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宾 司 玲 毛 锦 刘 洋 (苏州市职业大学 215000)
太湖渔歌传承现状探究
——以吴江庙港镇为例
杨海宾 司 玲 毛 锦 刘 洋 (苏州市职业大学 215000)
太湖渔歌是千百年来太湖流域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和智慧结晶,也是太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太湖渔歌,其传承日渐式微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并对如何改变这种现状,阐述了自己的建议。
太湖渔歌;传承;现状;探究
项目名称:本文为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改项目《地方民歌的传承与调查研究——以太湖渔歌演唱为例》的一部分,项目编号:SZDYKC—150801。
吴江庙港镇地处太湖之滨,位于吴江市西南部,北临太湖,东临上海,距苏州60公里。与洞庭东山、西山隔湖相望,是古吴人文区域内一个古老文明的小镇。
历史上,沿湖嵝港都建有庙宇,以今庙港镇所在的庙宇规模最大,故也称大庙港,庙港之名由此而得。庙港古属扬州,唐末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江置县庙港属吴江县,宋代吴江县下共分29都.庙港地区为五都.庙港史称“儒林里”,宋元以来庙港人文独盛,衣冠甲第一邑。然而,明末清初以来,庙港所在的东太湖流域乃至整个太湖流域兵患、匪患、水患等天灾人祸频频。渔民为抵御兵患、匪患、水患等天灾人祸,出现了结社互助的习俗。每个社推荐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做“当家人”(庙港渔民称之为‘当手人’‘烧香起头人’),每个社的船户“(门徒)少则几户、几十户,多则几百户,像垆墟镇伞社最多时有两百多户,庙港镇隆兴社有三百多户。每个社都通过祭祀神灵等民间信仰活动,凝聚人心、团结船户。在祭祀神灵的活动中,唱渔歌(以叙述神灵故事为主)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每个社都有歌班,“当手人”往往是歌班的主唱。
近年,随着吴江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生产技术的进步。大型船只逐渐取代了小型船只,机械作业逐渐取代人力作业,人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因为如此,太湖渔歌的传承陷入到日益严重的困境之中,不利于太湖渔歌这类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令人担忧的传承现况。而如何将太湖渔歌传承的现状进行准确的把握,对其日渐衰微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并且由此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方法和手段,目前已经成为研究吴歌如何正确传承的重要课题。
2014年,由金健康、孙俊良、查旭东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太湖渔歌》一书中记载。目前,庙港镇仅有兴隆社、新兴社、德义社、民众社四个歌班。具体传承情况如下:
1.传承人普遍老龄化,如徐贵祥八十四岁,奚金官八十三岁。
2.狭小的活动范围,以及日益萎缩的传承空间,使受众面越来越窄。
3.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 代代相传为主,方式较为单一。
4.伴随着日益减弱的影响力,太湖渔歌传承后继乏人。如,王根林有一名弟子(儿子),奚金官有一名弟子(儿子),徐贵祥、杨长生至今还没有学徒。活动范围的狭小,学习者的匮乏,太湖渔歌传承现状式微。
1.生产、生活方式的发生变化。吴江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之一,其乡镇工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吴江的无论是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均得到了十分发展迅猛,并且发展态势呈现多元化。其中以IT产业为例,其制造销量占全国1/6,而工业缝纫机销量占全国1/3,电缆光缆销量则占据了全国的1/4。作为吴江重要乡镇的庙港,羊毛衫生产是其支柱产业,吴江每年生产的一亿件羊毛衫,庙港镇占其三分之二。当下庙港人主要的工作样式便是选择在企业务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渔民的就业率得到普遍提高,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新建小区集聚了周边的农民和渔民,如庙港所在的汾湖开发区新建的新友小区以及震泽镇建设的新乐小区共集聚了进城农民、渔民6万多人。截止到2012年,庙港已有50%的渔民进入城镇社区生活。渔民的劳作方式、生活方式改变。大型渔船替代小型渔船,机械化取代了人工作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渔民劳作时唱渔歌逐渐淡出了他们的生活,现如今已经几乎没有自然状态下的演唱,随着老年歌手的相继去世,能够演唱渔歌的渔民越来越少。
2.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庙港历来民俗活动丰富,民间信仰兴盛。例如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庙港镇都会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庆贺活动,氽油墩、吃元宵是家家户户必做的。夜晚更加热闹非凡,闹市区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许多商店门前挂满五彩缤纷的彩灯,琳琅满目,甚是好看。每年的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白露均举行香会祭禹王,禹王就是神话传说中治水的大禹,渔人称他为“水路菩萨”。其中清明、白露的春秋两祭规模最大,春祭六天,秋祭七天。每天都要唱一台戏,每台戏有四出,两出是文戏,两出是武戏,四出戏中必有一出是《打渔杀家》。祝司唱神歌(或称赞歌)并请神。请来诸神后,祝司便逐一向神敬酒,唱道:“造酒尔来是杜康,消愁解闷为最高,劝君更尽一杯酒,与我同消万种愁。”敬酒之后献宝。献宝时对每件贡品都要唱颂。祝司颂唱,参加祭祀的人齐声合唱,气氛非常热烈。然后,在祝司带领下,众人向禹王和诸神叩首,结束祭祀仪式。除此之外,庙港每年还会举行神仙会、猛将会等其他民俗活动。
科学技术知识随着工业化社会的来临,越来越得到普及。使得科学文化和宗教文化之间产生直接冲突,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宗教文化。形成于农耕时代,带有浓重宗教色彩的各种民俗活动也随之日渐衰落。以神仙会、猛将会、香会、观音菩萨诞辰日等活动为例,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举办的次数上来讲,都已大不如前。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传统民俗活动的影响力被大大减弱。神歌(渔歌)演唱活动是依附于各种民俗活动而存在的,也由此而失去了往日的繁盛,使其原本的传承空间被动性的变得日益狭小。
3.彰显现代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日渐多元化
近些年来,庙港的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远发展。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占地面积10000平米,建筑面积为2200平米。南怀瑾先生主持创办了太湖大学堂,该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人文科学、现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老太庙文化广场建筑面积3265平方米,集影剧院、多媒体活动室等文化娱乐设施于一体。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庙港每年与同里、震泽等村镇举办文化联动、赛歌会等活动,参与人数达十万人之多。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以及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的丰富与发展,拓展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范围。使得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越来越方便而快捷。尤其是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络的飞速发展,给庙港镇的老百姓带来了极其丰富而又极具冲击力的视听盛宴。各类娱乐节目、电视剧、电影、戏曲、歌星演唱会等,异彩纷呈的娱乐形式,吸引了无数庙港人的眼球。文化娱乐进入多元时代。多元的文化娱乐也使得太湖渔歌的参与者被分流。
1.各类民间文化活动之间相互融合。由于传统民间音乐产生于民间,发展也在民间,所以其传承自然也离不开民间文化活动的开展。上世纪初,著名诗人柳亚子曾在吴江庙港、芦墟等村镇举办民间山歌大会,连唱三天三夜。而现在每逢农历正月初二,庙港镇、芦墟镇等各村村民仍有聚集在庙会上对唱山歌的传统。对唱山歌在庙港、芦墟等地已成为群众自发开展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太湖渔歌面对这一现状,应该积极融入其中,参与到这一活动之中。使太湖渔歌拥有更广泛的民众性基础。此外,应积极参加吴江市文化馆、庙港文化中心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吴江市文化馆举办的“吴江十镇联动大型文艺巡回演出”“江浙沪毗邻地区田(山)歌大会串”等群众文化活动,使太湖渔歌的传承拥有更大的展示平台和传承空间。
2.政府给予大力扶持与推动。传统民间音乐不仅是地方本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12月1日,文化部发布实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职责。而太湖渔歌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应该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吴江市政府、庙港镇政府应依据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为太湖渔歌的传承,在政策上、经费上给予支持与保护,使太湖渔歌的传承得到光大。
3.加大作品的创新力度。民间音乐存在的基础是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作品创新,这也是民间音乐传承的活力之源。太湖渔歌应在保护传承好传统太湖渔歌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为太湖渔歌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近年,太湖渔歌的新作品创作在吴江的七都镇、芦墟镇已有好的势头出现。如:金凌云、刘燕在七都镇创作的《东太湖渔歌》(获吴江2013年文艺汇演一等奖),华也、吴越、益华在芦墟镇创作的《水乡渔娘》,郁伟、杨敬伟在芦墟镇创作的《汾湖边上好事多》等作品,给新太湖渔歌的创作开了好头。新作品的创作,不仅可以扩大太湖渔歌的知名度,而且可以给太湖渔歌的传承发展注入新动力。
太湖渔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太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标识。对于促进人民群众的情感交流,发展吴地本色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06.
杨海宾(1964— ),男,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
司玲(1997— ),女,苏州市职业大学,2014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
毛锦(1998— ),男,苏州市职业大学,2014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
刘洋(1997—),男,苏州市职业大学,2014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