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菲 (安康学院 725000)
从诗歌结构谈戴望舒诗作与其译诗的互文性现象
沈 菲 (安康学院 725000)
结构用典,是互文手法中的一个分类,所指的是一位作家的作品参照另一位作家的作品结构。本文以此理论为研究方法,从具体诗作入手,深入剖析戴望舒诗作与其译诗在诗歌和诗情结构上的互文性现象,以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戴望舒诗作与其译诗的内涵关系。
戴望舒;诗歌结构;互文性
戴望舒在《诗论零札》中强调:“诗的存在在于它的组织。1”这样一种理念反映在创作当中,表现为其在诗歌(诗情)结构上的强烈关注。本文拟用互文性理论来分析戴望舒诗作与其译诗之间的结构用典现象。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热奈特认为,所谓结构用典,指的是一位作家的作品参照另一位作家的作品结构。2笔者对这一定义又做了一个补充——既包括文本间的结构参照关系,也包括诗情结构3上的参照关系。下面,本文将结合诗作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来看诗歌结构上的参照关系,典型实例为戴望舒的《烦忧》4和耶麦的《天要下雪了》5。这两首诗尽管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烦忧》是爱情诗,《天要下雪了》则是悒郁情绪的抒发),但在诗歌结构上,戴望舒却明显仿效了耶麦诗作的首尾结构。之所以要进行这种模仿,结合诗人的感情经历和审美追求,我们可将其理解为诗人内在情感对外在诗形的一种要求——由爱而生的万般思念,由爱而生的愁苦与烦闷,这种矛盾纠结的情绪,需要这种带有距离伸缩感的表述方式方能够表达诗人爱与怨的内心世界,而诗歌也因此颇有一种内敛回环的韵味在其中。再来看戴望舒的《古神祠前》6和波特莱尔的《高举》7,在直观结构上这两首诗并不存在相似之处,但是从诗情结构入手,我们会发现二者间存在着显著的同构状况。《古神祠前》里,戴望舒将自己的思绪具体化,赋予它蜉蝣、蝴蝶、云雀、鹏鸟的外形变化,从陆地而水面再到青空来了一次彻底的逍遥游。波特莱尔在《高举》中也同样让自己的心灵飞翔在池塘、溪谷、高山、海洋之间,两首诗在情感乃至意象上的相似之感毋庸赘言。
结合结构用典理论,再对比分析一下戴望舒的《我底记忆》8和耶麦的《膳厅》9两首诗,我们或许对这一现象能够理解的更为深刻。
《膳厅》中出现了三个物件意象——衣橱、碗橱和挂钟,需要注意的是,耶麦在将它们作为诗歌意象时,赋予了它们鲜明的拟人化色彩,衣橱听见过姑祖母、祖父、父亲的声音,碗橱充满着糖果、肉、面包等食物的气味,木质的挂钟虽然无声,但它们共同见证着诗人的生活与流逝的时间。耶麦借助这种表达方式,希望能够用器物(映射出生活场景)贯穿起时间和记忆的痕迹。而他想要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与思考却是长久以来困扰人类的精神问题——个体生命的短暂易逝与物种存在的永恒持久,作为自然世界中的特殊种群,若没有非人类物种的陪伴,人类将感受到蚀骨的孤独所带来的寂寞感与焦灼感。《我底记忆》同样由烟卷、笔杆、粉盒、木莓等物为线索去追寻生活的痕迹,只不过戴望舒最终又将笔触指向了“记忆”本身,那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同记忆紧紧纠缠在一起无法分开。低微的声音,琐碎的话语,和谐的音调和不定期的拜访,诗人对于记忆的描摹细致入微,他细腻内敛的性格和感物伤怀的情绪由此得到了充分表达。基于上文分析,可看出《我底记忆》与《膳厅》的相似,更主要地体现在诗歌的外在结构上,若以诗情结构相似而论,则戴望舒的《昨晚》10一诗更具有代表性。《昨晚》与《膳厅》从诗篇布局来看,都是由带有浓厚主观化色彩的物的描写转向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两位诗人都在内心认定物的灵魂的存在,只不过较之耶麦的达观,戴望舒稍显低沉。耶麦认为人与物之间存有着默契与和谐,戴望舒则认为物之灵魂与人始终存有隔膜,带着淡淡的疏离,这是二者诗情差异的表现。综上所述,我们或许可得到这样一种结论,从直观结构来看,这三首诗相似性明显彼此互有关联,而在诗情结构方面,《我底记忆》与《昨晚》将《膳厅》一诗进行了拆分,《我底记忆》把重点放在记忆与时间上,而《昨晚》则以万物有灵思想作为诗情表达的关键。
注释:
1.梁仁编.戴望舒诗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第701页
2.邓军.热奈特互文性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第32页
3.诗情结构即是指强调表现“诗情的变异”的内在节奏。
4.《烦忧》原诗:“说是寂寞的秋的悒郁,/说是辽远的海的怀念。/假如有人问我烦忧的原故:/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烦忧的原故:/说是辽远的海的怀念,/说是寂寞的秋的悒郁。”
5.《天要下雪了》原诗:“天要下雪了,再过几天。我想起去年。/在火炉边我想起了我的烦忧。/假如有人问我:‘什么啊?’/我会说:‘不要管我吧。没有什么。’……现在,我去年老旧的烦忧是在哪里?/我难得想起它们。/我会说:‘不要管我吧,没有什么,’/假使有人到我房里来问我:‘什么啊?’”
6.原诗见梁仁编.戴望舒诗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第99页
7.原诗见梁仁编.戴望舒诗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第182页
8.《我底记忆》原诗:我底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的喧嚣,/但在寂寥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它的声音是低微的,/但是它的话却很长,很长,/很长,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它的拜访是没有一定的,/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时常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或是选一个大清早,/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但是我们是老朋友。//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除非我凄凄地哭了,/或是沉沉地睡了,/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9.《膳厅》:有一架不很光泽的衣橱,/它曾听见过我的姑祖母的声音,/它曾听见过我的祖父的声音,/它曾听见过我的父亲的声音。/对于这些记忆,衣橱是忠实的。/别人以为它只会缄默着是错了,/因为我和它谈着话。//还有一个木制的挂钟。/我不知道为什么它已没有声音了。/我不愿去问它。/或许那在它弹簧的声音,/已是无疾而终了,/正如死者的声音一样。//还有一架老旧的碗橱,/它有蜡的气味,糖果的气味,/肉的气味,面包的气味和熟梨的气味。/它是个忠心的仆役,它知道/它不应该窃取我们一点东西。//有许多到我家里来的男子和妇女,/他们不信这些小小的灵魂。/而我微笑着,他们以为只有我独自个活着。//当一个访客进来时问我说:/——你好吗,耶麦先生?
10.原诗见梁仁编.戴望舒诗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第157页.
[1]梁仁编.戴望舒诗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
[2]王泽龙.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邓军.热奈特互文性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
[4]王爱英.试论戴望舒的西方诗翻译对其创作的影响[J].中文自学指导,2008(6).
沈菲(1985.11-),女,硕士研究生,陕西安康人,助教,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