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娜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我们很多老师都想成为名师。我觉得要成为名师,应该从班级工作学起。于是,我就班级工作不止一次与名师进行对比,找到差距,努力迎头赶上。
一、与优秀班主任相比,我们缺少足够的“耐心”
在班级工作中,我们往往会急于求成,期望通过几次长篇大论的主题班会或组织几次大的班级活动就达到目的。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出现问题时,我们总想通过几次简单的说服教育就让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提升、行为有所改观和规范。为了能让自己的教育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让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多地得到学校和领导的关注与认可,我们就会走“捷径”——选择“高压”政策,用一种近乎苛刻的班规,以限制、禁止的条文与惩戒相结合的方式,强迫学生在“不应该做什么”的限定下“养成”“应该做什么”的习惯。当然,这很可能只是一种虚于表面、流于形式的习惯。在老师面前,学生们确实会表现得很温顺,班级工作从表面上看也是“井然有序”的,但是他们一旦脱离我们的视线,就立马将之前的约束抛之脑后,依然我行我素。
纵观优秀班主任的教育实践,我发现他们很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过程。当学生出现一些问题和错误的时候,他们不是简单地对学生批评、训斥,而是给予适当的宽容,但这种宽容不是简单的纵容,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次犯错是有心的还是无意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次犯错都给自己带来了哪些不良后果和影响?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帮助学生弄清是非界限,这样学生们就会在深刻认识自己错误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悔错、改错意识。然后再根据学生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活动帮助其内化实践行为,如组织小种植活动,让其通过实际劳动,以体会到父母劳动的辛苦,进而让其从内心真正产生感恩父母的心理;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动员学生把用过的作业本都积攒起来,将喝过的饮料瓶收集起来,卖到废品回收中心,用换来的钱买班级所需的用品,以此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
通过对比与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今天提出要求,明天就“达标”。它是一个缓慢的、潜移默化的转变过程,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转化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且在成长、转化的转变过程中,他们还会出现多次反复,这都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拥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方能奏效。
二、与优秀班主任相比,我们缺少“探求”精神
我们许多的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对待班级管理工作尽心尽力,每天总是早来晚归地“靠”在班级,一旦班级出现问题也是“霹雳手段”立即解决,可是班级管理就是不见起色。而有些优秀班主任可以“晚来早归”,甚至到班级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但班级里却是“井然有序”。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缺少一种“探求”精神。
在平时班级管理中,我们总是习惯被动管理,总是习惯在班级管理出现问题后,才知道根据问题采取应对策略。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我们总是喜欢犯一些经验主义的错误,因为通常班级学生所犯的一些错误大致都是相同或相近的:要么是迟到,要么就是不服从老师管理,迷恋网络游戏或是看小说。这样的问题处多了,我们很多班主任就会自认为自己很有经验。所以每次班级学生出现违纪情况之后,很多班主任既不调查也不诊断,只凭直观感受“经验”地认定学生思想有问题,并立马对其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甚至是批评惩戒。学生屈服于我们老师的重压,当时可能会“承认”错误,并承诺改正。但是这种“承认”是一种“迫从”,学生在内心是不服的,对于老师的教育也是抵触和逆反的,所以班级管理也必然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分析优秀教师的教育过程,他们都有这样一个共性:“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在面对学生迟到、完不成作业、自习课说话等问题的时候,他们不是仅凭自己的直观感受,用固化的方法简单处理问题,而是用探究的心态去研究学生:明知是违纪的事情,学生为什么还会这样做?学生迟到,是家中有什么事情耽搁了,还是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所致?学生在课堂上讲闲话,是因为他们纪律意识还未完全形成,还是由于教师课堂授课缺少激情、没有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呢?这样不断地发问、质疑,就会对学生违纪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进而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针对根源采取相应的措施,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与优秀班主任相比,我们总是忽视“集体”的力量
不少班主任总认为自己才是班级的“掌门人”,所以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也总是独断专行,根本不考虑、不采纳班级任课教师及家长的愿望和建议。所以,班级工作总会出现疏漏,所作的决策也常常是有失公允,对学生不是要求过高,就是要求过低,抑或就是让学生无法接受,最终必然会导致制度形同虚设,无法推行。
教育本应是由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班主任多方共同参与的特殊“动态运动过程”,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密切配合。优秀班主任都是非常重视与班级任课教师和家长团结合作的,每接手一个新班,他们总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及时地与任课教师、家长进行沟通,通过交流把任课教师、学生家长都紧紧地“粘”在自己的周围,“三位一体”地整体推进班级教育和管理。他们会时常主动地邀请任课教师、家长到班级(学校)参观自己的班级管理,并在这时,班主任也会及时地在参观中将班级阶段管理目标和管理措施向任课教师、家长做出说明,然后再以诚恳的口气邀请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结合自己学科教学、家庭教育情况提出意见,在商讨、变通中形成统一的班级教育目标。班级任课教师和家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主动融入班级管理,发挥综合育人的理想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