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前清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15-07-12 18:51李在惠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21期
关键词:败血症白蛋白儿科

胡 迅,李 园,李在惠

(云阳人民医院儿科,江苏丹阳212300)

血清前清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胡 迅,李 园,李在惠

(云阳人民医院儿科,江苏丹阳212300)

目的 观察前清蛋白(PA)的变化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7年6月至2014年7月住院患儿120例,其中败血症足月新生儿60例为观察组,患轻度母乳性黄疸(肝功能损害除外)的非感染性疾病足月新生儿60例为对照组。两组入院第1、3、14天检测并观察PA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儿早期PA下降率最为显著(第1天90.0%、第3天95.0%),与对照组(第1天11.7%、第3天1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感染2周(入院第14天)后,观察组95.0%患儿PA恢复正常,第14天PA水平分别与第1天、第3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下降可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一个重要依据,其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评估、疗效判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前白蛋白; 婴儿,新生,疾病; 脓血症; 早期诊断

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新生儿对很多微生物高度敏感,尤其是细菌;胎龄、日龄越小、免疫功能、局部感染能力越差,感染越易扩散;常导致肺炎、败血症、脑膜炎[1]。败血症由于症状隐蔽,又缺乏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给早期诊断造成困难,所以如何早期发现并控制感染,成为新生儿医生常常面临的问题。除了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还可通过检测前清蛋白(PA)变化。本研究通过观察败血症患儿在感染控制前后PA下降回升变化情况,探讨PA变化对于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病情评估、疗效判断的临床意义,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6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20例足月新生儿(因早产儿肝脏本身合成功能低下,故排除早产儿)。60例轻度母乳性黄疸患儿(肝功能损害除外)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29例;日龄4~27 d,平均(9.70±5.12)d。将60例败血症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 33例,女 27例;日龄3~25 d,平均(10.20± 4.58)d。两组患儿日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标准 参考2003年昆明会议制订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2]。

1.2.2 检测方法 两组均在入院第1、3、14天取静脉血2 mL,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PA。婴儿PA参考值为100 mg/L[3],即以PA<100 mg/L为阳性,PA>100 mg/L为阴性(正常)。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60例患儿PA第1天明显下降54例(90.0%);第3天明显下降57例(95.0%);第14天恢复正常57例(95.0%),3例(5.0%)仍下降(3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对照组60例患儿PA第1天下降7例(11.7%);第3天下降6例(10.0%);第14天仅1例(1.7%)下降。观察组第1、3、14天PA水平下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39、15.98、7.87,P<0.05)。观察组第1、3天P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6.83、42.61,P<0.05),而观察组第14天P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8 6,P>0.05)。观察组第3天PA水平较第1天略有上升,而到治疗第14天PA值较第1天、第3天明显上升,且大多数PA水平升至正常范围。观察组第14天PA水平分别与第1、3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54、93.63,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第1、3、14天PA变化比较

3 讨 论

新生儿败血症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4]。其发生率为活产婴的0.1%~0.8%,在出生体质量小于1 500 g的新生儿中可高达1.3%~2.7%[5]。新生儿对细菌易感,易发生败血症,尤其是早产儿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主要与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差、血脑屏障功能不全、淋巴结发育不全、免疫功能不足等有关。我国多年来一直以葡萄球菌感染败血症最多见,其次是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G-)杆菌[6]。由母亲产道感染、吸入感染羊水、脐带或皮肤等感染而入侵,临床表现不典型,可有体温不升、拒奶、少哭、呕吐、腹泻、精神萎靡、呼吸困难、黄疸、惊厥等,仅部分患儿有发热。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尚不健全,因此,25%~30%的患儿感染可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7]。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的危重症疾病,病死率高。目前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血培养,缺乏敏感的实验室检测指标[8]。因为血培养阳性率较低,需时长,故不适合早期诊断。

PA是肝细胞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因其电泳迁移在清蛋白之前,故命名“前清蛋白”。其半衰期比清蛋白短得多,仅1.9 d,是体内蛋白更新转换的良好指标[9]。PA测定可反映肝脏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功能,可作为肝功能损害的早期指标。PA是一种负急性时相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宿主防御物质,可清除感染过程中释放于循环中的有毒代谢物,并逐渐消耗[10]。PA可作为一种炎症标记物,急性炎症反应时,各种炎症介质会对组织器官造成损害,使PA下降[11]。败血症等重症细菌感染时早期,PA下降最为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早期PA水平下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很好地诠释了这点。败血症患儿经积极抗感染2周复查PA,95.0%患儿PA恢复正常。观察组患儿第14天PA分别与第1、3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PA对于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病情评估、疗效判断。若综合临床表现及血常规、CRP等,对于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更有帮助。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8.

[2]余加林,吴仕孝.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3]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0.

[4]陈荣华,陈树宝,朱启镕,等.儿科查房手册[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1.

[5]魏克伦,杨于嘉.新生儿学手册[M].5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04.

[6]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

[7]段恕诚,刘湘云,朱启镕.儿科感染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58.

[8]徐孝华.血清前白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交通医学,2011,25(5):521-522.

[9]张春雨,金红芳,杜军保.川崎病患儿血浆前白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7):628-629.

[10]魏丽,刘洋.超敏-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白细胞检测在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6):3808.

[11]李辉.C-反应蛋白和前白蛋白评估社区活动性肺炎患者预后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5):643.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1.035

B

1009-5519(2015)21-3296-02

2015-07-19)

胡迅(1986-),男,江苏丹阳人,主要从事儿科临床工作;E-mail:hx331@qq.com。

猜你喜欢
败血症白蛋白儿科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