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巨鹿县育蕾小学055250)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性
董顺达(河北省巨鹿县育蕾小学055250)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这样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小学数学教学主动性提高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愉快地接受数学知识,真正感受数学的奥秘和神奇,还需要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学会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方法。优秀的教育者都要懂得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懂得如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懂得怎样培养学生健康、活跃的个性思维,更懂得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营造和谐、愉快教学氛围的重要性。做一名教师很难,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更是难上加难。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研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进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欲望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给学生上课要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设置种种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同,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一味地讲解教学任务,无视学生的感受,不管学生能不能理解和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步伐。它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新课标是相悖的;而启发式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学生的反应决定了教师的讲课思路和方法。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是教师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要具备一定的难度,又不能让学生感觉遥不可及。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呢?我以为,首先,教师要具有专业的文化功底;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不能脱离课本;再次,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根据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概括等属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比如,我在教授“小学加法的应用”时,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图画。上面画着几只可爱的小白兔在野外采蘑菇,让学生算一下一共有几只小白兔。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很自然地就进入了问题情境里面。
(二)改变教材的讲授方式,让静止的知识动起来
虽然新课标已经对小学数学课本的内容做出了很大的调整,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年龄特点,可是,毕竟这些知识是静止的,要想真正让学生感兴趣,还得让它们“动”起来。例如,讲授“10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别出心裁给这些冰冷的数字长上了翅膀,变成了学生喜爱的小蝴蝶,可以飞来飞去,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学得更加起劲了。
(一)运用生活中的物体,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知识,也是一种能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在讲授“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找了很多学生喜欢的东西。有小卡片、积木、小皮球、牙膏袋等,把它们装进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上课了,我拿着袋子问学生:“你们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学生都非常好奇,纷纷猜起来,说什么的都有。我又让学生摸一摸袋子,感受一下里面装的是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我把袋子打开,倒出了里面的东西。由于学生参与了其中,因此,学习热情非常高。
(二)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感受参与的喜悦
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内容当中,无疑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教给学生“连加连减的运算”时,我特意准备了几个小天鹅面具,让学生带着头上,来扮演小天鹅。学生能参与到活动当中了,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和别人一起合作的经验,可是,我能感受到他们具有很强的合作意识,特别想和同学一起活动。为了让他们从小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我先让他们从同桌练起。比如,“数一数”中,我让同桌两个人配合完成,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在讲“认物体”时,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合作小组,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思维能力得到了开发,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而言之,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明白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教学活动中起引导作用,而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努力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