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飙 (东莞市大朗镇中心小学 523779)
郭珊珊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650091)
画出你的家:儿童小幅水墨画创作中的“家”之意象
朱 飙 (东莞市大朗镇中心小学 523779)
郭珊珊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650091)
本文以儿童小幅水墨画创作中的家庭主题,探讨家庭、儿童与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儿童以家庭做为创作媒材,借由水墨画的天真笔触,描绘充满温情意蕴的家庭生活图景,文章试图通过对其“家”之意象的解析,以厘清儿童水墨画创作的内容特征以及家庭之于儿童生活成长历程的重要性问题。
儿童;小幅水墨画;家庭
本文为东莞市基础教育科研编号(2013GH125)阶段性成果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而组成的社会“细胞”,也是人生活的重要处所。家庭是整个美育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儿童对“家”的熟悉程度胜过成长过程中的其他物象,对其的描绘也成为儿童绘画创作题材之中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媒材。
玛考尔蒂曾经指出,大约在1940那年代,“绘画”能够用于决定情绪状态以及人格的观点开始兴起。“投射性绘画”(projective drawing)一词出现的同时,大多数儿童美术教育家都认为绘画能够能够反映出创作图像的人,其个人内在的心理状态及主观经验。儿童之于“家”的意象描绘,从一个独特的维面投射出对父母和家庭成员的情绪感受,认为可以借此了解孩子的自我概念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在洋洋大观的国画门类中,有一种造型简洁、笔墨奇幻的写意画,它与孩子们的“涂鸦”挺“相近”,那水墨在宣纸上晕化出的“墨色魔术”,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小幅水墨画因其短小精悍的画幅和简便的操作性,则尤其受到儿童的喜爱。本文中所指小幅水墨画是画心直径不超过60厘米的宣纸纸托。儿童所指的是6-12岁的小学学段的学童。儿童水墨画教学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学习。水墨画特有的工具和材料使墨和色在生宣纸上产生出无穷的变化。小画悬腕,大画悬肘,一般作画运臂,运肘,运腕,只有极精微处可以运指。儿童水墨画大都是粗笔大墨,提倡悬腕、悬肘作画。
现代家庭多以核心家庭的存在形式为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夫妇之爱、亲子之情、骨肉之谊是维系家庭的纽带,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就是这条纽带的重要节点。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热、关怀和爱护行为,使儿童心情舒畅地受到熏陶,容易唤起儿童对家庭亲密氛围的创想抒发,极为乐意地在绘画创作中展现出家庭的生活场景或意象。多年來许多致力于儿童家庭绘画研究的国内外学者(斯泰因、安德森、陈瑶惠)等均表示,家庭题材的绘画是富有价值的投射,儿童的家庭绘画能够提供探知儿童家庭结构关系的机会,亦能帮助了解儿童在家庭模式中成长的状况。从我校3-6年级的儿童对家庭主题的小幅水墨画作品的表现大致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析:
(一)家居生活环境
家庭是人休息,生活的场所,家庭环境是自然形成的生活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其成员构成是相对稳定的,变动不大。家庭生活具有全程的连续性特点。家庭是人的一生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一种生活,从出生到入学之前,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家庭,入学以后,儿童每天大约有2/3的时间生活在家庭里,继续受着父母或其他长者的影响。家庭也是最具个性化的空间,通过布置与装饰来显示个人的审美趣味与兴趣爱好。对家庭陈设之描绘映射出儿童的物质意识输出。通常对家庭的布置刻画上,强调出舒适、美观、以及色彩上的跃动。这其中,包含家庭的公共器具,如餐桌、沙发、电视机等。也包含儿童生活的私密空间或私人物品等如起居卧室、玩具等的入画。家居生活环境的首要要素是居住的处所:房子。孩子对于的房间描绘通常富于童趣,有鲜明的色彩、极富创意的色块和充满动感的活动空间。学生通常采取破墨、点染、勾染的笔触来描绘极富个人特质的家居空间。对家之意象的描绘还显示出儿童对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穿衣打扮、举止、饮食起居的关注,以及家庭氛围的渲染。家庭中的日常气氛在儿童小幅水墨画的创作中时常隐性的表达出来。和谐、温馨、幸福、快乐的氛围是画面之中经常凸显的,展现了孩子家庭中存在的一种互敬互爱的氛围。家庭成员间温馨和睦的情境从孩子们的作品中飞逸而出,温暖着每一位观者的心灵。儿童运用水墨作为一种表现语汇形式,呈现家庭意象的多面向风格。软化以往水墨画的生硬刻板的形象,以灵动鲜活的笔触与创意思考,反映时代变迁中的家庭物质意象,富于人文情怀。
(二)家庭成员人物
家庭按照分类可分为:大家庭就是通常所说的四世同堂;核心家庭即以父母子女组成的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残缺家庭,因死亡、离异、遗弃等情况发生后出现的家庭类型。大致而言,儿童对家庭成员群像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结构状况:核心家庭、直系家庭亦或是单亲家庭。对于“家庭”的水墨画维面的再创作是精神的寄托、作品意境的传达,它依赖于温馨的形式语言,是通过情感符号对家庭成员进行刻画,在这里,情感符号就是笔墨,就是勾染、点染、破墨等笔墨技法所蕴含的表现力与情感性。
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子女的关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另一类是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包括养父母子女关系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俗语云“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在场性对儿童心智的发展至关重要。父母亲也是儿童生活中的依恋对象。Bowlby认为,不仅儿童有依恋需要,而且人类“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一生都有依恋需要,因此依恋关系对于人一生的康乐有重要意义。这其中,父母儿女之间的亲子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依恋关系。父母亲是儿童家庭题材绘画中的主要入画人物。
在直系家庭中,父母以双薪居多,也有的孩子家长请祖父母代为照看,在照看的过程中,祖父母通常比较溺爱孙辈,因相处时间较长,有许多机会与孩子互动谈心,无形中与孩子的世界生成一种有别于父母之爱的情感纽带。他们也就自然成为儿童家庭创作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兄弟姐妹是儿童在校外时间最长的陪伴者,兄妹手足在彼此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兄姊为弟妹的性别角色社会化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在东莞,许多居民是通过积分入户定居于此的外来人员。他们中大多数人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就大朗这个城镇而言,素有毛织之城的美誉。多数居民从事与毛织相关的行业营生。经济的富足,以及国家的二胎政策的放开,使得当下的小学生家庭中,有兄妹手足的比例相当高。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血浓于水,按照L.达维多夫的说法就是“thicker than the water”。无论年龄相差多大,这份情感使得他们相互支持,彼此照顾。对于儿童而言,同胞姐弟也是家庭生活的玩伴,是他们艺术创作中的刻画对象之一。
(三)家庭集体活动
社会化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基本行为规范的总和。儿童的社会性是指影响儿童今后参与社会集体生活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家庭集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餐桌是儿童对家庭集体活动中经常描绘之物象之一。在这类绘画中,当事人通常会画一个长餐桌(表示他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父母、亲属分布在餐桌的周边,桌子上则铺陈上琳琅满目的宴飱。饮食在家庭生活之中的重要意义得以凸显。再者,家庭集体观看影视也是孩童在家庭活动中时常有所指涉的。范睿榛在研究中也认为,电视和家庭的陈设在儿童画的创作中出现率较高。另外,就是家庭的集体游乐休闲。游乐休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借助一定的和设备设施、环境和服务,为达到身心健康、愉悦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休闲型、消遣性活动。它是伴随近代以来城市化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新形态消费现象。家庭游乐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消费。对儿童而言,包括大型的游乐园,儿童购物中心以及旅游活动等。游乐活动对儿童而言是一种实践游戏,皮亚杰认为,实践游戏可以满足人们社会适应的需求。通过对儿童家庭集体活动的描绘手法,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对浓、淡、干、湿的笔墨造型技巧还不是太强。墨的层次有时会分不清关系,水的运用也掌握不好,但可以认定的是,每一笔都是未知,每一笔都在探索,最终呈现的水墨童真,可以说是真正的“写意”。
儿童画对“家”之意象的表达,最集中地反映了儿童对于生活独特的经验视角。读懂儿童水墨画的家意涵是我们理解儿童的重要途径,也是及时了解儿童需要,发现儿童情绪变化,及时调整亲子关系的途径。
[1]陈薪屹.“房树人”绘画投射技术基本理论及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运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2009(05).
[2]库桂香主编.《儿童水墨画训练,3-5岁以上》[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
[3]魏明坤主编.《儿童画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4]林彦主编.《神静八荒 卢禹舜艺术研究》中《儿童水墨画教与学》序[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
[5]王振宇主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朱飙,汉族,小学美术高级教师,美术学硕士,主要从事儿童小幅水墨画教学相关研究。
郭珊珊,汉族,历史学硕士,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史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史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