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晋越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 530000)
速度与力量在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
杨晋越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 530000)
在民间舞教学中,除了风格性、表演、呼吸等重要训练要素外,速度与力量也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训练要素。本文从速度与力量两个重要训练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其对风格性的呈现与对情感变化的影响,从而正确的指导民间舞的教学。
速度;力量;民间舞教学;风格性
速度与力量是学院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训练中的重要要素,本文分别从速度、力量二要素出发,分析其在训练中所涉及的实质和功用,主要解释文字层面的东西;其次,对各要素的存在进行分析,为的是检验、对照各要素在每一动作中具体的实施过程和呈现状态;最后,提出各要素在动作训练中的重要性,意在明确教员与学生的关注方向,便于正确的掌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动作速度的处理与力量的运用。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本文讲的速度是指在舞蹈时身体或身体某部位为完成某个动作,从一个姿态移动到另一个姿态时所需要的时间单位。我们通常用快、慢、缓、急、变速、匀速来形容舞蹈运动的速度。通常我们通过操控肢体来变化动作之间所产生的瞬间力量,以产生快、慢、缓、急的视觉效果。随着舞蹈技术的不断进步、舞者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拍一拍的跳法与不断追求进步的矛盾势必激发,为了寻求突破,动作运动中速度的变化成为舞蹈专业领域亟待改进的问题之一。
(一)动作的速度变化影响风格性的呈现
舞蹈动作中速度的变化不仅是完成动作的关键,更是民族风格性与画面质感呈现的关键。例如,蒙族的“碎抖肩”要求肩夹快速抖动;“跟步”要求一脚上前,另一只脚迅速跟至踏步;“弹拨手”的弹拨动作要求短促弹顿。若快速的“碎抖肩”被做成慢速的,那就变成了“硬肩”;“跟步”的后脚如不迅速跟至前脚,那与走路毫无区别,就不能称之为“跟步”了;弹拨动作若没有瞬间短促那股劲儿,那就失去了蒙古民族舞蹈的韵味和风格性。再如东北秧歌中的“片花小出手”,要求手腕用力短促出手快;“片抖推花”要求快速抖动手绢花后再慢速推出去;“前踢步”总体要求为快出快回、稳落、慢移重心;“压脚跟”动律强调脚跟慢起快落,分量沉重。若在做“片花小出手”时手腕没用那短促的劲儿,那手绢花势必飞不出去,因为在使用短促的劲儿时走的时间短、瞬时速度足够大时才能让手绢花飞起来;“前踢步”时若不快出快回、慢移重心,那风格性就变味了。
(二)动作的速度变化影响情感表现力
民间舞蹈运动的速度最忌机械式,它强调在动作中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并在变化中宣泄情感。一般来说慢的动作表达哀怨、伤心、迷茫的情绪,快的动作表达欢快、兴奋、激动的情绪,动作速度变化的同时也交织着喜怒哀乐的情感。动作速度变化的快、慢、缓、急所产生的差异感赋予了舞蹈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和艺术活力,使舞蹈产生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在构图上层次感更加鲜明,给观众在欣赏舞蹈时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比如在做一套常速运动的舞蹈短句时,瞬间改变动作的运动节奏会给动作添加亮点,让观众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摆脱视觉的疲劳。例如东北秧歌的“双花蹉步短句”,在1—4拍时向右颤步行进两次的同时左右交替里绕花两次,一拍完成一个动作;在5—6拍时动作不变,但速度加快半拍完成一个动作,双手绕花速度加快一倍形成双花动作。动作速度由慢到快的转变、由强到弱的对比,不仅体现了东北秧歌的轻巧灵活,同时也传达了欢快活泼的愉悦情绪。
教员在备课时,应重视舞蹈动作中的速度的变化,将动作速度的变化合理的融入组合当中,加之节奏的配合,可以有效地突显出一个民族特有的气质。同时,教员需教会学生如何克服由外部空间所产生的阻力与人体力量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肢体控制能力,这对变速动作的有效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力量是肌体在进行收缩和舒张时为克服外界的摩擦力而产生的对空间支配的张力和对抗力。舞蹈中的力量是指为完成肢体的运动和搭建舞姿造型,舞者利用身体各部位的肌肉群、关节群,对外部空间产生能量聚放的能力。许淑英老师曾说过:“舞蹈的流动性在于任何时候都表现为一种力,一种力的流动,力的改变,力的延伸,力的扩散,力的收聚。”力在舞蹈中不但被视为生命力的象征,更赋予舞蹈风格韵律与情感色彩。没有力的存在,舞蹈也不能形成具有立体感的艺术。
(一)动作中的力影响风格性的呈现
中国民族民间舞多为灵活多变的舞姿,力动特点自然变化多端。而风格特征多在力量的起承转合、收放聚散、强弱缓急之间表现出来,所以舞者需要具备收放自如、刚柔相济的力量素质才能体现舞蹈的风格特征。如安徽花鼓灯“碎步”的力动特点,它要求脚下步子密、频率快、走的急,整个步伐的力流动快;同时急促刹住的步子要稳,霎时间那股力的凝聚,展现出嘎然而止、出其不意的感觉,体现了该民族“溜得起,刹得住”的风格特点。再如胶州秧歌,其力动中闪烁式的快发力与内在抻韧的慢延伸,影响着重心的流动和肢体运动轨迹的变化,重心与运动轨迹的变化则影响着胶州秧歌“扭断腰、三道弯”体态的形成。所以说动作中的力是决定民族风格特点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力赋予动作以情感色彩
在舞蹈动作中,“力”是以复合的形式来运用和传达的,不仅表现了动作风格,也传达了情感体验。东北秧歌中抻闪相容的“三步一撤双臂单缠”,其脚下短促而有力的顿挫感和抻劲,加上上身瞬间后靠的那股“闪”劲,把东北姑娘的果断、泼辣、敏捷、火热的性格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又如云南花灯的“跳颠崴”,其脚底的反作用力产生的一种跳、颠的动律,加之节奏速度较明快,表现出了云南人民那种即泼辣又稳健、即优雅又活泼的性格特点;由此可见,力的流动带动着情的流动,情的变化影响着力的改变,情与力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在教学中,教员应根据不同民族舞蹈的动态特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掌握正确的发力方式、发力特点,提高肌肉的控制力、爆发力和持久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力量素质和正确的力的运用,才能自如地调控肢体各部位,淋漓尽致地展现不同地域的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表达民族情感,体现民族气质。
由此可见,速度与力量不仅影响着动作的质感,也影响着情感的表达和民族风格性的呈现。若没有快慢缓急速度的对比和力量变化,舞蹈动作也会失去它的训练价值及画面质感。所以在民间舞教学中,教员应重视对学生的舞蹈动作的速度与力量的把握,正确的掌握舞蹈力量的发力方式和速度处理训练,有助于学生在练习舞蹈动作时能够更加省力、准确熟练、灵活自如的完成,对突显民族风格特点和表达民族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中国民间舞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集[D].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06.
[2]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