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联姻网络:文学接受转变解读

2015-07-10 17:40:19严子琴
文学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接受

严子琴

内容摘要:当下,传统文学纸质版的市场已经被网络文学所取代,铺天盖地的网络文学网站正以快捷、便宜而又丰富的优势走向千家万户,但阅读媒介的转变,在潜移默化中也转变了上千年来传统文学的传播和接受方式。本文认为,网络文学使接受和创作从时空的割裂走向统一;读者接受也从一次性走向多次性和可选择性,阅读方式从实体走向虚拟;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文本严密的召唤结构“离散化”。本文从文学接受的理论出发,立足于网络文学接受与传统接受的差异性,紧扣网络文学接受的现状,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变化做理论深化的认识和探究。

关键词:网络文学接受 接受融入创作 “分期自由消费”接受 “召唤结构”松散

一.接受主体与文学创作的时空融合

在传统文学中,文学的创作和接受都因时空存在不一致性而割裂:从书籍的创作到编辑校对,再到出版进入接受者视野需要短则一年,长则几年的时间;而读者和作者在地域上的不一致也使意见不能在创作过程中得到反馈,一般通过初版进入接受者视野,再得到社会反馈,有所需要则以再版的方式来协调创作和接受两个明显分离的过程。

近些年来,网络联姻文学所产生的效应则使创作和接受由割裂走向融合。这与网络媒体的性质密切相关。自网络新媒体作为文学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后,网络媒体所区别于传统纸媒的普遍性、迅捷性和可沟通性使接受主体和创作者的沟通成为可能,在不同空间可以同一时间或者不同时间进行沟通,打破了以往纸媒时创作和接受过程不可避免存在的相对独立和时间差。“数字化高速公路将使‘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成为过去时,给蒙娜丽莎脸上画胡子只不过是孩童的游戏罢了。在互联网上,我们将能看到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改头换面。”[1]网络媒介类似“游戏化”的特征使文学创作和接受在时空上呈现反复交叉融合。

打开一些知名文学网站,比如起点中文网,都可以看到很多读者在网页下方评论处留言,直接告诉作者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作者也会定时去查看读者的反映,根据读者的提议做出创作的调整,甚至征集网友意见,应网友的要求继续第二第三部创作。接受主体和创作者如此便捷的联系,这实际上不再是传统文学下作者的主观经验判断,而是转变成直接在创作过程中的干预;读者从阅读的层面上是读者,但反过来影响作品情节走向的“作者”。在网络上,“人机交互是艺术和科技的融合,而网民之间的交互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前者是创作手段的脱胎换骨,后者则体现了‘网络一族的以网会心。”[2]

二.“分期自由消费”接受:虚拟和付费选择性

所谓“分期自由消费”接受,主要是从文学作品内容到接受者得以阅读这一过程的机制出发,其中形式可细分为虚拟(并未实际付费)和付费两个方面,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分期自由消费”,网络媒体平台数字化、多样化的运作机制赋予文学接受以新的活力,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化的“自由”。

1.基于不同切割方式的所有权让渡。

这一层面体现的是结构改进营造自由的阅读方式。纸媒下文本的切割方式,是以“整部”为单位而非章节。正是基于此,我们在接受以纸媒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传统文学时,通常会进行完整一次性直接付费,即直接的货币交易,购买回来再进行阅读欣赏;在纸媒下的文学接受,进行了商品买卖后,你就对这本书拥有了所有权,并且你的付费和阅读过程分开进行,绝不会交叉。

而网络媒体的大众化,阅读平台的网站对不同作品却进行章节式切割,以“章节”为单位,并产生vip付费制度,让接受主体在阅读文本时不再是一次性付费,而是有选择的进行章节付费,如果在中途不想继续看下去,那么就可以放弃这本书,这就是所谓付费选择性消费。正是基于这样独特的切割方式,网络文学接受产生了“分期付款”和“所有权分章节让渡”的新型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付费和阅读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过因为网络是电子信息的载体,读者在网络上的阅读消费,买到的并不是作为文字载体的所有权,而仅仅是阅读文字的权利。

2.文本向阅读的不同“跳跃”。这一层面是从文本走向阅读的媒介多元化形成选择的自由。对于传统纸媒来说,便是直接货币付费得到阅读的“权利”。但是网络文学却有两种方式,其一是付费选择性消费,不过它需要信用付费,即非货币的间接付费方式来完成充值;除此之外,虚拟消费也是文学作品到达读者阅读阶段的一个方式,这里的虚拟是指某些阅读软件为了鼓励阅读,读者每日开启软件则赠送一定量的阅读币,这一部分是营销商赠送而非读者自己付费,比如网络看书软件ireader则是一款这样的软件。读者可以选择不付费,囤积每日赠送的阅读币来阅读图书。

3.文本内容的可选择与否。这则是从读者的阅读体验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考量出发,形成可选择的自由。传统纸媒文学,接受者在买下后,所有权让渡给读者,一旦发现难以继续读下去,但你却没有所谓“退书钱返还”的余地;而网络文学,通过对文本不同的切割,实际上将文本分成若干小文本,你可以自由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付费阅读。

网络文学“分期自由消费”的接受方式,它正以“自由”日益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接受模式,符合文学接受自由化趋势,“可以说,‘自由是文学和网络的最佳结合部,是艺术与信息科技的粘合剂,网络文学最核心的精神本性就在于它的自由性。”[3]

三.“召唤结构”松散

传统文学中的“召唤结构”,即是通过文本中的空白和否定,使文本形成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让文本具有开放性,它促使读者积极地去填补空白,为读者提供想象和解释的自由。[4]“召唤结构”,比如说,某一情节的中断,或者突然的发展,某些情节的略写等等,它们不是失误,而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是沟通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中间站”。例如在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中,其中的描写某些是具体的,比如琵琶女在弹奏时的描写是细致的,但是其中整个故事衔接的过程和宾客的表现是略过的,这个略过的过程就是能激发读者兴趣和运用想象再创作的部分。

但在网络文学中,我们看到的许多网络小说中,比如广为熟知的《何以笙箫默》和《盗墓笔记》等,小说中很多的内容,包括如何开始、如何发展、如何结局都是一清二楚的;即使运用的倒叙的手法,作者之后还是会把前因后果都一一叙述告诉我们;很多细节,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以及从细节中反映的心理活动都会有细致的展示;甚至有时候一部作品,作者采用的女主角视角叙述,完结后作者会担心读者对于男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变化不够了解,专门另外开一个番外写男主人公的情感心理。

网络文学中,因为读者阅读要求,作者着眼于对人物心理、动作、表情细节最大化刻画,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网络小说情节雷同,但却因为刻画的详略和细节不同,阅读量还是非常大;网络文学的“游戏性”,让它不如传统文学那样严肃,作者追求面面俱到是最大地消减读者自我阐释,这同样也是当代“快餐文化”的产物。不过这却使文学文本特有的严密“召唤结构”松散甚至遭到破坏,读者能够在阅读中加入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就很少了,大部分接受主体都是被动消极的直接接受文本文字,然后在大脑里形成连贯情节即可,网络文学作为文学所应具备的能够激发读者在阅读中再创作的特性已经大大减弱了。

总而言之,网络新媒体时代下文学与网络的联姻,是文学载体形式和运作方式的革新,而在网络通过数字信息层次化、多样化处理,使文学叙述立体化多样化的过程中,文学接受也在与传统接受渐渐分野,呈现出文学接受和创作融合、接受方式为分期自由消费以及网络文学自身“召唤结构”松散的转变。网络文学方兴未艾,网络科技的日益发展将会进一步开拓新时代文学更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

[3]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4]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11页.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接受
生命里有门功课,名叫“接受”
大学生接受小说文本的实用倾向及应对策略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能“接受”加班这件事?
第一财经(2016年47期)2016-12-14 17:17:30
文学可以定义吗?
文艺争鸣(2016年8期)2016-12-01 11:32:50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16:47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出版科学(2016年5期)2016-11-10 06:51:24
从文化视角来看日语接受与表达
求知导刊(2016年22期)2016-10-08 00:20:28
略谈朱光潜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
接受美学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