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雪容
深圳市坪山新区坪山中学
关注思想道德教育的微观领域
伍雪容
深圳市坪山新区坪山中学
思想道德教育的使命是使人成为人,思想道德教育不应再是知识的灌输,分数不应再是衡量德性的标准,而应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微观领域的关注和探究,思想道德教育应回归生活,在对生活的探问中不断生成“人”的意义。
思想道德教育;微观领域;探问生活
同为“人学”,但思想道德教育又与其它学科有所不同,它没有阶段性学习任务内容的结束,道德修行贯穿于人的一生。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更好的生活,促进幸福人生。然而,在大、中、小学时有发生的校园悲剧,让我们这些教育者在痛心疾首的同时,我们在反思:我们的道德教育怎么了?思想道德教育不应再是知识的灌输,分数不应再是衡量德性的标准,而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微观领域的关注和探究则刻不容缓,思想道德教育应回归生活。
道德教育的微观领域,是指道德教育主体的内心世界,具有复杂性和潜隐性的特征,外人无法窥探。因此关注主体的内心世界,研究道德教育的微观领域的发展规律,可谓任重而道远。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浸润下,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和行为方式,这些思想和行为方式冲击着传统社会的价值标准,造成个体在不同角色中迷失自我,造成个体强烈的内心纠结和冲突,甚至可能会出现适应性困难,产生迷惘与困惑。从而导致在迷惘与困惑中寻找自我:我是谁?我应该是谁?在这不断的自问中引发了个体道德和心理困境。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多元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冲”引发的心理危机应被纳入道德教育视域中,要求道德教育积极介入个体的心理活动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心理介入又与心理咨询有所不同,要尽量避免无关价值指涉和价值中立。当然要取得教育的成效,关键是教育主体的接受程度——受教育者认同社会主导思想并进行思想转化。这就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倾向于理性思维能力、忽视了主体心理活动和情感因素的教育模式。思想教育要改变“道德篓子”的单一外部灌输。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复杂的内心世界,也拥有巨大的潜能,也渴望价值得以展现。因此我们要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在体制上尽量克服“马太效应”现象,要正视现代社会条件下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和需要,把握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这就要求道德教育者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广阔的知识源。面对学生的脆弱点或人性弱点,既能够引导学生意识又丝毫无损学生的尊严,要达到这种境界,这当然要求道德教育者本身要不断进行道德修行。我曾和一位来自著名高等学府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学术大师对话,面对圆桌对面的大师,我惊恐、敬畏,而且感到十分卑微,在大约十分钟的对话过程中,大师始终用一种鼓励的眼神、轻缓的语调、真诚的体态和我聊天,他的问话好像在小心翼翼的绕开了我人生经历的脆弱点但他又确确实实准确捕捉到了我的脆弱点。这次对话大师,感受大师境界,让我感到自己去关注、研究道德教育的微观领域任重而道远。
思想教育的运行是在与个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展开的,思想教育介入社会生活领域,与个体的具体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的概念上,最后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得来的。”[1]
道德源于生活,道德教育不仅要引导人关注生活从而使人在生活中,它还要引导人对生活进行反思,超越于当下的生活,从而构建更好的生活。现实生活中,人总是对当前的生存状态存有某种不满与不足,总是期盼、向往着一种更好的生存环境,过上高质量的生活。正是这种当下生存状态的不如意,使得人对人生总是在反思和探问中。在对人生的探问和拷问的过程中,现存的人生状态被打上问号,更好更合乎人性的可能人生状态可能变成现实。从而使人生被赋予了有新的意义。而作为对自我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的理解和反思的每个自我不再是原来的自我,而是被赋予了新意义的自我。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人不能脱离意义而存在。因为人的存在总是牵涉到意义。“人是不会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的生活的,总要利用这种自然的生命去创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人的生存和生活如果失去意义的引导,成为无意义的存在,那就与动物的生存没有两样,这是人们不堪忍受的”。[2]因此,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构成了人之独特的存在方式。
但现代的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从而导致道德教育演变成一种知识教育,无法给人提供精神家园。梁启超曾说过:“只天天设法怎样将知识去装青年的脑袋子,不知道精神生活完全,尔后多的知识才有用。苟无精神生活的人,为社会计,为个人计,都是只是少装一点为好。因为无精神生活的人,知识越多,痛苦愈甚,做歹事的本领也增多·····盖人苟无安身立命之具,生活便无所指归,生理心理,并呈病态······因此我可以说为学的首要,是救精神饥荒。”[3]所以道德教育要改变唯知识主义和技术实用理性的纯粹知识教育模式,要智德双修,目的性和工具性兼容,使人们能够更多地从内在意识去寻求外在世界和人的最终意义。道德教育不能逃避人生意义这一学生人生发展中最根本的问题。有节课,我和八年级的学生聊“人”的问题,学生们七嘴八舌提出了许多他们想要知道的问题,我最后做了一个小结:庄子说所谓的是非、彼此之分不过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而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客观事物的,不要执着于是非的争论,应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万物各有其是,人世间的万物没有所谓的完成与毁坏之区分,万物各有其自成。但有一个前提必须坚守的是:我们必须恪守社会的伦理规范,不能加害于我们赖于生存的社会、人类族群和自然环境,说得生活化些就是不能加害于我们周围的人。做到这一点,你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有用的人。学生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赞同。
思想道德教育的使命是使人成为人。培养出人性丰满的人,是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目的追求。
[1]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2]《教育研究》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