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5-07-12 07:32
学周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曹丹丹 (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中学 311106)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关系到教学的成败。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而使教学顺利进行。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灵活运用多种导入方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中笔者总结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课堂导入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高中化学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高中化学 课堂导入 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普及和深化,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已经在教学中贯彻了新的教学理念,并探索了多种有效的方法来开展教学,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成绩远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始终以追求“有效、高效、优效”为目标,向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要效率。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课堂导入、新知讲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在诸多环节中,课堂导入处于第一位。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够设计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进入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基于这样的认知,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导入环节,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本文通过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同仁投入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

一、高中化学课堂导入环节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导入过程无生机,激趣效果显著性低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人们对某一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想去了解它、研究它、走进它,学习也不例外。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学习兴趣,他们就会有学习的欲望。对于学生来说,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都是陌生的,要想让学生欣然接受并有学习兴趣,教师对课堂导入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语,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新奇感,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心理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体验到一种获得知识的愉悦感。但是,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不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缺乏趣味性,没有生机。

比如,在讲解化学“绪言”时,如果教师利用比较有趣的实验,或者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来引入,势必能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倘若教师只是以简单的寒暄方式引入新课,则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有的教师在讲解“化学平衡”这一节内容时,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化学反应中常用的一个平衡原理——化学平衡原理。”然后就进入到对这一原理的讲解。显然,这样的导入设计并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无法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如果教师能够通过“勒夏特勒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来引入新课,一定会使学生情绪高昂,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教学效率。

(二)导入目的不明确,脱离教学主讲内容

有效的课堂导入,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要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一般而言,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转换学习情景。高中阶段的课程虽然较多,但语数外仍占据了课表的大部分课时,且除了语数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门课程会连着上两节课。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要一直处于高度运转状态,有的学生甚至课间都在学习。鉴于此,上课一开始,教师不能直入主题,而要设置导入环节,给学生转换学习情景的时间。其次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便会相应增强,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最后是明确学习的目的。任何有效的课堂导入都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有心的学生会通过教师的导入语了解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他们就会明确学习目标,带着任务进入到之后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上每节课前都会备课,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导入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要围绕教学主题来展开,而不能无的放矢、漫无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导入环节为教学目标服务,要与教学内容相连贯、相一致,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相反,如果课堂导入的目的不明确,与教学内容缺乏联系,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比如,有位化学教师在讲解“金属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时,采用了以旧知识引入的方式导入新课,一上课就让学生回忆初中阶段所学的铝、铁和铜的性质,因为初中化学中介绍的金属主要是铝、铁和铜,主要讲解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只涉及到了铝与氧气的反应。所以,虽然学生在回忆旧知识时都很积极,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是这些内容却与课堂教学主题没有太大的关联,既浪费了教学时间,也没有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导入部分的内容若与教学主题脱节、偏离,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无法激发起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导入手段不丰富,新旧知识承接不当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会引导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简短的回顾,这样既能够了解上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够检查学生在课下的复习状况,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但是这种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也要讲求策略,绝不能生硬呆板地直接导入新课。比如,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一开始便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种平淡的导入方式,既没有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也没有说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有的教师在导入环节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忽略了以此来引出新知,导致导入环节拖沓,与教学主题脱节。比如,在讲“铁和铁的化合物”这一节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引导学生复习“镁和铝”的知识,这样的导入方法不但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新课题的讲课时间不足,而且新旧知识间衔接不当,无法顺利引出新内容的讲解。

此外,有的教师采用“温故知新法”导入新课时,不能够将新旧知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过渡不连贯,显得非常简单、生硬。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加成反应”时,这样设计导入语:“ CH3CH3和Cl2在光照条件下会发生反应,生成CH3CH2CL和HCL,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样的化学反应叫取代反应,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新的反应类型——加成反应。”这种导入的方式形式单一,在整个导入过程中,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旧的知识没有对新的知识进行充分的铺垫,新旧知识间不能很好衔接,极易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思维定势,对新知识生疏。可见,课题的导入不仅要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更要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四)导入设计无整体,针对性贯彻不具体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把握三个方面,分别是教材、学生和教法,有的新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教材的理解和研究不够深入、全面,没有充分的把握,看不到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对每一节内容与教材的相互关系认识较含糊,往往是孤立地进行某一节内容的教学。如此一来,教师就不能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不能自然连贯地由旧知识的回顾过渡到新知识的讲解,导入环节也会缺乏针对性,甚至是用词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比如,一位新教师在讲解“甲烷”这一节内容时,一上课就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有机物吗?”虽然这位教师想用已学知识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个问题太突然,学生很难解释“什么是有机物”,导入效果自然不会太好。又如,讲授“钠的性质”这一小节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许多种元素,有金属的,有非金属的,那么钠这种物质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呢?”这个问题的设置毫无目的性,显得多余,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以上所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因为教师对教材的体系缺乏全面了解,导致导入环节的设置缺乏针对性,没有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五)导入灵活性不强,创新意识没被激发

上文中已提到,教师要遵循灵活多变的原则来设计课堂导入。其实,灵活的课堂导入方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灵活把握导入环节的时间;二是灵活选择导入方法。但是,仍有不少教师在导入环节缺乏灵活性。比如,有位经验不足的化学教师在讲授“氯气”这一节内容时,通过二战时期侵略者使用毒气作战的实例来引入新课,并告知学生这种毒气的成分就是氯气,这样的导入非常具有吸引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所讲的故事太长,占用了将近1∕3的课堂时间,当讲述到氯气的相关知识时,本节课剩余的时间已非常有限,根本无法完成对新知识的充分讲解,预定的教学目标和目的也未能顺利达成。另外,课堂教学活动是动态的,千变万化的,虽然教师会在课前备课,但是课堂上依然会有突发事件发生,如果教师仍然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上课,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原定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来导入新课,但到上课之前却突然停电,有的教师便草草进入新课,这样一来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又如,原定以实验方式引入新课,但开始上课时突然发现有一种药品忘带了,有些教师就会不知所措。这些状况都是教师缺乏应变能力,备课不充分,不能够灵活运用多种课堂导入方式的表现。

二、提升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的对策

(一)通过文化差异等提升导入的具体性

化学中的很多名词和概念都是对西方英语词汇的直译,或者是来自于西方文化语言描述系统,与我国的语言表达习惯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化学概念“物质的量”指的是把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的一种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而按照汉语表达习惯来说,物质的量在描述物质的多少时有着丰富的量词,常用个、双、只、捆、张、盒等量词来搭配。正是因为学生对不同的物质会搭配不同的量词的语言表达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所以“物质的量”作为一个整体词组难以融入学生已有的词语系统中,以至于不少学生理解为“分子的量”“原子的量”等。因此,在教学“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时,学生用汉语系统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来理解便成为了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对学生学习此概念产生负迁移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不少化学教师在教学时往往直接讲解“物质的量”的化学解释,但实际的导入效果并不理想,而且“物质的量”这一化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几乎没有关联,同时又缺乏实验基础,不适合直接导入教学。所以,教师在设计“物质的量”这一节知识的导入时必须精心设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到对这一概念的学习理解中。

案例1: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

导入策略:a.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切入,如以粒为单位存在的米与以袋为单位的商品关系,探究微小物体往往以集合体的形式呈现,解决从微观到宏观的表征方法,直接引入集合体概念。

b.1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全世界60亿人同时数,要数多少年?引领学生体验任何宏观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的微观粒子组成的,帮助学生建立微观意识,产生如何表述巨大数量微粒的学习疑问,为引入“物质的量”概念做好铺垫。

c.分析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计量数与参加反应的微粒数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的关系,以便建立概念学习的情境需要。

(二)通过生活化的情境等提高导入的形象性

创设特定的情境是一个很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个现象、一段材料、一个实验等来创设教学情境,以一种学生感兴趣,且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形式来引入新课的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产生求知欲,使他们进入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学习状态。当然,通过创设情境来导入新课并不像信手拈来般简单,它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和学生,并且使情境创设常变常新,这样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下面我就列举几个教学实例加以论证。

案例2:氧化还原反应

导入策略:以江西卫视“传奇”栏目“谁是纵火真凶”事件作为导入材料,让学生的思路跟随“破案”的过程,建立思维中间站,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进入到课堂“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学习。

案例3:共价键的形成

导入策略:有一块菜地,在甲家房后,但在乙家房前,甲说此地属于甲,乙说应属于乙,彼此争论,没有结果。后经协商,两家达成共识,让甲在此地种青菜,乙在青菜空行种芝麻,这样这块菜地既属于甲又属于乙,即共同拥有。

案例4:化学反应速度影响因素——有效碰撞

导入策略:以学生非常熟悉的NBA篮球赛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比赛中哪一区域队员最集中?姚明受伤的主要部位是哪里?

类似实例很多,如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脚印”焰火,气势恢宏,五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2010年广州亚运会水上焰火令人称绝等,这些都是教学“焰色反应”时很好的导入素材。而“神七升空”,举国欢腾,太空中宇航员的呼吸,返回舱的归来,又是教学“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节内容时极为有效的导入素材。这些导入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也贴近新教材,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一节课有了好的开端,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最后的教学效果也会是令人满意的。总之,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建立一个思维中间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开展学习。

(三)通过引经据典等提升导入的趣味性

中国古典文化历史悠久、浩如烟海,甚至可以说包罗万象,从中采撷一些与化学相关的诗词佳句、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既可体现化学课堂集知识与文化于一体的特点,又能让学生在古今结合中探寻化学的神奇与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样的导入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将会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案例5:乙醇的性质及制备

导入策略:讲述我国悠久的酿酒历史,列举相关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案例6: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

导入策略:引用诗词“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还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煎鱼时为何放酒又放醋等。

案例7:PH和酸碱指示剂

导入策略:引用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鲜花色彩的斑斓,是因为花瓣细胞液中存在多种有机色素,在酸碱度不同时颜色就会千变万化。

这些诗句的引用,会给学生带来生动形象的美感,从而使学生进入化学层面的学习和探究,进而感受到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帮助学生涵养性情。

(四)通过变换载体等优化导入的能效性

1.图片导入

之所以采用图片载体完成导入,是因为其具有内容丰富、色彩艳丽的特点,通过刺激学生视觉神经,可以吸引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的注意。不仅如此,在采用图片导入的过程中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求知欲。可见,图片导入不仅具有直观性强的鲜明特点,而且还能够将高深、难懂的化学知识融入到学生较为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或者能将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成生动、便于接受的内容。

案例8:胶体的性质

导入策略:收集有关胶体的图片(如清晨森林中的光束<丁达尔效应>、黄山的晨雾美景<气溶胶>、有色玻璃<固溶胶>,三角洲<胶体的凝聚>等)然后通过ppt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对新学习内容的兴趣。当然,我们也可以自拍照片,气溶胶(如烟、雾等)、液溶胶(如Fe(OH)3、Al(OH)3等)和固溶胶(如玻璃、烟水晶等),在导入中加以运用。

2.实验导入

化学是门较为特殊的学科,某些知识需要通过实验加以掌握。鉴于此,我们在导入策略的设计上完全可以通过化学实验这一载体实现。实验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直观性,通过实验中所产生的各种实验现象,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从而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新课的学习。

案例9:氨和铵盐

导入策略:教师可以采用“空瓶生白烟”实验加以完成。实验过程是将事先收集好的一瓶HCl气体和一瓶NH3气体,在打开两瓶塞后立刻将装有HCl的集气瓶倒过来,紧扣在装有NH3的集气瓶上,稍后将会看到瓶中出现大量白烟。随着白烟的出现,教师立即抛出“白烟是怎么回事呢?”这一问题吸引学生参与,完成导入。

3.故事导入

故事对于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更容易满足其好奇、好问,富于想象的心理发展需求。同时,化学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也沉淀了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或者传说,这些都给化学教师通过故事完成新课的导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案例10: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导入策略:通过“两颗假牙”的故事完成新课导入。

传说,在伦敦上流社会人群中,有这样一位贵族夫人,人们都称其为格林太太。据说其在幼年时曾经掉过一颗牙齿,后来成为贵妇人之后为了能显示其富有,特意装上了一颗假牙。可是,自从假牙装好以后,这位贵夫人却整日里感觉不适,其找遍了各大医院的名医也不见效果,后来却被一名化学家解决了她的顽疾。那么,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答案就是“换掉一颗假牙!”那么,为什么换掉一颗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痛苦呢?

三、高中化学课堂导入的几点建议

(一)内容与教材结合

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课堂导入要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其能够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引导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尽量使导入内容与授课内容紧密相连,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与掌握课堂学习的目标,明确学习本节内容的重难点,以及对后续学习所起的作用。

(二)时间要短且有效

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但是在导入部分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进程,导致教学结构混乱,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一般为25分钟左右,因此教师要抓住课堂的黄金时间开展教学,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既然课堂中有效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就更要把握好课堂导入的时间,最多占用3—5分钟的时间导入新课,而且要简约明快,明确在导入时应对学生讲什么,要学生说什么。在导入形式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实验、一个生活实例,或者一则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几分钟之内迅速进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方法要贴近学生

课堂导入要想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重要的一点是导入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本学科的这一优势,用学生熟悉的物品或实验导入新课,以启发他们的思维,进而完成从生活现象到化学课堂的过渡,加强化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形式要灵活多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灵活多变,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同样课堂导入也应当灵活采用多种方式,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课题类型和特点,还要考虑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力争使导入更具新意,突出教学重难点,把学生引向新知,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同时它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成功的课堂导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把学生引入到探索知识的理想境界,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有帮助。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备课,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创设有效的情境问题,并把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求知欲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1]李新勇.高中化学课堂导入的价值认知与案例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4(6).

[2]刘闯.浅谈高中化学课堂导入的策略与方法[J].中学教学参考,2013(11).

[3]黄观耀.高中化学有效课堂导入问题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

(责编 齐真)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化学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