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15104)
浅析高职校建设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现实性
周敏(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15104)
当前,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高职校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校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是当前社会非遗高技能人才培养、非遗传承现实状况下的一条有效途径,具有极大的现实性。
高职校技能大师非遗工作室现实性
新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因此,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是工作重心,把技能人才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但是,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尤其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有不少问题。而在高职校中建设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当前实现非遗传承的一条现实途径。
“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将生产技术攻关、新技术应用以及新项目、新产品的开发,与技能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大师工作室的建立,旨在给技能大师创造一个环境,提供一个平台,更好地发挥技能大师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011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就公布了第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名单,拉开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我国实践的序幕。中央财政对每个工作室提供10万元的补助资金,首批建成1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013年5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实施《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通知。各省市在中央带动下积极开展了“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工作。
非遗传承是全社会的历史责任。非遗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非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它是地域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承载,彰显了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的身份完成了从“草根文化”到国家“文化象征”的转变,并且被赋予“民族文化基因”的意义。例如,苏州非遗资源丰富,名目繁多。2007年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苏州玉雕、苏州核雕、苏州石雕、苏灯、苏州泥塑、苏州碑刻、苏州民族乐器、常熟花边8个项目被列为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这充分说明了苏州工艺美术传统技艺的辉煌,以及在全国全省的地位和影响。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蔓延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
到目前为止,苏州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1人,省级传承人87人,市级传承人上百人。其中,有众多行业技能顶尖的专家高手,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积极打造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这必将是今后非遗传承的一个重要举措。现有的非遗传承人、行业领军人物大都是集中在商业街区或文化街区的自我个人带领下的工作商业运营模式。众多非遗项目中有成功者,如苏绣、核雕、玉雕等。然而,大部分的非遗项目传承上处于极度困难之中,有必要将非遗弘扬引入到本地高职校中。尤其是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国内外专题研究较少,大都停留在大师师徒传承和行业营销推广的实践研究方面,而在高职校的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研究是少有涉足。
当前,在高校培养非物质文化专业人才的研究,重点在如何培养传承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专业人才,这是关键所在。有学者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公约》中提出的一个跨学科概念。高等教育教学课程应设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使高等教育在传承文化遗产方面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培养出专业人才,反馈到社会中发挥作用。尤其是文化遗产丰富地区的院校,都应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传承及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也有学者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保护中的学科建设问题。
有关苏州高校(高职校)保护与传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涉及这方面研究的文章数量不多,偶有提及。目前,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1)研究起步晚、数量少。20世纪90年代,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资料的整理上,研究缺乏深度和新意。(2)研究方向单一。很多的学者都只是对传承教学的研究,很少有人对工作室创新方面进行探讨,因而缺少新意缺少时代感。(3)缺乏将高校(高职校)与非物质技能大师相连的研究。传承基地建设与传承技能大师之间的软硬件结合建设领域研究相当少,所以在这方面还显得很薄弱。可见,传承本地非物质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样,地方高校(高职校)与非物质文化相关联的工作室研究就显得更有意义。
在2012年3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启动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项目,以发挥高技能领军人物带徒传技作用,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至此,我国各省各地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逐步推广起来,并涉及了更多的领域。例如,2014年12月举行的湖北省民间工艺传承技能创新与提升研修活动上,湖北省人社厅扶持百名民间工艺传承人才建立个人工作室,给予每个工作室15万元经费支持;2014年7月宁波鄞州区钟公庙中学高级教师何贤顺成立了个人非遗工作室;2010年10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非遗工作室等。
总之,在高职校中分层分类组建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工作室形态构建一个较为系统的保护继承、培育传人、研发创新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在推动非遗技能的传授、非遗产品的创新、非遗数字化的保护、非遗行业的交流、成果展示推广等多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因此,构建高职校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与系统,可为非遗技能沿袭、非遗文化弘扬贡献力量。
[1]柴剑峰,井安.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9).
[2]孙恒炜.轨道装备公司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必要性和优势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4).
本文为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课题《高职校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GJNP201443。
(责编 张翼翔)
周敏(1975-),女,汉族,江苏苏州人,现任职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课程、非遗传承、艺术设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