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曌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 225000)
普通高校音乐公选课中视听结合教学法探微
蔡 曌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 225000)
普通高校音乐公选课是以培养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为目标,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大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文章从普通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学现状入手,提出运用视听结合教学法,以及对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师的启示。
普通高校;音乐公选课;视听结合教学法;音乐欣赏
普通高校音乐公选课程是遵循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指导方案》进行开设的,全面推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也为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音乐、提升音乐修养、音乐审美的平台。它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了不容小觑的重要性。
在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课是最普遍的一门课程。然而,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来看,教学方法运用单一,课堂氛围沉闷,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教学方法入手,发挥“视听结合”教学法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听觉诉诸于视觉。音乐是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的艺术,普及音乐知识不应靠说教,而是靠音乐形象的感染完成的。所以在音乐欣赏课中,应培养学生的感受、联想、理解音乐的能力,才能把听到的物质的声音转化为富有内在精神表现力的音乐。并通过听觉的审美体验的过程,诉诸于形象化的视觉体验。
近些年,经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视听结合进行了深入研究表明,视与听结合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卓有成效。音乐心理学家默塞尔曾说过:“视听结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即使是音乐家也会十有八九与普通人一样有此种表现。在大量的欣赏时间活动中,视觉的审美功能是值得考虑的,有时它甚至成为音乐欣赏活动中的统治因素。”将视与听结合起来综合教学,可以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们欣赏时的全部心智,全面综合的体验构成音乐的各方因素,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创造能力。
众所周知,所有的艺术类别都不是封闭的,听觉和视觉因均具备同样的审美效应,因此也是相通的。例如音乐可以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来暗示某种画面,或通过音响效果塑造某种形象,其实很多音乐作品都与造型艺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钢琴曲《水草舞》、贝多芬的《月光》、李斯特的《森林的呼啸》等等,虽然作品本身不具备描述性和造型性,但通过教师的引导,将音乐诉诸一种视觉体验。
2.视觉、听觉一体。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以音响刺激人的感官,唤起人们的联想和对美的无限追求。音乐欣赏是从音响的感知入手,通过听觉接触音乐的表层,然后进入感情联想和体验。例如听到哀伤的乐曲,会情不自禁的忧伤;听到欢快的乐曲,情绪会跟着欢乐起来。但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不会被这些抒情、欢快、忧伤的旋律感染,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视觉的直观引导,辅助听觉,帮助学生建立对音乐的感知。
“视”是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充分利用书本和电教媒体做主导,给学生的视觉带来直观印象。“听”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听旋律、音色、节奏、音乐的变化和音乐的发展及过程。将聆听音乐和观看相应的图像或影像同步,可以引导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音乐的感染力,促进对音乐形象的感知。例如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的草原上》,在聆听交响曲的同时,视觉上直观还原作品描绘出的祥和秀美的草原景象,能帮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音乐。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鉴别能力。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往往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依令行事的模式下,教师大多从自身备课内容出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音乐知识灌输给学生,禁锢学生的思维,忽视学生的认知和思考能力,限制了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学生学习兴趣低落,使音乐欣赏课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对欣赏的乐曲先不作理论讲解,如介绍作曲家,创作背景,曲式分析等,而是对乐曲的旋律、节奏、音色进行形象的描绘或直观的视觉提示,引导学生在脑海里构建一幅画面去欣赏音乐,促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以主动的心态去聆听音乐,之后对乐曲的风格、情节、情绪和形象等进行提问,让学生表述出聆听时的想象画面,帮助学生丰富脑海中的画面。这种做法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培养探究的能力。
2.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功能。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方式在视听结合教学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可将文本、音频、动画、图片等素材加以集成,制作出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将授课内容进行直观形象的表达。多媒体课件的多功能性,鲜活逼真的直观视觉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准确的把握音乐形象。多媒体技术将单一的听觉感受转变为视听结合,遵循视听统一原则,声画结合的形式使学生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音乐同步一致,有利调动学生的欣赏感受,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3.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效率。普通高校音乐公选课是面向非专业音乐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非专业音乐学生对于乐理、和声、曲式等乐理基础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而要充分欣赏和理解一部音乐作品,就必须依托在这些基础音乐知识上。传统讲授音乐知识的教学模式主要以黑板或PPT为教学工具,学生多以看板书理解概念学习音乐知识,十分枯燥无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的认知能力。视听结合教学法能帮助教师更直接明了的讲授音乐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率的理解掌握。如讲解三拍子时,可边播放圆舞曲旋律,边演示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帮助学生充分体会三拍子的节奏特征;在讲解乐器音色时,如单靠书本的文字和语言的形容会显得十分单薄,尤其是遇到冷门的民族乐器,学生就更加难以体会形容的乐器音色了,而播放相对应的乐器演奏片段,可以轻松的从视觉和听觉上同时带给学生直观体会;再如,曲式这类音乐知识对于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都是非常抽象很难掌握的,更别说是音乐公选课的学生,教师可以运用一些音乐和绘图软件,做成生动有趣的音乐动画,利用声音和视觉效果让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既通俗易懂又不枯燥乏味。
音乐欣赏课是知识性强学科涉及面广的一门课程,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多媒体音乐教学离不开计算机,这就要求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师不断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形并茂、声情同步、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增加课堂的教学信息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音乐与文化是相通的。普通高校的音乐公选课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音乐审美和艺术审美能力,而不是培养以音乐表演和创作为职业的音乐专业人才,所以教师的授课内容不是某种音乐表演的技能和音乐创作的高深知识,而是音乐的各方面与文化的综合。这就要求音乐公选课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历史基础。既具备音乐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又要加强提高与音乐综合素质紧密联系的历史、文学、宗教、民俗、民族等学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