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华(甘肃省张掖市工业园区中心学校734000)
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途径
黄美华(甘肃省张掖市工业园区中心学校734000)
要想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变苦学为乐学,教师探索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动力问题方法拓展生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合部分。”[1]这就说明,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延伸,不重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忽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照本宣科的话,是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是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人文修养,塑造学生崇高的意志品质,真正使语文课堂教学变成思想活跃、内容丰富、知识融合的大课堂,学生兴趣盎然、体验丰富生活、品味优美语言、自我成长的大舞台。为此,通过实践探索,我认为以下环节是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途径。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的,而教材知识是相对静止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教师创设让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情境,把静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的外部活动,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的乐趣。教师启发诱导必须要有一个中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就要注意围绕课文中心,启发诱导学生引进课外知识,激发兴趣,拓宽知识面。如教学课文《翠鸟》之前,教师不仅要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更主要的是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翠鸟的样子和生活特点,并提示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有关知识进行摘录,用语言描述自己熟悉的鸟,以便在课堂互相交流,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不但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因此,学生既要认真预习课文内容,又要寻找资料,从而能在阅读教学的推进中积累知识,开阔眼界。
为了调动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应采取以下做法。
1.在宏观上,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思路。读书的关键在于理解把握作者的思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比如学习《荔枝蜜》这篇散文,教师可从文章中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从而总结出作者写作的思路。这样,学生就会逐渐领会到阅读一篇文章应该如何从宏观上掌握作者的思路,写一篇文章如何在宏观上展开自己的主题内容,让别人通过自己的文本了解自己的思想。
2.在微观上,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在学生预习课文后,教师应让他们提出问题,并写在预习作业本上。这样一方面便于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地方,使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便于督促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各种问题的提出,说明在预习中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初步的理解与思考,并就自己的困惑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问题也成为师生在课堂交流中的主要内容。通过进一步阅读和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经过阅读思考,找到了相应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此外,教师可采用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我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有的放矢地阅读文本。预习要求有易有难,对学生能看懂的课文,就要求他们借助分段,总结段意来掌握文章的结构和理解文章内容;内容难懂的课文,就让学生围绕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内容是什么等问题开展预习。这两种方法都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亲历文本阅读,在积极的阅读与思维活动中,体味、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内容与写作方法。这是学生自主成长,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等教师把馒头嚼烂了再喂给他们的被动接受。
3.提出带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阅读。问题有易有难,即书上有答案和书上没有的答案的。对于学生一读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以读代讲,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文本来回答;对一些需要前后对照、综合分析、书上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则要让学生反复阅读,然后再自己去分析和总结,重在启发引导。如讲《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安排组织材料的方法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如果把作者安排的三个故事的顺序打乱,行不行?”学生说法不一,教师让他们陈述自己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三个故事不可调整。这是因为,打击侵略者,援朝卫国是志愿军首要的、最重大的任务,也是志愿军最可爱的原因之一。所以,故事一应当先写。故事二是写对朝鲜人民的爱,这是志愿军最可爱的原因之二,又是对故事一的补充,即对敌“狠”,对朝鲜人民的爱。防空洞谈的故事揭示了对敌“狠”,对朝鲜人民“爱”的根本原因,即来源于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故事应放在最后。这样的阅读讨论对学生今后的写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这说明,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能适时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户,端正思维的方向,使学生由课堂上成功的体验产生了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促使短暂的兴趣发展成持续性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进一步注意课外知识的再延伸,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如教完《一夜的工作》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小结作者通过介绍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表现出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高贵品质。我们还可以在课后寻找一些有关的资料,进一步学习周总理生前的感人事迹,全面了解我们新中国的总理,理解周总理为什么得到亿万人民的敬爱。
教师应恰当地把握时机,对课堂中因学生的阅读理解而出现的错误结论,让学生去思考、辨析,使学生在充分阅读、讨论的基础上纠正错误,明确正确结论,巩固所学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应特别注意只有在基础知识混淆不清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方法。比如一字多义,选择哪种解释最为恰当时,要把对字义的了解放在文中、放在句子中理解。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声音,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相互启发,找出答案的错误所在,使学生在辩论中理清思路,明辨是非。这样既能引发学生课后阅读巩固知识的兴趣,又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总之,通过阅读教学实践,有机地将课内阅读方法指导与课外拓宽阅读数量、教师相机启发诱导相结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孔子.论语[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
黄美华,女,甘肃张掖人,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