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明 (广西艺术学院 530000)
集体意识是一种约定俗成、公认的“制度”,在美术欣赏中,审美主体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动”地受到这些“制度”的影响。
“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荣格在佛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荣格认为无意识不受意识的支配,是超越于意识心智之上的直觉主体。除此之外,本能和原型,原型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在一个民族或整个人类无意识当中的原型1共同构成了“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超个性的心理基础,隐藏在人类心灵最深处。“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的不同在于:“集体无意识”不是由个人的,即或多或少具有独特性的心理内容构成,而是由普遍的,反复发生的心理内容所构成。是无意识的深层结构,是先天的,普遍一致的。用海岛作比喻,高出水面的部分代表意识,水面下由于潮汐运动而显露出来的部分代表个人无意识的,而所有孤立的海岛的共同基地—那隐藏在深海之下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2。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某个集中所有个人无意识,“……我们还必须把所有那些或多或少是故意予以压抑的思想感情也包括在内,我把所有这些内容的总和称之为‘个人无意识’”3的一种公共无意识。
集体意识在美术鉴赏中的影响可分为两类,一是“约定俗成”的影响即公认的“制度”的影响,二是集体意识的现实表现形式即集体无意识的影响。
贺拉斯说,诗如画。人文主义者把它解读为:诗的最高领域是人类活动,画也是这样,画就像诗,是对自然的模仿。这是曾经奉为西方绘画的标准与中国“诗画一律”决然不同的地方。但是莱辛在《拉奥孔》中却把最高地位让给那些一切都遵循人体美的画家。这个例子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三个不同集体意识的影响。首先是以贺拉斯和莱辛为中心的两个不同流派的人对一件人物题材的美术作品的评价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他们所遵循所公认的“制度”是不一样的。其次是西方的诗如画,画如诗与中国的诗画一律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第三是两个不同流派之外的其他流派,在欣赏历史人物或者人体题材的美术作品时,与这两个流派得出的评价也是不同的,因为他们的“约定俗成”都不一样。
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因为集体无意识如前文所述包括两个部分:人类进化所形成的共同无意识,以及人在后天的社会中形成的公共无意识。那么其影响是相似的:都是由某种原型所激发出来。
安赛尔姆·基弗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德国当代艺术家,“连衣裙”是其作品一个颇为独特的符号,基弗常常将“连衣裙”置于不同语境当中,使其获得深刻而丰富的文本含义,比如基弗1990年在纽约玛丽安·古德曼美术馆举办标题为“Lilith”(莉莉斯)的展览,其中有5件作品以独立符号的连衣裙作为表现主体。哈腾和阿拉斯分别各自的著作中论及基弗作品中的连衣裙时,都曾提到一个词“Trummerfrauen”,它是战后的德语中的新词,意为“二战”后参与清理废墟工作的妇女。在基弗的另两幅作品《莉莉斯在红海》、《莉莉斯的女儿们》中的“连衣裙”代表的莉莉斯是犹太神秘教中,亚当的第一位妻子即“第一位夏娃”,在犹太文化中寓意反叛,就好比今天的女权主义者。
在基弗的艺术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非常少,似乎使得“连衣裙”称为其作品中最具女性倾向的符号,但是,连衣裙在基弗作品中的出现,绝不是仅是女性柔情的简单流露,而是男性视角中一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图像符号4。不论是代表战后清理的德国妇女的灰色连衣裙,还是代表具有反叛精神的莉莉斯连衣裙,亦或者是代表正义的厄里尼厄斯连衣裙,又或者是代表刚烈与凛然的阿利亚连衣裙等等,也许我们要了解基弗不同语境中不同连衣裙的含义需要做一番理性的思考,但是“集体无意识”使得我们在看到这些作品中连衣裙的第一语言的第一感觉却是“女性”,而基弗在其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是不同类型的女性,那么连衣裙则成为其激发审美主体“无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型,关于原型,荣格也给出了很清晰的解释:……进一步地当原始的意象在典型的情境下不断地重复从而终于深深地铭刻在人的心理结构之中时,它就进入了一种重要的转化阶段,即不再是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作为一种没有“内容”形式成为某种类型的直觉和行为的可能性5。同时又因为日常生活中,连衣裙与女性的联系,也导致了这种“无意识”被激发的不可避免性。
美术欣赏是一个美术接受的过程,而接受者即审美主体,作为社会这个群体的一部分,则必然无法彻底摆脱诸多约定俗成的“制度”的影响。“集体无意识”微妙但又是无法避免,因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始终生活在一个具有文化和历史的社会中,那么其思想便会受到社会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基弗中连衣裙与女性的联系。每个审美主体就是一个交点,由不同的原型将每个交点联系起来,形成代表“集体无意识”的巨大的网。总之,两种不同层面的影响都是不可避免的,它们可能会有益于审美主体的接受过程,使得审美主体轻松而正确的欣赏一件美术作品,例如基弗的“连衣裙”;当然也可能有碍于你对一件美术作品正确鉴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影响甚至可能潜伏于每一件任何美术作品之中。不同的是对每一件美术作品影响的大小。它是无法避免的,以至于审美主体无法回避它。那么审美主体只有正视它,在欣赏过程中,理性的对待它,这样,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才能对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作做出正确的欣赏与判断。
注释:
1.邹跃进.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9.
2.沈燕.重返精神的家园--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美学思想[D].安徽大学2003:7.
3.荣格.本能与无意识.荣格文集[M]. 冯川、苏克译,改革出版社,1997:5.
4.傅丽莉. 反叛与伤痛的象征——基弗艺术中的符号“连衣裙”探源[J].美术.2010(6):121.
5.丁宁.美术心理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