言学习规律的客观要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对文化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胡文仲指出,围绕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即从属关系(language teaching with cultural dimension)、并行关系(culture teaching as a parallel to language teaching)、融入关系(culture teaching as as integral part of language teaching),这三种观点有一点是带有共性的:即在进行外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在语言交际实践中完成的。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就会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常常还会造成语言的误用。
当前我国许多专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和目标达成了共识,即大学英语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一门必修的公共课,必须是一门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为一体,重在以英语语言知识与使用技能、学习策略、文化素质为内容的教学体系。他们提出外语教学要着重“语言知识”“使用技能”“学习策略”“文化素养”四个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素养”占有重要的位置,可见在外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外语教学要达到引导学生能够较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就必须将外语教学与文化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张占一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和文化知识背景在语言教学中的功能的角度将文化分成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当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它包括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知识;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当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身势语等。那么在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内容是什么呢?一般认为,文化导入的内容主要包括:1.词汇文化。将词汇的学习与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即采用“文化渗透”法来实施词汇教学。这也是跨文化教学的一种方法。如,中国人喜欢用“仙逝”来回避“死”,用“发福”来回避“发胖”,而英语中用“pass away”和“put on weight”来回避这类令人尴尬的词汇,显然他们有着同样的文化意识。又如汉语中的“个人主义”,它对应的英语词汇“me-first mentality;egoism;(of philosophy)individualism”充分反映这一词语在各个文化语境与语义层面的含义。2.篇章文化。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有关节日的英美文章,可以把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从节日起源、过节装饰品、食物、节日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便学生对西方宗教知识和中国民俗有一定的了解。3.交际环境文化。只有了解双方的交际文化,我们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又不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当受到称赞时,中国人习惯说“哪里哪里”或“不敢当”以示中华民族谦虚的美德,而西方人则直接说“Thank you”或“I'm glad...”4.非语言交际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在中国,观众和听众鼓掌的同时,表演者或发言人也鼓掌的汉语意义是表示谢谢,而在西方则被认为是不谦虚。
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偏低的状况,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流中呈现出苍白的中国文化底蕴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要真正克服中国英语教学的上述缺项,就应当把中国文化导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系统引入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使英语与中国文化接轨,使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与基础英语水平的提高及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呈同步增长之势,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平等交流意识,进行平等的跨文化交际,让世界了解中国,使英语自然负载有中国文化的丰富内容,让世界分享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1]胡文仲.文化教育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2]王伟华.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学刊,1997.
[3]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