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雄杰,高 潇,△,高雪霞,邢艳丽,董施秋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患者后期出现以偏瘫侧肩关节周围疼痛,手肿且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肩关节、腕关节及手活动时疼痛,严重妨碍卒中患者后期上肢功能康复,甚至能够导致上肢残疾;因此预防及治疗肩手综合征对于脑卒中患者后期康复尤为重要。笔者通过电针耳廓背侧根部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病例选取2014 年1 月至2014 年9 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一病房住院的患者60例,诊断满足1995 年全国第4 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及符合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表现,且排除颈椎病、肩周炎、静脉血栓等其它因素所导致的肩关节周围疼痛手肿患者。采用随机数表分组法随机分配为A、B、C 3 组,3 组患者年龄最小42 岁,最大70 岁,病程最短1 月,最长6 月,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本人及家属均同意参加本项研究。各组患者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病程相比较,组间差异P >0.05,无统计学意义。
3 组患者均给予良肢摆位处理。A 组给予电针耳廓背侧根部治疗;B 组给予电针患侧上肢相应穴位;C组给予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患者平卧位或坐立位,常规消毒,选取直径0.25 mm、长25 cm 不锈钢针,分别在双侧耳廓背侧根部上部、中部、下部分别进针,针尖方向平行外耳道,进针深度为0.5 至0.7 寸不等,双侧上部及下部分别接电针,选疏密波,每次40 min,每日1 次,7 天为1 个疗程,共针刺两个疗程。
患者平卧位或坐立位,常规消毒,选取直径0.30 mm、长50 cm 不锈钢针,分别在患侧极泉、肩髃、肩前、肩髎、臂臑、曲池、外关、中渚、合谷及相应压痛点(阿是穴)处进针,进针深度根据《经络腧穴学》在0.5至1.5 寸不等,进针方向均直刺[1]。其中肩髃及极泉穴、合谷及中渚穴接电针,选疏密波,每次40 min,每日1 次,7 天为1 个疗程,共针刺两个疗程。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将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推向外侧,在食管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胸锁关节上方约2 cm 处垂直进针2 ~3 cm,触及第7 颈椎横突时,退针0.2 ~0.4 cm,回吸无血后即可注药,注射药物为0. 2% 利多卡因(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H12021000)5 ml +纳络酮(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93717)0.4 mg +胞二磷胆碱(长春大政药业科技有限公司,H22026208)250 mg+维生素B12(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13020749)1 mg 的混合液共8 ~10 ml,患者于0.5 ~3.0 min 内出现Homer 征为成功标志,每周2 次,共4 次。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2]、高岸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疼痛部分)[3]于治疗前、治疗1 周、2 周、4 周(停止治疗2 周)分别对各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4]于治疗前、治疗1 周、2 周、4 周(停止治疗2 周)分别对各组患者手功能情况进行评价。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结果用± s 表示,结果采用t 检验,以P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VAS 评分、高岸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疼痛部分)疗效对比见表1 ~2。表1 ~2 示,3 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有所改善;其中A 组、C 组治疗1 周、2 周时与治疗前比较疗效明显,组间比较P >0.05,无统计学意义;停止治疗2 周后,C 组疼痛较治疗时明显加重,与A 组对比,P <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 组患者停止治疗2 周后疗效优于C组。A 组、B 组治疗1 周、2 周及停止治疗2 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均好转,组间对比P <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 组效果优于B 组。
表1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VAS 评分比较(±s,分)
表1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VAS 评分比较(±s,分)
分组 治疗前 1 周 2 周 停止治疗2周A 组7.85 ±1.82 4.15 ±1.12 2.85 ±1.73 2.85 ±0.91 B 组 7.90 ±2.21 6.20 ±1.20 4.60 ±1.16 4.75 ±1.08 C 组7.75 ±1.96 3.90 ±1.79 3.00 ±0.84 5.25 ±1.21
表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高岸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疼痛部分)评分比较(±s,分)
表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高岸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疼痛部分)评分比较(±s,分)
分组 治疗前 1 周 2 周 停止治疗2周A 组8.25 ±2.16 22.10 ±2.08 25.35 ±2.98 25.45 ±2.09 B 组 8.55 ±2.35 15.10 ±2.15 19.60 ±2.01 19.30 ±2.78 C 组8.80 ±2.07 21.25 ±1.93 25.20 ±1.79 15.40 ±2.17
3 组患者治疗前后手部疼痛VAS 评分、手背水肿疗效对比见表3 ~4。表3 ~4 示,3 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有所改善;其中A 组、C 组治疗1 周、2 周时与治疗前比较疼痛症状改善明显,组间比较P >0.05,无统计学意义;停止治疗2 周后,C 组疼痛较治疗后明显加重,与A 组对比,P <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 组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停止治疗2 周后疗效优于C 组。A 组、C 组在治疗1 周、2 周及停止治疗2 周手背水肿疗效对比,P <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 组患者手背水肿缓解优于C 组。A 组、B 组治疗1 周、2 周及停止治疗2 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水肿症状及疼痛症状均好转,组间对比P <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 组效果优于B 组。
表3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手VAS 评分比较(±s,分)
表3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手VAS 评分比较(±s,分)
分组 治疗前 1 周 2 周 停止治疗2周A 组5.25 ±0.96 2.55 ±1.94 2.10 ±1.72 2.20 ±1.61 B 组 5.00 ±1.12 4.20 ±1.99 3.50 ±1.84 3.35 ±1.83 C 组5.40 ±0.88 2.15 ±1.54 2.00 ±1.08 3.60 ±2.21
表4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手背水肿分级评分比较(±s,分)
表4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手背水肿分级评分比较(±s,分)
分组 治疗前 1 周 2 周 停止治疗2周A 组3.30 ±1.17 2.10 ±1.04 1.70 ±0.95 1.80 ±1.10 B 组 3.50 ±1.26 3.10 ±1.22 2.50 ±1.13 2.80 ±1.19 C 组3.85 ±1.15 3.20 ±1.21 2.60 ±1.08 2.65 ±1.17
肩手综合征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其Ⅰ期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可为自发痛或活动时疼痛,运动受限;严重影响卒中患者后期上肢功能康复,甚至导致上肢残疾。关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病与交感神经功能异常、肩关节局部损伤、腕关节过度曲张及受压等因素相关[5]。其中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是现在较为公认的发病机制,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导致血管功能异常,出现疼痛、水肿等症状[6]。目前关于针刺治疗[7]、康复治疗[8]、针药结合治疗[9]等多种方法在治疗本病时均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也存在康复缓慢、影响患者康复锻炼等不足。
常规针刺电针患侧上肢相应穴位可以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恰符传统医学的“以通止痛”的治疗原则;从现代医学角度考虑,该疗法能改善肩关节、手周围神经兴奋性,促进局部软组织修复,改善局部循环,从而达到治疗本病目的。该疗法在治疗时,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疗效,但却存在症状好转缓慢、疗程长等弊端,患者在早期康复锻炼中仍然感觉肩部、手部疼痛,影响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卒中后肩关节疼痛、手部痛等症状改善明显,患者早期不会因肩手综合征而影响康复锻炼。但这种疗法存在处置不便、操作复杂、风险性高、停止治疗后病情易反复、长期疗效不佳等弊端,最重要的是患者对这种有创治疗存在严重的抵触及恐惧。
笔者通过电针耳廓背侧根部皮肤取得了较为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临床疗效可能与自主神经调节相关。迷走神经在外耳有一分支即迷走神经耳支,主要分布于耳廓外侧面耳甲腔、耳轮脚根部及耳甲腔、耳甲艇[10],其中枢纤维投射到迷走神经上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等[11];耳廓背侧根部皮肤时能够刺激到耳廓根部、耳甲腔等部位的迷走神经,通过迷走神经传导至中枢自主神经元,达到新的自主神经稳定状态,从而缓解肩手综合征临床症状。但其具体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电针耳廓背侧根部、电针患侧上肢相应穴位、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接受电针耳廓背侧根部疗效与电针患侧上肢相应穴位相对比,肩关节周围疼痛、手痛及水肿症状早期改善迅速明显,疗效较好;与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相对比,其水肿恢复效果明显,长期疗效较稳定,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针刺耳廓背侧根部治疗肩手综合征消除了患者因肩手综合征带来的上肢恢复缓慢。患者能够主动积极投入到康复过程中,有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因此,耳郭背侧根部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方法值得推广。
[1] 沈学勇.经络腧穴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3-171
[2] 王玉龙.康复评定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31-356
[3]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82-287
[4] 王茂斌.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26-231
[5] 王雨燕,王显达,麻虹,等.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9):1071-1072
[6] Vanleare M,Claessens M. The treatment of 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syndrome[J].Actaorthop Belg,1992,58(Suppl 1):259-261
[7] 何俊良,周婷,燕炼钢,等. 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2):1324-1326
[8] 冯丽娟. 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2014,6(4):145-146
[9] 毛光兰,贾奎.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养老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1):62--64
[10] Peuker ETr Filler TJ. The Nerve Supply of the Human Auricle[J].Clinical Anatomy,2002,15:35-37
[11] Nomura S,Mizuno N.Central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afferent fibers in the Arnold's nerve(the auricular branch of the vagus nerve):A transganglionic HRP study in the cat[J].Brain Research,1984,292(2):19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