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类试题解题指导

2015-07-10 20:56赖积华
试题与研究·中考语文 2015年1期
关键词:对联成语考查

赖积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综观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传统文化是语文试题的重头戏之一,涵盖诗词歌赋、汉字成语、书法绘画、节日节气、地方文化、民风民俗、传说典故、对联、生肖等内容。本文主要对出现在“语言表达与运用”这一版块的传统文化试题进行分析,从试题类型、备考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备战2015年中考的学生提供一些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帮助。

【试题类型】

一、汉字书法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对汉字的起源、解释、演变和发展的探究理解能力,以及对传统中国书法的鉴赏品析能力。

例1(2014年重庆B卷)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可以通过“形”来推知“义”。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和右面的图片,推知“仁”字的本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仁”字的本义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探究汉字本义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首先要对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有一定的了解。“仁”字由“人”和“二”两个字构成,属于会意字,表示两个人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参考答案:人与人相互亲爱(或“仁爱”)。

例2(2014年江苏南京卷)对下面三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王羲之《何如帖》(2)张旭《肚痛帖》(3)颜真卿《颜家庙碑》(局部)

A.(1)楷书(2)行书(3)草书

B.(1)行书(2)草书(3)楷书

C.(1)行书(2)楷书(3)草书

D.(1)草书(2)行书(3)楷书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书法的鉴赏品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中国的书法字体及其演变有一定的了解,中国书法的六种主要书体,包括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燕体。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了这些书法知识的积累,掌握了各种字体的特点,就能准确解答。

参考答案:B

二、成语典故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成语意思理解、运用辨析的能力,以及对中华经典故事的识记、掌握、运用的能力,或考查考生对以成语典故为内容的材料的探究概括能力。而对成语典故的考查所呈现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例3(2014年浙江宁波卷)右图的一幅有关“世界读书日”的漫画,请说说标题“借‘光”的妙处。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运用传统典故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首先要对传统典故如成语典故有一定的积累,然后根据漫画的画面及题目内容进行推敲探究。从“读书”和“借‘光”两个关键内容中,有积累的学生自然能从知识积累中联想到“凿壁偷光”的典故。

参考答案:漫画标题“借‘光”巧妙借用了“凿壁借光”这一典故(成语),将“世界读书日”比喻成一束光,号召人们多读书。

三、节日节气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的特点、习俗及内涵的理解、识记、掌握能力。

例4(2014年湖南长沙卷)综合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心灵,为了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某校组织开展“我与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

(1)了解节日习俗

不同的传统节日,人们有不同的传统习俗。例如春节会贴春联,吃团圆饭……,请列举出元宵节的2个习俗。

(2)讲述节日故事

不同的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故事或传说,例如端午节就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关。请分别写出一个与中秋节和七夕节(乞巧节)相关的故事或传说的名称。

①中秋节

②七夕节(乞巧节)

(3)策划节日活动

班上将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果同学们推荐你为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示例】项目:中秋诗词朗诵会

目的:增加古诗词的积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①项目:

②目的: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习俗、故事的认识理解能力,以及对项目活动的策划能力。同学们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有关知识有充分了解,如了解这一节日的时间、来源、习俗等内容,是答好此题的前提和关键。

参考答案:(1)吃汤圆(或吃元宵)、猜灯谜(或赏灯会)。(任写两个即可)

(2)中秋节: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的故事。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故事。

(3)(示例)项目:元宵灯谜会。目的: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深入了解传话文化的精髓。

例5(2014年山东烟台卷)读下面童话,任选其中一个节气,写一段话加以介绍说明。(要求:至少运用上面选段中的其中一种说明方法;60字左右)

二十四节气(选段)

东风解冻鱼上冰(立春)

冰雪融化桃花开(雨水)

草木萌动鸿雁来(惊蛰)

芽茶播种燕飞舞(春分)

细雨放飞柳飘絮(清明)

雨生百谷春盎然(谷雨)

……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二十四节气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此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二十四节气分别代表哪个时间段;其次要熟悉每个时间段中有哪些自然现象;再次通过运用说明方法来体现节气的特点,并且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进行说明,需使用上面选段中的其中一种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字数为60字左右;最后语言的组织要简洁凝练,语句要通顺。

参考答案:立春之日,家家户户爆竹迎春,而那曾被寒冰覆盖的河水也开始苏醒,那流动的河水犹如扬起的一丝飘带,迎接着春姑娘的到来。(说明方法运用恰当、能体现节气特点、语句通顺即可)

四、地方文化

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对当地的地域文化、地方名人、地方风物、地方风俗等的识记、理解和掌握能力。

例6(2014年湖北襄阳卷)襄阳,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文化繁荣,名人荟萃。让我们一同开展“脚踏一方土”综合性学习活动,爱家乡,更爱脚下的这片热土吧!

【活动我安排】襄阳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本次活动中有一个“说说我们襄阳的历史文化”板块,班长已经设计好了两项内容,请你再补充两项。

活动一:讲一讲传颂千古的历史故事;

话动二:说一说卓有成就的历史名人;

活动三:;

活动四:。

【游览我介绍】请结合语言环境,将下面导游词补充完整。

朋友,欢迎你来到襄阳。襄阳已建城2800多年,文化底蕴丰富。在这里,我们可以观鹿门寺秀美,读浩然田园诗篇;,;品米公祠雅致,赏米癫米氏云山。从“清新质朴”的《过故人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隆中对》和“用笔豪迈”的《研山铭》中,感受襄阳厚重的历史文化。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当地地方文化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解答这两个小题,一是要对襄阳当地的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了解,如当地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风景名胜、风俗文化等;二是要有恰当的答题方法。“活动我安排”要求根据当地文化特点拟写出与“活动一”“活动二”句式、字数一致的活动项目内容;“游览我介绍”要求根据前后句的句式特点,上下关联(应和后面句子“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相对应)拟出恰当的语句。

参考答案:【活动我安排】背一背绚丽多彩的诗词楹联;秀一秀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游览我介绍】探隆中山清幽,悟诸葛锦囊妙计;访隆中山秀雅,赞刘备三顾茅庐。(结合语言环境,内容紧扣隆中山、诸葛亮或刘备,句式与前后保持一致即可)

例7(2014年山东德州卷)综合性学习。

(1)筷子古称箸,简单的两根小棍棍,在中国人的手里撩拨出味道的极致。但筷子在使用时也有禁忌。请根据示例填写相应内容。

示例:颠倒乾坤(颠倒用筷子)

仙人指路(筷子指人)

焚香礼拜(筷子竖插到饭碗里)

“挑肥拣瘦”指不良的用筷习惯为:

“筷子摆放长短不齐”可以概括为成语:

(2)灵龙般的筷子与中国美食的相遇,让色香味的绽放,瞬间定格在古老的记忆里,创造出舌尖上最为闪亮的传奇,德州也有很多特色美食。例如:德州扒鸡、平原老豆腐、宁津大柳面、夏津宋楼火烧等。你的家乡有什么美食呢?请选择一种介绍给大家。(50字左右,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地方习俗和地方特色的理解掌握能力,第(1)题涉及“筷子”的使用习惯、特点的考查,第(2)题涉及当地的风味美食的考查。解答此题,首先我们要熟悉筷子的使用,并有一定的成语积累以及对家乡风味美食的了解。其次要根据题目要求分别解答,并注意题目后面括号中的具体要求,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参考答案:(1)盘碗中搜寻三长两短(2)德州扒鸡,五香脱骨,肉嫩味醇,全鸡色泽金黄,远远望去似春鸭浮水,如彩凤梳翎,是上等的美食真品。

五、对联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赏析对联、补充对联、拟写对联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十二生肖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例8(2014年北京卷)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其著称于世。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副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去老范一千年,后先,几辈能担天下事;

揽,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悲喜八百里大湖

B.乐忧大湖八百里

C.喜悲大湖八百里

D.忧乐八百里大湖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补充、拟写对联的能力,要求考生选择补充对联正确的一项。解答此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对联的有关知识,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宽对即可。对对联其实是仿句题的一种形式,可理解为仿写对偶这种修辞句式。其次可运用“拆分”和“排除”法答题,如可将“老范一千年”拆分,“老范”指范仲淹,属于名词,“一千年”是数量词,能与此相对的为“大湖八百里”,由此可将A、D两项排除。而前面是填“乐、忧”还是“喜、悲”则要进一步联系对联内容,“几辈能担天下事”是赞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因此,应选B项。

参考答案:B

【备考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中考“语言表达与运用”这一版块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主要落实在汉字、成语、节日节气、地方文化、对联生肖等方面,而考查的形式也多样化。要解答好此类试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复习梳理和训练提升,相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识记理解

1.汉字的造字方法。①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所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②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它与象形字的主要分别是,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③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④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⑤转注,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所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于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且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⑥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它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2.含有历史故事的部分成语。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成语因为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例如:背水一战(韩信)、完璧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望梅止渴(曹操)、四面楚歌(项羽)、破釜沉舟(项羽)、卧薪尝胆(勾践)、纸上谈兵(赵括)、指鹿为马(赵高)、三顾茅庐(刘备)、退避三舍(重耳)、初出茅庐(诸葛亮)、图穷匕见(荆轲)、草木皆兵(苻坚)、围魏救赵(孙膑)、讳疾忌医(蔡桓公)、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悬梁刺股(苏秦、孙敬)、投笔从戎(班超)、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乐不思蜀(刘禅)、宝刀不老(黄忠)、单刀赴会(关羽)、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洛阳纸贵(左思)、狗尾续貂(司马伦)、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精忠报国(岳飞)等。

二、归类整理

1.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节日名称时间主要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张灯、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

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祭祀、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榕枝、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团圆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登高、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敬老

2.二十四节气歌及节气特点。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十二生肖。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地支呈现一一对应关系,分别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三、明确要求

中考语文考查对联形式,有选择连线题、直接对联、综合展示台等客观试题,也有填空题、赏析题、删改题等开放性试题。拟写对联的要求如下:①字数相等。对联可长可短,但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③词性相对。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⑤内容关联。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猜你喜欢
对联成语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巧出对联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贴对联
拼成语
解缙二改对联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