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核工业卫生学校421002)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方法探讨
周玮(湖南衡阳核工业卫生学校421002)
在中职院校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为一门必修课程,本文在教育实践基础上,探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提升中职生生涯规划能力的策略展开探索。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们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就业环境及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行个人职业前途展望。总体而言,中职生有两个特点:一是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受多重因素影响,如家庭条件限制、自我约束力差及学习成绩差等;二是学生所选专业多为家长意志所决定,多受成年人职业经验及社会热门职业所影响。由此可知,中职生职业选择多是被动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势在必行。
现阶段,我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如下几项问题。
(一)缺少明确的自我认知
中职生年龄偏小,一般为15~18岁,尚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试探期,学生个体存在鲜明的特点,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校活动及兼职工作、综合能力、兴趣及机会等多重因素,就自我角色、能力及职业加以探索,所做出的职业生涯规划仅是暂时的,真正选择职业时仍会存在很大弹性。现阶段,很多中职生缺乏明确的自我认知,针对“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仍缺少清醒的认识。
(二)缺少明确的职业认知
与其他阶段的教育相比,中职教育更注重职业性和实践性,步入中职院校教育的殿堂,往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学专业,展开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调研表明,学生所学专业的选择更多服从于家长意志,学习环境和企业环境存在很大差距,但学校专业教学与实验实训偏重理论,实景技能训练较少,易于导致中职生职业认知偏差,影响其职业生涯规划。
(三)职业意识有待提升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职业适应能力不强,易于出现因人际关系紧张、劳动收入低、工作内容简单或过于复杂改换工作的现象;二是职业主动性差,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不愿意从事脏、累、差的工作;三是未能遵守职业规范与企业要求,缺少责任心,甚至因疏忽导致重大事故;四是职业目标模糊,中职生年龄小,阅历不多,多数人对自身职业性格、职业兴趣及职业能力不明确,导致职业生涯设计目标模糊。
(四)缺少坚实的前期准备
近年来,用人单位更趋向于选用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中职生前期准备不足,表现为四点:一是走上工作岗位,才意识到没有珍惜在校宝贵时间,缺少工作必需的知识技能;二是自学能力偏低,在校所学知识技能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差距,需要学生通过自学来补差补缺,很多学生不具备自学能力;三是实际操作能力低,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技能需求;四是综合能力不强,缺少工作所需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
相关调研活动表明,大幅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可贯彻落实如下四项策略。
(一)完善学生自我评估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基础工作是知己,可从如下几个层面促使中职生从理性角度,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估。一是借助专业人才测评工具,“艾森克人格测试”及“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均为有效的测试方法,能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二是中职生在职业倾向上尚未完全定性,需要教师采用“SWOT”分析法,结合学生优势及劣势,结合现实机遇及威胁,结合学生性格特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三是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我是谁”“我会做什么”“我愿意做什么”及“我适合做什么”等问题,促使学生认真审视自身状况、人生观、价值观、兴趣爱好、社会需要,完善自我认知,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二)职业生涯规划动态化
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教育教学及人生的整个过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也应是个动态化的过程。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专业介绍、职业类型测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为中职生注入学习动力;第二阶段,开展入职匹配分析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职业生涯探索,如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就是该阶段引导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良好方式;第三阶段,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要紧紧围绕入职教育、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及职业素养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化过程,对于中职生而言,上述三个阶段缺一不可。
(三)提升职业能力与竞争能力
大量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表明,学生职业能力和竞争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了促进学生上述两种能力的提升,有必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为此,中职院校一是要不断完善学习制度、评优制度,营造比学习、比技能、比就业的和谐氛围,做到奖优罚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将学生职业训练与职业开发作为主线,合理规划教学情况,做到基础课与专业课两不偏废;三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职业体验活动,更深入了解社会及职业,增强校企联系,增强职业责任感,大幅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深入完善职业素质教育
中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为此,中职教育应不断完善职业素质教育,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一是做到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导向和以职业分析为手段,教育教学中明确岗位流程、任职资格、工作责任等诸多内容,为企业输送优质技能型人才;二是学校教育教学实现分类指导与因材施教,如对于信心不足的学生,学校及教师要引导其树立“劳动创造生活,职业改变未来”的信念,激发其创造力,帮助其树立信心,增强其职业素质。
中职教育能培养大量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有深远意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增强学生的紧迫感与使命感,能大幅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而要达到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效果,中职院校、学生自身、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均肩负着重要责任,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马世泽.如何引导中职生选对专业[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3(7):200-200.
[2]张淑红.浅谈如何做好中职生班主任工作[J].职业时空,2014(1):117-118.
[3]尚文婷.中职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3(8):120-120.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