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刺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5 例*

2015-07-11 02:58陆顺庠欧阳八四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夹脊根型针法

陆顺庠,欧阳八四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2.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215009)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Radiculopathy,CSR)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颈椎小关节位移、颈部韧带肥厚钙化等因素使椎间孔变窄,刺激或压迫了相应水平的脊神经根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在各型颈椎病中CSR 发病率最高,约占颈椎病的50% ~60%[1],好发于40 岁以上中老年人。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人们低头伏案工作时间的增多,此病患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国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跟随导师在临床中使用短刺针法治疗CSR 患者35 例,并与一般针刺疗法35 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0 例患者均来自2014 年3 月至2015 年4 月苏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将全部入选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 例。治疗组35 例中男性16 例,女性19 例;年龄最小31 岁,最大69 岁,平均年龄50 岁;病程最短2 周,最长13 年。对照组35 例中男性15 例,女性20 例;年龄最小25 岁,最大68 岁,平均年龄48 岁;病程最短4 周,最长1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CSR 的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2008 年《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3]中CSR 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CSR 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20 ~70岁,性别不限;③颈部残障指数量表(NDI)评分>25分;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能接受本研究试验方法治疗,自愿作为受试对象。

1.4 排除标准

①有手术适应症;②合并心、脑、肺、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③哺乳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④有精神疾病;⑤有颈部外伤或手术史;⑥合并急、慢性皮肤软组织感染或损伤;⑦近1 个月内使用过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针灸推拿等可能影响结果判断的患者;⑧不能配合医生的治疗要求、资料不全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两组均取患侧C5~C7华佗夹脊穴、风池、肩井、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

2.2 针具

选用0. 30 mm × 40 mm 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2.3 方法

两组均留针30 min,留针过程中加用华佗牌SDZ-II 型电针仪,颈夹脊穴和上肢穴位各接一对,使用连续波,频率3 ~5 Hz,中等刺激强度,以受试者耐受为度。隔日治疗1 次,每周3 次,观察4 周为1 个疗程。

2.3.1 对照组 患者取健侧卧位或俯伏位,皮肤常规消毒,常规进针,进针的方向、深度参照《刺法灸法学》(王富春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使所针腧穴得气,平补平泻。

2.3.2 治疗组 患者取健侧卧位或俯伏位,皮肤常规消毒,对C5~C7华佗夹脊穴采用短刺针法,其余穴位操作与对照组相同。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s,VAS)进行评估。该方法采用一条长10 cm 的VAS 尺,其两端分别表示“无痛”(0 cm)和“最剧烈的疼痛”(10 cm)。尺上有可移动的游标,患者面对无刻度的一面,根据当前颈部疼痛程度将游标移到相应部位,医生面对有刻度的一面进行读数并记录。

3.1.2 颈部残障指数量表 颈部残障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定内容包括疼痛强度、生活情况、提起重物、阅读、头痛、注意力、工作、驾驶、睡眠和娱乐共10 个方面,总分从0 分(无残疾)到50 分(完全残疾),能够较为全面的评价CSR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本)》2002 年版有关内容制定。将患者NDI 评分参照尼莫地平法进行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 级。

临床痊愈:疗效指数≥95%;显效:疗效指数70% ~94%;有效:疗效指数30% ~69%;无效:疗效指数<3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先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当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时,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不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时,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 检验。显著性检验标准P <0.05。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VAS 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VAS 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治疗后VAS 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 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 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P <0.01;与对照组比较,2)P <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5 7.63 ±1.49 4.07 ±1.281)2)对照组 35 7.92 ±1.43 5.31 ±1.591)

3.4.2 两组治疗前后NDI 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N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NDI 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治疗后NDI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DI 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DI 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P <0.01;与对照组比较,2)P <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5 36.89 ±5.95 17.57 ±7.741)2)对照组 35 37.83 ±6.30 22.09 ±8.341)

3.4.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1 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临床痊愈1 例,显效10 例,有效23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97.1%;对照组临床痊愈0 例,显效5 例,有效26 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88.6%。经Ridit 检验,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CSR 主要表现为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临床以颈部单侧局限性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乃至手指放射、麻木感为主。属于祖国医学“痹证”之“痛痹”和“骨痹”范畴。《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痛痹和骨痹者临床表现为肢体骨节疼痛,痛势剧烈,部位固定,遇寒痛甚,得热痛减,关节屈伸不利。而CSR 患者病位深而至骨,以根性痛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与《内经》“痛痹”和“骨痹”的描述相一致。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为本;外加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滞血瘀、经脉痹阻不通而导致发病。

现代医学对于CSR 的成因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至今还未明确特异性致病因素。目前已知的致病因素有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创伤、慢性劳损、颈椎发育异常、骨质疏松症、咽部急慢性感染和炎症、吸烟、饮酒、风寒湿环境等诸多方面[4]。通常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发病。关于CSR 发病机理,比较主流的学说包括3 种:机械性压迫学说、化学炎性神经根炎学说、免疫反应学说。一般认为这3 种学说在解释其症状时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短刺针法属于《灵枢》“十二刺”的一种,《灵枢·官针》篇云:“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上下摩骨也”。《类经》注:“短者,入渐也。”“短”是接近的意思,故称短刺。其操作方法是慢慢进针,稍摇动其针而深入,在近骨之处将针上下轻轻捻转。主治骨痹等深部病痛[5]。CSR 病位深而至骨,采用一般的针刺方法,其深度通常不能到达病变所在部位,使用短刺针法可以直达骨部,起到松解粘连、疏通经络、活血祛瘀的作用,使经络疏通、气血畅达、阴阳调和,迅速缓解疼痛,体现了中医“直达病所”的理论,符合《灵枢·九针十二原》“宛陈则除之”的指导思想[6]。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短刺针法对调整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轻神经根水肿、缓解肌痉挛、抑制疼痛信号传导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7-9]。

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在背腰部,当第1 胸椎至第5 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 寸,一侧17 个穴位。而现在临床所用的夹脊穴从环椎至第5 骶椎,一侧30 个穴位[10]。从经络学来看,夹脊穴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具有调节督脉和膀胱经气血的功能[11],因此督脉和膀胱经的病候可以通过针刺夹脊穴来治疗;针刺夹脊穴属于局部选穴,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从现代解剖学来看,夹脊穴位于脊柱两侧,其穴位附近有相应水平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分布,针刺颈夹脊穴能够直接刺激穴位下方丰富的神经末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起到镇痛作用,同时改善颈部微循环和营养供应、减轻神经根水肿、消除炎性递质、缓解肌痉挛[12-14]。临床上由于下颈段在颈椎活动中所受的作用力最大且较集中,故笔者选取C5~C7华佗夹脊穴作为针刺穴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 个疗程以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性改善,且短刺针法组改善情况优于一般针刺疗法组。本研究摒弃了单一的临床疗效观察,采用国际公认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颈部残障指数量表(NDI)进行评价,提高了针灸治疗颈椎病疗效评价的科学性,从评估到治疗进行了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的研究总结。笔者挖掘祖国针灸中针法精华,采用短刺针法,为CSR 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当前,临床上治疗CSR 的方法很多,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1] 幸泽艇,郭余福,张达颖. 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10):632-63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 李增春,陈德玉,吴德升,等. 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6-1799

[4] 柯尊华,王静怡.颈椎病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4,35(1):62-64

[5] 王富春.刺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2-53

[6] 冯军,谢宇锋,任蓉,等.短刺加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5):1172-1174

[7] 欧阳八四.牵引加短刺对颈椎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8,6(3):17-19

[8] 靳建宁,周万宝.短刺法配合牵引及离子导入治疗颈椎病42 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7,25(12):120-121

[9] 王峰,高红涛,姬锋养,等. 短刺输刺法治疗非特异性肋软骨炎[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3):41

[10] 李浪平,朱婵,李传明,等. 颈夹脊穴注射合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4,33(6):567-570

[11] 张唐法,张红星,王小丽,等. 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2):116-118

[12] 邵萍,忻志平,裘敏蕾,等. 电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2(4):24-26

[13] 高珊,严言,黄国付,等. 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镇痛作用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6):17-18

[14] 黄聪阳,苏稼夫,周文强,等. 针刺颈夹脊穴对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即刻与近期效应的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5):848-849

猜你喜欢
夹脊根型针法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
特殊针法联合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