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华,许继宗,司英奎,张 波,白秀丽,王铭慧,顾雪华,曹晓焕,王 岩,李 曼,张艳茹,刘 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 医院,北京100101)
脑卒中作为临床的常见疾病,是重要致残原因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恢复期患者肌力的及时康复是疾病痊愈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治疗以康复训练为主,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患者配合能力、训练积极性等不稳定因素。近年来,笔者以辨证论治、内经五音五脏对应关系为指导思想,结合基础的康复训练,创新应用微循环监测反馈法和体感音乐疗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肌力障碍患者,疗效较显著,具体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中,收录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共计120例,时间为2012 年3 月~2014 年1 月,均为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纳入的120 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 例、治疗组60 例。其中治疗组男性32 例,女性28 例;发病时间0.5 ~6 个月,平均为(3.5 ±1.2)月;年龄42 ~70 岁,平均为(54.6 ±6.5)岁。对照组男性30 例,女性30 例;发病时间0.5 ~6 个月,平均为(3.4 ±1.2)月;年龄43 ~69 岁,平均为(55.1 ±7.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病程、性别、病情等)比较,P >0.05,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出版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及《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 年)[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中风的辨证标准[3]及1994 年国家科委攻关项目通过的《中风病的诊断疗效评定标准》[4-5]。
纳入标准为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且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肌力缺损。排除标准为:虽然符合诊断标准,但是合并有肾、消化、心血管、肝、造血系统的重大疾患,生命体征不稳定,或并发严重精神疾病者,或者并发其他的、严重的躯体障碍性疾患的患者。
对照组采用基本的康复治疗,配合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微循环监测反馈法及体感音乐疗法。
药物基础治疗:依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剂静滴改善脑循环,脑蛋白水解物注射剂静滴营养脑细胞,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
康复治疗:包括关节松动术、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气压循环机治疗、神经损伤治疗仪、磁热疗法、温热式电脉冲治疗、推拿治疗等方法。
微循环监测反馈法:应用帕瑞公司的PF5001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探头贴于穴位处,监测患者患侧太溪、昆仑、解溪、丘墟、公孙、中封、曲池、天井、小海、少海、尺泽、曲泽12 个穴位处的微循环情况,反馈性指导体感音乐频率的选择。若某个穴位微循环较差,即选择该穴位所属经络对应的共振频率做强化治疗。十二经络各自的共振频率,经前期实验研究验证[5],数值见表1。
体感音乐疗法:根据患者各穴位微循环情况,从表1 中选择数个对应频率,由电脑经COOLEDIT2.1 软件生成乐音序列。将5 寸有源低音炮放在穴位附近,距离为5 cm,用圆筒形纸板在周围聚拢声波。经Media player10.0 软件在电脑中播放之前生成的波形文件,以5 寸有源低音炮放大信号,刺激穴位。
表1 十二经络的共振频率对应表
参照《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4]评分评价患者肌力情况。累计单个病例手肌力、上肢肌力、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4 项总评分,作为每个样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累计测评总分。临床疗效判断的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在90% ~100%范围内,病残程度为0 级,可操持家务并恢复工作;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在46% ~89%范围内,病残程度为1 ~3 级,生活可以部分自理;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在18% ~45%范围内;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或升高在18%范围内。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半年内,跟踪监测患者肝功能、三大常规、心电图、肾功能变化,确定治疗的安全可靠性。
本研究应用SPSS18.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有专人负责,录入后经3 人核准、校对。对于研究结果中的计量资料,均采用±s 格式记录数据,组间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研究结果中的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 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见表2。治疗前两组患者肌力评分比较,P >0.05,无显著差异。治疗2 周、4 周、2 月时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肌力测评分数总和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随访半年内,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肝功能、三大常规、心电图、肾功能未发现明显异常,表明本疗法安全可靠。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肌力评分总和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 >0.05,无显著差异。治疗2 周、4 周、2 月时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对照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4。治疗2 月时比较,治疗组愈显率大于对照组,P <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表4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例
采用多方法、立体化治疗方案是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必由之路。本研究从结果可以看出,加用微循环监测反馈法和体感音乐疗法之后,治疗组在肌力恢复、中医证候积分的下降、愈显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的痊愈。
本研究中的微循环监测反馈法,可以随时了解各个经脉气血循环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的选择体感音乐不同频率的声波,对经络进行个体化治疗,使诸经气血循环达到最佳平衡,从而使疾病得以很快痊愈。体感音乐疗法创立于挪威的Olav Skille 博士,指低频(16 ~160 Hz)声波能够被耳部以外的机体感受到,并引起生理机能的改变。这种疗法把音乐中的低频信号(16 ~160 Hz 声波波段)解离出来并将信号增幅、放大,通过物理换能系统,刺激机体的传导、感知等系统,从而可以改善机体的微循环、调节机体全身的基础代谢水平、刺激并调节身体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5]。课题组近几年来,以内经五音五脏对应关系及经络理论为指导,研究了体感音乐低频声波对人体经络腧穴微循环的影响,发现在不同频率声波的刺激下,经络腧穴附近的微循环量会有不同的改变,即不同经络腧穴的气血共振频率不同[5]。所以,根据微循环监测反馈的结果,对不同经络采取不同的治疗频率是个体化针对性治疗的重要方法。在治疗过程中,笔者发现,这种互动式治疗具有以下特点:①经络共振现象:多数低频声波对穴位微循环改善影响不显著,在基线上下5%内浮动;但当接近或达到特定的声波频率,即穴位的共振谐频声波频率时,微循环改变会有质的突越。此时患者多有经络循行和周身发热的感觉。②微循环显著增强:根据实验结果,经络穴位对低频声波有非常明显的特异性选择吸收,如果应用经络穴位的最佳共振频率进行治疗,穴位附近的微循环可以显著增强,微循环增加量可以达到100%以上,个别样本可以达到500%以上。③经络感传和类针灸作用:在播放共振频率声波时,部分样本有明显的经络传感感觉,循行路线与经络线相同;有部分样本有腿部发热的感觉,并向远端传导。这说明本疗法有类似于针灸经络感传的作用,可以起到类似于针灸的作用。本研究中,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的原因在于这种互动式的体感音乐疗法显著改善了患侧肢体的循环,增强了肢体的血氧供应,促进了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综上所述,微循环反馈法联合体感音乐疗法治疗脑卒中疗效确切,能够促进患者肌力的恢复,提高临床愈显率,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1] 崔丽英.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 许继宗,汤心钰,郭雁冰,等.体感音乐低频声波对30 例健康人十二经络合穴微循环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2014,30(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