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经济学院 陈爱梅
海口市休闲农业SWOT分析与对策探讨①
海口经济学院 陈爱梅
摘 要:海南海口市休闲农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为使海口休闲农业能发挥优势,规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阐述海口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取SWOT分析法,从海口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海口休闲农业应从科学规划、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慢行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休闲农业建设,以此促进海口休闲农业旅游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海口市 休闲农业 发展 SWOT分析
随着旅游消费方式的变化和旅游产品需求多元化的发展,美丽的乡村成为了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和对田园风光的向往,放飞心情的好选择。海口乡村地区景色优美,环境优良,民风淳朴,休闲农业给海口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特色和新的亮点,同时给海口新农村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新的机遇。
海口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会城市,不断挖掘休闲旅游的优势,积极支持农民开发乡村旅游业,经营“农家乐”,休闲农业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的新形式。近年来,乡村休闲旅游逐渐成为海口发展热带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海口市四区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海口市的琼山区以生态文明村为基础发展农家乐旅游产品,推行“文明生态村+乡村旅游”模式,打造文明、生态、富裕、平安、幸福长廊的示范片区——“九龙戏水”生态文化休闲区。
美兰区结合自身实际,将“一廊、三片、四特色”的创建思路和建设“百里生态旅游慢行观光带”相结合,建设100公里绿色休闲慢行系统、100个区域特色品牌村庄,突出一村一品一特色,在创建过程中,重点突出海洋文化、民俗文化、侨乡文化及美食文化为特色的乡村休闲项目。
龙华区以早期革命活动为依托,充分挖掘革命历史文化内涵,将初具规模且已形成接待能力的龙浩生态农庄驿站、遵谭珠崖郡遗址片区、新坡仁里绿色休闲与红色文化片区连成一体。突出乡村体验、健身休闲、科普教育、古文化观光功能,展示龙华乡村璀璨的历史文化和迷人的自然风貌。
秀英区依托火山世界地质公园区位优势,依托观澜湖高尔夫球场的旅游优势和永兴万亩荔枝、黄皮等热带水果基地及火山历史文化优势,整合、利用、发展富有羊山特色的农家乐、家庭旅馆和古村落乡村旅游,加快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游、城郊乡村体验游、文化古迹探幽游等新兴旅游产业。
1.2 结合资源特点,形成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近年来,海口市初步形成五种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模式:以绿枫山庄、火山泉度假山庄等为代表的个体农庄型;以本立村乡村游、加乐湖村会议旅游和龙鳞村的乡村度假旅游等为代表的乡村组织型;以演丰镇东寨港片区的农家乐和秀英火山古村落等为代表的景区带动型;以凤生香草园等为代表的公司独立开发型;“政府+旅游公司+村组织+农户”四者共同合作开发旅游资源,以乡村一日游等为代表的综合开发型。
海口还将重点建设一批古村古镇型、民族村寨型、生态观光型等乡村旅游示范项目。依托旅游城市和重点度假区、景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憩带。
2.1 海口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2.1.1 资源优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
休闲农业是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储量大,特色鲜明,类型比较齐全,旅游资源布局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地域组合较好。优美的热带自然田园风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丰富的海洋渔业旅游资源,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丰富而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海口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条件和物质基础。
2.1.2 产业优势——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较为齐全
经过海口这几十年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海口拥有相对比较完善良好的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作为海南省的省会城市,海口是海南省的海陆空交通枢纽,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机场、粤海铁路、东环轻轨铁路等的建设都大大方便了市民及游客出行。国际品牌酒店陆续进驻,海口各旅游景点景区服务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改观,全市接待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均有所增长。
2.1.3 市场优势——相对成熟的旅游客源市场环境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逐步推进,海口的旅游客源市场得以稳步拓展,来海口游客数量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此外,海口城镇居民经济收入迅速增加,本土需求将构成海口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近程客源市场。目前,海口新车入户年增长3万辆,并且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私家车的大幅度增加为海口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扩大带来新的乡村旅游发展契机,有近1/3的人愿意选择双休日到市内和郊区休闲娱乐,参与乡村旅游,相对成熟的旅游客源市场环境也为海口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
2.1.4 政策优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际旅游岛战略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做好热带现代农业基础建设,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田园风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垂钓捕捞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的结合。政府的大力扶持、社会的广泛参与等都为海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条件。
2.2 海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2.2.1 缺乏整体规划及有效指导
海口对乡村旅游开发缺乏指导和规划,没有形成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相匹配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布局不合理;海口许多具有较高文化理念和品味的乡村旅游资源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文化理念和品味不够。
海口市缺乏权威、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现行的组织管理落后,基本上由当地农民和乡镇村政府说了算,无序竞争的现象较为严重。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有偏差,总体认识不到位,政府引导、开发滞后。缺乏全省性的乡村旅游质量标准,容易导致乡村旅游经营方式、开发模式、开发思路单一化。
2.2.2 旅游基础设施配置不够
海口大部分的乡村旅游经营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的路网、通讯、引水、供电和供气等乡村旅游发展基础环境和服务功能比较欠缺,质量不高。乡村休闲旅游点的环境卫生、道路指示、停车场、加油站以及游客中心、集中购物场所等都有待加强。自驾游近几年成为椰城市民风行的旅游方式,但许多乡村旅游点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停车场,一旦大批量游客进入,停车就成为一个巨大难题。
2.2.3 缺乏高素质乡村旅游专业人才
休闲农业管理、导游以及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村民服务游客的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语言沟通难,文明礼貌服务较差,服务质量亟待提高;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仅能够提供观光旅游服务,难以开展大规模营销活动。
2.2.4 乡村休闲产品设计特色不明显
海口乡村休闲活动项目的策划过于单调,互动性、参与性的项目不足,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没有把与旅游活动关系密切的岁时节令习俗、居住地民俗、生产习俗和游艺竞技民俗等结合起来,产品粗糙,内容单一,特色模糊,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海口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不齐,观光型的多,度假型的少;自然生态类的多,农事体验类的少,民俗文化类产品更是匮乏;休闲娱乐活动单调,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
2.3 海口文明生态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2.3.1 海口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
如何留住游客,变旅游中转站为旅游目的地,是近年来一直摆在海口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借助文化力量,平衡三亚海口旅游市场,走出南北差异性,繁荣旅游市场的道路,探索南北带动发展战略新方式。海口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海口加强乡村经济发展和旅游行业紧密融合。
2.3.2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迫切需要
充分认识到发展海南热带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重要性,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乡村旅游又是热带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为海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将为海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在政策、制度、投资、基础设施、技术等方面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为海口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客源。
2.3.3 政府的高度支持
海口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海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一省两地”发展战略中就明确把发展休闲业作为海南的重点产业。2009年海南省农业厅提出要用3年时间,创建100个具有浓厚海口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海南在全国第一个成立省级休闲农业管理机构——海南休闲农业发展局,这为海口休闲农业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2.4 海口文明生态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2.4.1 旅游地空间竞争的挑战
海口乡村休闲旅游主要挑战来自周边旅游地的激烈竞争,南边是海南岛本岛的竞争,北边是广东和湖南、西边是广西和云南、东边是港澳台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带来的挑战。
2.4.2 产业经济扩张的挑战
由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他产业的扩张和经济的繁荣,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给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2.4.3 保护与开发矛盾
海南既是生态资源的富集区,也是生态脆弱的敏感区。协调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乡村休闲旅游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乡村旅游开发通常是一面双刃剑,在丰富旅游产品,繁荣旅游经济的同时,往往也会对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带来一定的破坏,一些景区破坏性的开发现象客观存在,环境威胁不容忽视。因而,必须不断增强开发者、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否则,将直接威胁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 科学规划,引导有序发展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也迫切需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操作性的规划作为指导。海口应组织编制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海口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村落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模式创新、利益分配协调、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注重突显不同片区的旅游主题,通过做好片区主题文章,打响各自片区的旅游品牌。要合理设计旅游线路,把海口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主要乡村资源串联起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建议由市内各行政部门主要领导为主,成立海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专门指导机构,承担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推动、工作指导、服务协调、规范管理、典型推广工作,各区、镇、村委会要建立工作机制,落实人员负责工作,切实指导文明生态村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参与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加强乡村旅游产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增强协会凝聚力,组织会员单位规范经营行为,整合市场资源,开展协作,开发市场。
3.2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海口市农村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面貌焕然一新,四个区许多文明生态村的水电、路网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已经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但是要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的持续发展,还应加快公共基础设施、休闲场所、与旅游发展相配套的服务设施的建设,逐步完善旅游村内外道路、供电、饮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电讯网络、清洁能源、公共厕所、景区景点指示牌、停车场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善旅游发展所需要的生态、购物、文化等设施条件,使之与当地环境、传统文化相协调。建设、健全乡村旅游信息系统,实现旅游信息的畅通,设置符合规范和要求的游客中心和咨询服务网络信息机构,建立起准确而有效的旅游景区景点信息服务系统,实现文明生态村旅游发展的现代化建设。
3.3 优化海口乡村慢行系统线路布局,建设主题线路
近几年,海口在乡村旅游慢行系统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全市乡村绿色慢行道路四百余千米。但是四区的绿色慢行线路“各自为界”,未能形成覆盖全市乡村区域的绿色慢行线路网络系统,这些慢行道路因缺乏明确功能定位、相关配置及其他不足,地域文化色彩被掩没,整个线路陷于平淡,对游客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海口慢行系统建设应立足海口的乡村环境与资源基础,创造出自己的独特产品及产品系列。突出“一线一功能”,系统构建全海口市近郊及乡村慢行系统,强化慢行系统的功能定位,避免一线多功能、多而不专、多而凌乱的“平庸”布局,形成功能专业化、产品特色化、道路专用化、线路网络化的慢行系统格局。为此,海口乡村绿色慢行系统可以按照不同主题线路要求,设置为如下几个部分:
(1)热带冷泉与天然氧吧休闲养生慢行线路。以突出冷泉休闲养生主题,沿线主要节点均为火山水库或天然湖泊。从海口市区出发,以秀英区西秀镇为起点,止于观澜湖高尔夫旅游度假区,构成完整环形线路。
(2)琼北火山乡村文化考察体验慢行线路。以突出火山地区自然、人文特色为基本要求,追求环境与资源种类的齐全性,尤其应具有考察、体验性质。据此,以自然村落为线路节点进行串联。从海口市区出发,以西秀镇为起点,止于府城镇中山路,形成完整的环形线路。
(3)琼北热带珍稀植物与花卉考察养生慢行线路(大环线)。本线路仍以海口为出发点,以乡镇为节点,以各个植物与花卉种植点为旅游点。线路总长约170千米,闭合线路,线路总体呈“苹果形轮廓”。
(4)琼北渔家文化及琼剧文化考察体验慢行线路(单程线)。
本线路为文化大类下的“双主题”线路,前半程为渔家文化,后半成为琼剧文化。从海口市区海甸岛出发,以海甸溪为起点,以港口、渔村为节点,止于大致坡镇,为单程考察线路。
3.4 加大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打响乡村旅游品牌
建立区域旅游网络体系,形成整体规划,统一筹划,在海南知名网站开辟乡村旅游专栏或开通海口乡村旅游网站,设置自助游、自驾游服务栏目,搜集海口乡村旅游各方面的信息,实现游客与景区景点随机互动。发挥网上营销优势,建立精细完善的人性化预订系统,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景点示范点开展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发展在线旅游业务。通过政府营销网络平台,大力开拓珠三角、港澳台、长三角以及日韩、欧美等境内外重要客源市场,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交易会、博览会,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播海口休闲农业的特色和优势。
3.5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培育新型农民
一是对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旅游政策、了解市场动态、掌握经营和操作程序、学习环境保护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使他们能够承担开展乡村旅游的各项工作。二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以及引进人才、派出学习等方法培养一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为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应注意从本地农民中培养一批导游人员,并对其进行旅游服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以密切旅游区和当地农民的相互联系。四是对具体服务人员要从服务质量和卫生方面进行强化培训,对于旅游接待服务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包括地方风情等知识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更好的为游客提供服务。
3.6 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塑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加大对乡村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环评准入制度,不因上马项目而破坏生态环境。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乱搭、乱建,对违章建筑要坚决予以拆除。开发过程中保护环境,坚守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警惕“城镇化倾向”。严格惩处旅游开发中的违法排污行为。改善乡村旅游景点的环境质量,促进农村的生态环保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同时,政府、企业、村民应对旅游者进行环保宣传,设立提醒游客注意环境的指示牌、方便的废物收集箱、门票上添加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注意事项等,对严重破坏环境的行为采取相应措施,使广大游客在尽情体验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精神享受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与旅游企业、旅游个体户签订环保责任书,进行适时监督,对违章行为进行惩罚,共同保护好乡村的优质生态稀缺资源,走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陈祥瑞,范士陈.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1(22).
[2] 祝勇,王华,李里.海口文明生态村该如何发展“乡村游”?[N].海口晚报,2009-07-23.
[3] 王辉,郭泽斐.海口今年投4000万元建设文明生态村[N].国际旅游岛商报,2012-11-05.
[4] 郑有艾.对海南省海口市发展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20).
[5] 王辉,郭泽斐.海口今年投4000万元建设文明生态村[N].国际旅游岛商报,2012-11-05.
[6] 陈小毛,陈真权.海口文明生态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经济完美结合[N].海口晚报,2009-07-06.
[7] 2011年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海南省人民政府网站,2012-02-21.
作者简介:陈爱梅(1980-),女,海南海口人,海口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①海口经济学院校级科研课题(hjky14-06)。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5(a)-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