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的艺术通识教育

2015-07-14 12:48徐晓红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3期
关键词:通识文化产业学科

徐晓红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210000)

略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的艺术通识教育

徐晓红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210000)

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20世纪的人类社会发展,如美、英、日、韩等发达国家,其综合国力中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文化产业因其环保、可持续等特点,在当前国际实体经济遭受低迷之时,更是世界主要国家优先发展的重要部分。我国经济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却亟待拓展。加之我国正在进行产升级,正处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家的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自然成为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在党的十七、十八大上,文化产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发展的支柱产业。

艺术通识教育;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

在时代背景下,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传媒大学等三所高校首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从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始在中国喷薄发展,至2011年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共计99所。然而,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学科定位、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处于发展完善之中。本文就对艺术通识教育在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为文化产业学科的发展和学科建设进行有所裨益。

一、艺术通识教育在文化产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某一具体艺术行业的管理和组织工作,因此艺术通识教育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艺术通识教育并没有受到切实的重视。在笔者看来,艺术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通识教育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与职业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高等教育的一般目的和人的基本发展来看,艺术通识教育都应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文化产业专业来说,艺术通识教育能使受教者在专业技能与未来职业之间实现高效的链接。如果在文化产业管理中只强调了学科核心——管理方面的内容,而不重视艺术方面的教育,那么所培养的人才就难以突出学科特点,这必然会影响到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二,艺术通识教育是让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从艺术产业旁观式的管理者向主动式的参与者转变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所涉及者,不外乎美术、影视、音乐、戏剧、舞台等领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根本的任务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对具体的艺术规律、艺术特点没有感性和较系统的认识,那么他们就会倾向单纯的管理者,而非热爱者。艺术不同于工业产品,它是高度人文化的产物,往往体现着人类个体与集体文化基因的沉淀与交融,同时也映衬着时代的风潮,并体现出较突出唯一性和个性。艺术通识教育可以增强文化产业管理的受教者对艺术的热爱。所谓好之者不好乐之者,任何职业,从业者所取得的成绩往往与他们对该职业的热爱程度密切相关。如果说工业产品是为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那么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心灵的作用。

第三,艺术通识教育是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艺术品鉴能力的重要途径。与工业作品所强调的技术进步不同,艺术作品强调的是个性与独特性。作为文化产业管理者,辨别文化产品的质量就是一项基本能力,并是其职业生源中核心能力之一。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产品辨别力,才能在在繁多的文化产品中慧眼识珠,才能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而较高的文化产品辨别能力的获得必须通过系统的艺术通识教育。

二、当前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中艺术通识教育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中,已经开始重视艺术通识教育,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也存在着课程边际比较模糊、课程名目比较杂乱、教学模式较为落后等问题。总体看来,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第一,艺术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比较随意。由于缺乏系统的艺术类课程建设,很多院校往往是依据院校本身的特点开设一些所谓的特色艺术课程。除常见的音乐类、美术类、影视类、动漫类、舞台艺术外,还有茶道、插花艺术这样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不同程度起到了艺术通识教育的作用,但总体较为随意,无法形成较为系统的艺术通识教育。

第二,艺术通识教育缺乏宏观、鸟瞰式的系统性内容。许多学校开设了课程的开设了合唱、艺术欣赏、水彩画等艺术课程。但由于课时所限,往往草草结束。既无法让学生掌握具体的艺术技能,从而获得较深刻的艺术体验,也不能从较宏观的层面掌握艺术发展的规律的特点。

第三,艺术通识教育的教学与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缺乏有机融合。有些院校开设课程忽视了其与文化产业专业产生有机的联系,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却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作用不显著。

第四,艺术通识教育课程过于侧重于知识教育。有些学校开设的艺术通识教育课程过于理论化,比如全部是艺术史、艺术评论等课程。这样一方面使艺术通识教育过于枯燥,也不利于学生直接感受艺术的魅力。

另外,艺术通识教育的任课教师大都是外系外校的教师兼任。这使得课程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缺乏连贯性,容易忽视所教课程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有机融合。

三、加强艺术通识教育的具体措施

基于艺术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专业建设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重视艺术通识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把艺术通识教育作为其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梳理艺术学科的体系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慎重编写艺术教学的大纲与教材;(3)打通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鸿沟,构建跨越具体门类的艺术通识教育知识体系;(4)要突破传统艺术通识教育窠臼,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思路;(5)发展课堂教学与田野参与并重的教学模式;(6)加强艺术通识教育师资建设,注重艺术通识教育的质量与成效。

基于以上原则,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专业艺术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即艺术美学与史类课程、艺术欣赏类课程、艺术实践类课程、艺术评论类课程和特色类课程。前三类为基础,应占据较大的权重,后两类则根据学校的特点进行开设。下面对这几类课程的设置进行简要的说明。

第一,艺术美学与艺术史类课程。这类课程属于艺术通识教育知识体系中系统论的部分,有利于学生对艺术形成宏观的历时共时认识,是提高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知识重要的方式。这类课程最好由专业对口的专任教师担任,编写或采用具有与学科相关联的教材,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艺术欣赏类课程。这类课程是学生接触具体艺术作品、形成感性认识、提高艺术感知和品鉴力的重要途径。艺术欣赏是文化产业专业学生系统接触高水平艺术作品的唯一方式。艺术理论课和艺术实践课都无法取代艺术欣赏课的作用。

第三,艺术实践类课程。如果从提高艺术感知力和辨别力来看,最有效率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进行具体的艺术实践。比如会画画的人通常对画作的认识比不会画画的人另全面、深入。但由于课时的限制,这类课程通常无法深入,建议在授课的以了解具体艺术形式的特点为主,并加入史学、美学的内容。

第四,艺术评论类课程。如果说前三类课程主要是对艺术知识的输入,那么艺术评论则是受教者对艺术通识教育成效的输出。评论侧重于受教者表达艺术作品基于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主观认识。

第五,特色艺术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根据每个高校自身的学校资源所开课。可根据优势学科资源,直接与业态对接,为学生提供一些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在培养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上有的放矢,创建各高校的自身品牌。

有的学校会把文化产业专业再细分为若干个方向,有的学校会根据自身条件培养偏重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或研究应用型复合人才等,都可以根据培养目标在以上的框架内对具体课程进行调整。

四、结语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虽然比较短,但却发展迅速。我们只有认真发现学科中存在的问题,在关注规模与数量的同时注重内涵和质量的建设,认真解决出现的每个问题,才能切实地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我们需要遵循文化艺术本身的特点,以产业为落脚点,为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为文化企事业、为政府文化部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逐步推进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发展,为国家文化产业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1]赫斯蒙德夫,(张菲娜译)文化产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熊澄宇.世界文化产业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014年度南京艺术学院教学研究立项课题(一般课题),项目代码:JWXXHTS15,《艺术通识教育在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中的地位研究》课题结项成果。

徐晓红(1977年-)女,汉族,现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通识文化产业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超学科”来啦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