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议论文阅读

2015-07-10 14:15李文镪
试题与研究·中考语文 2015年1期
关键词:警句底线

李文镪

【考点透视】

中考议论文的阅读选文大多短小精悍,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这些选文,富有时代特点,贴近生活,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选文侧重道德修养、文化建设、读书学习等,题型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考查对议论文文体的把握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创新能力的材料探究题等新颖题型不断出现。命题主要侧重于对中心论点的把握,对论点提出方式的分析,对论据作用的理解,对论证方法的判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重点词语表意作用的体会,对文章观点的评说,对论据的补充,对文章的感悟,对实际生活的思考,等等。

【真题例析】

(2014年江苏扬州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底线

冯骥才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低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2013年6月3日《今晚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完成填空。

首先,阐述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的观点;其次,从的角度,论述观点;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了。

【考点】分析论证思路

【信息推断】

信息推断

第①段“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第②段“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

第③段“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

阐述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论点: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

第④段“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

第⑤段“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第⑥段“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人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并能守住底线,既成全社会,又成全自己

第⑦段“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第⑧段“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没有底线,人生失败;拥有底线,获得成功。正反对比,突出人处世有底线的积极意义

【答题模式】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

【答案示例】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成全社会、成全自己人守住底线的意义(重要性)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考点】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信息推断】

信息推断

第①句“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

把“底线”比作“江河的水线”,比喻论证,把抽象的底线论述得具体化、形象化

第②句“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底线下降的危害,生动形象

【答题模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底线比作江河的水线,证明了“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的观点,把抽象的底线具体化,生动形象地说明做人做事要有底线的意义和无底线的危害。

3.品读全文,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请分点回答)

【考点】品味议论文的语言

【信息推断】

信息推断

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底线是人道德的基准,底线是人处世为人的基准,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

获得了成功的自我有底线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获得了成功的人生有底线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答题模式】把从文本中找到的相应信息推断直接分点表述出来。endprint

【答案示例】①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之上的,一个人有了底线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②有底线,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取得人生的成功。

4.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80~100字)

【考点】开放性试题

【信息推断】

信息推断

“阅读文本”“底线”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做人做事的认识和看法

【答题模式】先引申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实际阐述,最后作适当总结。

【答案示例】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为人处世的底线。课堂上不做干扰他人的事、考试时遵守纪律不作弊、文明出行等就是一个学生应守的底线。底线意识应该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作为一个人应坚守底线,不应该随波逐流。

根据议论文的考查要点及常见的设题方式,议论文还可能从下面几个角度设题,我们仍以《底线》一文为例,设题如下: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心论点概括及提出方式的理解能力。中心论点的位置一般在题目、开头、结尾等位置,本文即在第③段。作者在第①段阐述当前底线下降的现实,在第②段阐明底线下降带来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论点: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注意答到关键词“现实”和“危害”。

【答案示例】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人要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在阐述当前底线下降的现实和带来的危害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参照下面的提示,请补写出第③段的论证提纲。

第⑧段:通过没有底线的人生和有底线的人生的对比,阐明没有底线是失败的自我,有底线是成功的人生的道理。

【解析】此题考查对论据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应仔细阅读第③段,先判断论据形式是事例论据,然后按照“人物+事例”的方式抓住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最后指出论据论证的观点。

【答案示例】列举前人坚持底线的种种事实,阐明这些底线现在都被突破的现实。

3.根据你对第⑤段中“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事例。

【解析】此题考查补写论据的能力。解答时先要把题目中的这句话当作论点,然后按照“人物+事例+简短评价”的答题方式来举例。注意所选事例要为人所共知,事例必须真实。

【答案示例】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临危不惧,慷慨赴义,她守住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底线,其行为鼓舞了当时前线众多的将士,其精神彪炳史册,令人敬仰。

【常见题型撷英】

一、(2014年安徽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宗白华

①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

②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怎么样?他们的态度就是:绝对地服从真理,猛烈地牺牲成见。

③印度学说的派别将近百种。他们互相争辩的激烈,可想而知;但他们争辩的态度,却很值得注意。未辩论以前,那辩论者往往宣言:“若辩论败了,就自杀以报,或归依做弟子。”辩论之后,那辩论败的不是立刻自杀,就是立刻归依做弟子,决不作狡辩,决不作遁词①,更没有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的现象,像我中国学者的常态。这种态度,你看可佩服不佩服?这才真是“只晓得有真理,不晓得有成见”呢!这就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我希望中国的新学者也有这种态度。

④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又怎么样呢?他们的精神就是: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

⑤欧洲中古时的学者,因发明真理,拥护真理,以致焚身入狱的,并不少见。他们那为着真理、牺牲生命时所受的痛苦,若给中国学者看了,会觉得很不值得。但真理却因此昌明了!人类却因此进化了!那学者一时的生命与痛苦又算得什么,那学者的心中只晓得真理的价值,不晓得生命的价值,这才真是“学者的精神”!

⑥总之,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第一种的生命。小己的成见与外界的势力都是真理的大敌。抵抗这种大敌的器械,莫过于古印度学者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欧洲中古学者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这种态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国新学者应具的态度,应抱的精神!

(选自《百年老课文》,有改动)

【注释】①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从第③段画线句子看,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会有哪些“常态”?

3.第⑤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提到“中国学者”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4.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二、(2014年河北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

②唐玄奘的寂寞成就了西天取经的事业,徐霞客的寂寞成就了旅行天下的壮举,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绝唱《史记》,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鸿篇巨制《红楼梦》……寂寞是一首歌,是只有一个人的吟唱;寂寞是一首诗,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

③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他不喜欢应酬,也反感客人来访, 常以生病为由推辞。他每天待在书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④钱钟书声名远播,时常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访。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他,表示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想登门拜访。钱先生听后,赶紧说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那位女士深为钱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 只好作罢。也许,正是有了这种闭门读书做研究的态度,钱先生才写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的作品。endprint

⑤其实,像钱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既能洞悉这个社会,又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喧嚣,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

⑥“芥川奖”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许多作家都因获此奖而名噪一时。最近一届的“齐川奖”获得者田中慎弥却是个“普通人”,他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高学历,为什么能获得如此级别的文学奖呢?媒体对他的描述可能给出了答案:“田中慎弥没有手机,也不用电脑。但他却很执着,甚至有些固执,躲在自己世界里,与寂寞相伴,专心读书和写作。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日本文学新的希望。”

⑦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能坐得了冷板凳,自然能静得了心、做得了学问。

⑧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平静,只是因为内心浮躁,无法平静,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很 “忙碌”。若能守住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学问呢?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⑦段中,“坐得了冷板凳”的意思是什么?

3.选文第⑧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4.选文在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各有什么特点?

三、(2014年江苏南京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警句

徐懋庸

许多作者写作喜用警句,许多读者读书喜看警句。有些老师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一二警句,便大加赞赏,结果就连在一篇说明文中,学生们也必硬添入许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实,作者喜用警句,是由于才力薄;读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见识浅。才力薄,所以不能创作充实完善的文章,徒借警句以娱人;见识浅,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义,徒摘警句以自欺。

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没有警句,也可以说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与全文相得益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可有些人钟爱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效果适得其反,这种做法恰如在粗劣的土布上用金线绣花,极不高明,且所绣之花,绝不会佳。现在有一类人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

喜欢看警句的读者,阅读伟大的作品定会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而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就如赏花,真能欣赏名花的人,会到园地上,于阳光微风中,欣赏花儿的活泼生机、天然的姿色及其与环境相掩映之美。在这样境界中的花,无论大小开谢,各有其美。但不懂欣赏的人,只知折取一枝插在瓶中,自以为已尽得此花之美,却不知这是大煞风景的。

世上的语言,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关键在于运用得当。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那些只追求“处处须警句”的文章,华而不实,实在是不足取的。

(选自《文章正宗》,有删改)

1.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写说明文,不必硬添入许多奇警的句子。

B.好文章无处不善,是不刻意追求警句的。

C.写作时,如果多使用警句可使文章增色。

D.阅读作品,不应该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

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第二段加点的“粗劣的土布”和“用金钱绣花”分别比喻什么?

②第三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3.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

四、(2014年山东烟台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嫦娥探月有什么作用

①嫦娥落月,玉兔巡航。神话在这一刻变成现实,“中国制造”在月球上留下自己深深的足印。几十年前,当化学家欧阳自远拿到美国赠送给中国的0.5克月球岩石样品时,小心翼翼又激动不已,像是捧着唐僧从西天取回的无价真经。而现在,整个月球向中国人打开了大门,它的质量超过了7000亿亿吨。

②“登月同我们有什么关系?”在几乎所有电视、网络直播的现场互动中,问得最多的,还是这个老问题。(a)是出于个人的好奇,还是体现对公共财政支出的监督,人们(b)有资格有此一问。毕竟,对于社保、医保标准都还不高的普通中国人来讲,探月工程的投入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③“你要做的这些有什么用?”即使是在财力雄厚的欧美,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同样无数次地被这样问起。他事后的总结,很耐人寻味:“我有一个‘理论,绝对正确,可以告诉大家。在加速器实验的发展史上,过去50年里面,尽管我们为了获得经费,要写一个申请报告书,设定一个目标,说服政府的人投钱做加速器实验,可是往往实际的发现跟原来的目标根本没有关系。”丁肇中说的是实话。

④开发利用月球矿产、能源资源,开发超高真空、弱重力、无磁场的特殊环境,建设更遥远空间探测的前哨站与中转站……这些都是探月工程的目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⑤网际网络据说就是阿波罗登月的副产品,因为科学家需要把休斯敦宇航中心的电脑连接起来,共享信息。核磁共振、激光通讯、液晶电视和我们如今须臾不能离身的手机,也都是从载人登月的需求拉动中找到了突破的动力。而这一切,自然都没有写进阿波罗计划的立项报告,作为可行性分析的重要依据。

⑥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道管理学考题:在重要而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四类事情中,应该优先处理哪一类?人们通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重要而紧急的事,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恰恰是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需要最为认真地对待。因为它的名字叫战略布局。endprint

⑦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863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都属于事关长远的战略计划。它们的意义,尽管最终会关涉未来的日常生活,却很难用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形容。也因为它们常常需要耗时数年乃至十数年才能见到成效,任何短视的考量,都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⑧记得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之初,对中国要不要承担人类基因测序1%的任务,我们有过不小的犹豫。即使这一任务完成之后,也在科学界内部引发了不少争议。在当时条件下,大多数人觉得基因测序属于投入巨大却难有产出的公益基础研究,中国人干这活儿是当冤大头。正因如此,担此大任的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业内备受排挤,直到今天还有些抬不起头来……

⑨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创新战略的基本原则,但它绝不是面对机遇无所作为的借口。看准大方向,及时布局,伏设奇兵,敢于投入,敢于拼搏,敢于坚持,敢于胜利,这才是战略家的气魄和智慧。

1.在第②段的括号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ab

2.本文第①段写欧阳自远的事例,其作用是

3.文章第④段和第⑦段都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论证了嫦娥探月工程的意义。

4.文章通过论说“嫦娥探月有什么用”,阐明了 的道理。

【新题预测】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时间都去哪儿了?

齐夫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歌手王铮亮在马年央视春晚演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令观众感慨万分,不胜唏嘘,因为这首歌触到了我们的痛处。

②时间即人生,时间没了,人生即告结束,但时间留不住,也不可能延长,这是人生最苦恼也最无奈的事情,诚如但丁所言:“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人生苦短,转眼百年,没有不想寿比南山的,尤其是历代皇帝,几乎都在不惜重金寻找长生不老药,命术士炼丹,令出海,寻灵丹妙方,最后都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

③时间都去哪儿了?面对这个人人都会遇到的终极问题,谁都忍不住要说上两句。睿智淡定的孔子在冷眼旁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多愁善感的东坡则长叹不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浪漫豪爽的李白想拉住飞逝的时间:“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洒脱达观的陶渊明则自我激励:“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④时间最公正无私,绝对的不偏不倚,既不会特别厚爱谁,也不会对谁格外吝惜。无论你是横扫千军雄踞万里的亘古一帝,还是富可敌国财倾天下的世界首富;无论你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艺术大师,还是红极一时名满天下的明星大腕,大限一到,都要按时“熄灯”,想延缓一秒都不可能。

⑤既然时间没有弹性,不可能用金钱、权势、名声或其他东西来交换,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珍惜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干更多有意义的事,这样,也就等于变相延长了属于我们的时间。

⑥人生有涯,活得有无价值,不在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做了有意义的事。王选以一生时间换来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问世,袁隆平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杂交水稻上,邓稼先为中国的两弹一星殚精竭虑,王进喜为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鞠躬尽瘁,,杨善洲不辞劳苦为百姓换来一山碧绿,吴孟超九十多岁还在手术台上老当益壮。他们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无比充实;他们的时间换来了硕果累累,青史留名。

⑦“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一般来说,有两种人最喜欢追问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是胸有大志、贡献卓著,但又恨自己做事太少的人,每每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再一种是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的人,回首平生一事无成,才会伤感地自怨自艾,但已经太晚,印证了莎士比亚那句名言:“。”

(选自2014年2月14日《湖北日报》,有删节)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论述了哪些问题。

2.请根据第⑥段事例的特点,在横线上续写一句。

3.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把下面的两句关于“时间”的名言填到第⑦段的空格中。

A.谁抛弃时间,时间也抛弃他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5.陶渊明说“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读完本文后,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命运,不相信娇气

徐隽

①有不少老师担忧,自己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学业一落千丈,感慨现在年轻人意志怎么会如此脆弱,如此挡不住网络世界的诱惑?

②有不少用人单位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跳槽,一年能换三四个工作,稍有不如意,就闹情绪,怎么一点苦都不能吃,一点委屈都不能受?

③有不少家长困惑,孩子已经成人,但还是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简单的家务活也不愿意做,如此下去,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独立?

④“意志脆弱、不能吃苦、习惯于享受”,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娇气”一词的定义。照照镜子,我们的一些青年人,是不是有时也显得“娇气”,甚至患上了“娇气病”?比如找工作,都爱往“国”字头单位钻,不肯往基层跑;上下班,抱怨公交地铁拥挤,宁愿堵在路上,也要打车或者开着私家车加入拥堵大军;工作中,只能别人看我脸色,不能我看别人脸色。更有甚者,崇尚“拼爹”,不相信奋斗;乐于安稳,受不了颠沛;沉浸于享乐,不勇于打拼。

⑤青年人尚未经历人生太多的坎坷,有点娇气,不太成熟,不足为奇。尤其是“80后”“90后”青年,很多是独生子女,全家人供一个孩子,生活条件比父辈优越很多。少了点历练,少了点猴气虎气,少了点吃苦耐劳,并不可怕,怕的是这种“意志脆弱、不能吃苦、习惯于享受”成了常态,成了理所当然,成了一些青年群体的通病。endprint

⑥青年时代,是流淌着黄金的美好时代,最无牵挂、最无羁绊、最无顾忌,是干事创业的大好时期。而干事创业,娇娇滴滴、拈轻怕重、挑肥拣瘦,是大忌;不相信奋斗,落入“出身论”“宿命论”的窠臼,无疑在竞争还没开始时,便提前缴了械;缺少恒心、毅力,做什么事都想着尽速成功,稍有挫折,就另起炉灶,一不小心就成了“猴子掰玉米,一无所获”。

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年轻人成长成才,首先要“戒娇”。今天,我们谈“戒娇”,不一定要卧薪尝胆,但要锤炼坚毅品格,练就过硬本领,敢于面对挫折,矢志艰苦奋斗。在任何时代,艰苦奋斗,都能找到现实的根基:且莫抱怨基层信息闭塞、经济落后——与当地群众齐心协力、脱贫致富,将为青春留下绚丽的色彩。且莫在意挤一挤公交地铁——对身边的奋斗者报以微笑,可以心情舒畅地开始和结束为梦想打拼的一天。且莫怨恨工作的不如意——每一次挫折,涂刷的都将是下一次成功的底色。

⑧娇气,换不来同情,换不来爱护,换不来宽容。年轻就有机会,年轻需要奋斗。唯有“戒娇”,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命运,不相信娇气。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8月6日)

1.这篇文章始终是围绕着这一观点展开论述的。

2.文章开头的三段文字讲述了什么内容?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5.本文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读完文章后,你认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身的娇气?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低调

冯骥才

①在媒体和网络的时代,一个人只有高调才会叫人看见、叫人知道、叫人关注。高调必须强势,不怕攻击,反过来愈被攻击愈受关注,愈成为一时舆论的主角,干出点什么都会热销;高调不仅风光,还带来名利双赢,所以有人选择高调。

②但高调也会使人上瘾,高调的人往往离不开高调,像吸烟饮酒愈好愈降不下来,降下来就难受。可是媒体和网络都是一过性的,滚动式的,喜新厌旧的。任何人都很难总站在高音区里边,所以必须不断折腾、炒作、造势、生事,才能持续高调。

③有人以为高调是一种成功,其实不然。高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活法。当然,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选择什么都无可厚非。

④于是,另一些人就去选择另一种活法——低调。

⑤这种人不喜欢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不喜欢一言一语也被人议论,不喜欢人前显贵,更不喜欢被“狗仔队”追逐,被粉丝死死纠缠与围困,被曝光曝得一丝不挂;他们明白在商品和消费的社会里,高调存在的代价是被商品化和被消费。这样,心甘情愿低调的人就没人认识,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反而能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你问他怎么这么低调,他会一笑而已;就像自己爱一个人,需要对别人说明吗?所以说: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⑥文化也是一样。也有高调的文化和低调的文化。

⑦首先,商业文化就必须是高调的,只有高调才会热卖热销,低调谁知道谁去买?然而热销的东西不可能总热销,它迟早会被更新鲜更时髦的东西取代。所以说,时尚是商业文化的宠儿。在市场上最成功的是时尚商品。人说时尚是造势造出来的,里边大量五光十色的泡沫,但商品文化不怕泡沫,因为它只求当时的商业效应,一时的震撼与强势,不求持久的魅力。

⑧故而,另一种追求持久生命魅力的纯文化很难在当今时代大红大紫,可是它也不会为大红大紫而放弃一己的追求。它甘于寂寞,因为它确信这种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⑨我很尊敬我的一些同行的作家。在市场称霸的社会中,恐怕作家是最沉得住气的一群人。他们平日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很少伸头探脑,有时一两年不见,看似在人间蒸发了,却忽然把一本十几万或几十万字厚重的书拿了出来;他们笔尖触动的生活与人性之深,文字创造力之强,令人吃惊。待到人们去品读去议论,他们又不声不响扎到什么地方去了。唯其如此才能写出真正洞悉社会人生的作品来。

⑩作家天生是低调的。他们生活在社会深深的皱折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所以看得见黑暗中的光线和阳光中的阴影,以及大地深处的疼点。他们天生不是做明星的材料,不会经营自己,只会营造笔下的人物;任何思想者都是这样:把自己放在低调里,是为了让思想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的高调。

B11享受一下低调吧——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3年第18期)

1.本文的标题为“低调”,为什么开篇却从“高调”写起?

2.联系选文,谈谈你对“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这句话的理解。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人说时尚是造势造出来的,里边大量五光十色的泡沫。

4.本文中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5.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给心灵安装一个删除键

韩青

①法国哲学家蒙田说:“我希望大家看见我简单、自然、不矫揉、不造作的处世方式:因为我描画的是我自己。”就是说,他把真性情的自己展示给了世人,把那些刻意的内容都删除掉了。大凡品德高尚、有一定品位的人都会这样做。其实这也是区分雅人和俗子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个世界又充满了诱惑、名利、财富、权势等,如果不懂得删除,我们往往就会受其牵累,甚至自己的修行、前行都会受其羁绊。老子有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endprint

②那么,我们该删除什么呢?

③删除虚假。当年,为了打击皇太子李显(即后来的唐中宗),张昌宗找到了时任凤阁舍人的张说,许以高官为诱饵,让他诬陷御史大夫知政事魏元忠与司礼丞高戬密谋。迫于张昌宗的权势,出于自保,张说无奈应允。后来在起居郎刘知几的劝说下,张说在作证时说了实话。他后来官至相辅,权高位重,看到《则天实录》中关于自己的这段记载,自觉有损自己的形象,就多次暗示史官吴兢,令其进行删改,但吴兢义正词严地说道:“是兢书之,非刘公(刘知几)修述,草木犹在,其人已亡,不可诬枉于幽魂。”吴兢“一字不改、善恶必书”的史学精神捍卫了历史的真实和他高尚的人格。

④删除报复。《宋史》记载,赵思绾反叛,周祖带兵前去讨伐,王溥跟随周祖一同出征,很快平定了叛乱,在清理赵思绾留下的文件时,看到有很多信件,是朝中的权贵与他的通信,成为这些人勾结藩镇的证据,周祖就打算把这些信件带回去交给朝廷,但王溥却不同意这么做,他对周祖说:“希望您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掉,不必记得他们的过错。”周祖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安定了那些人的心,使他们自此以后忠心地为国家效力。这样的删除,大度而睿智。

⑤删除仇恨。当年,甘地在信徒们的陪同下,参加一次祈祷会,当他步入会场时,早已隐藏在人群中的纳图拉姆走到他面前,一边弯腰向他问好,一边迅速掏出枪,抵住他枯瘦赤裸的胸膛连放三枪,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他洁白的缠身土布。他捂着伤口,发出最后的声音:“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如此删除,体现了宽恕者的高大和被宽恕者的卑贱。

⑥该删除的内容,还有很多。

⑦一个人就像容器一样,都有一定容量。如果这方面内容盛多了,那么那方面的内容就盛得少了。而世上的内容分两类:一类属于真、善、美,一类属于假、恶、丑。一个人只有懂得删除什么,他才能被更多的美好包围。

⑧契诃夫说:“对一切事都喜欢做到准确、严格、正规,这些都不愧是高尚心灵所应有的品质。”而要做到这样,就必须给心灵安装一个删除键,不断地删除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内容,呈现出最本真的自己,就像天空,删除了乌云,呈现出万里晴空……

(选自《生活随笔》2013年第8期)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2.在下面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选文第①段引用蒙田的话引出文章的观点,第②至⑥段主要列举、、等三个具体事例论证文章的观点,第⑦⑧段突出强调了的重要性。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这样的删除,大度而睿智。

(2)一个人就像容器一样,都有一定容量。

4.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爸爸,请别走得太远

李泓冰

①“爸爸去哪儿啦?”

②不计其数的中国孩子,在向他们的妈妈或祖辈提问。答案形形色色,爸爸出差了,爸爸在外地打工,爸爸要加班,爸爸有应酬,爸爸要为养家挣钱……“爸爸”们似乎越来越多地忙活在另一个餐桌、另一个舞台,甚至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国家。

③孩子们睁大眼睛疑惑不解,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这个家庭的颓其一角,习惯了在妈妈以及奶奶、外婆的教养下长大。“爸爸”这个神秘角色,在儿童成长中,经常成了醒目的缺席者。

④一档《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的火爆,将习以为常的这个社会现象,一下子推向了公众的聚焦点。

⑤节目中的五位爸爸,几乎都是演艺时尚界人士,这是一群最忙的爸爸,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所以,由他们和孩子来演出这档节目,不但有明星效应,也颇典型地诠释了平时经常“缺席”的爸爸们,在孩子面前的不知所措:完全不知该怎么哄哭闹不停的孩子;从未下过厨,不知该怎么填饱孩子的肚子;不会打理孩子的日常生活;不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个节目出人意料飙升的收视率,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明星宝贝们在野外、沙漠、海岛的笨拙天真等萌点让人倍觉温暖,更让公众开始关注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否则,仅仅是把家庭亲子关系、把儿童教育变成一场流行的表演秀,就太得不偿失了。

⑥随着节目的进展,一直和孩子们“泡”在一起的爸爸们,终于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招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他们的喜怒哀乐,牵系着很多家庭。只是,在这档节目的收视率调查中,女粉丝的数量仍然远远超过男士。节目中让人心灵熨帖温存的变化,是妈妈们的向往。而在现实中,当节目中的爸爸与孩子难得地享受相亲相爱时,无数的中国爸爸们仍然无暇关注诸如“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敏感问题。

⑦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和父母特别是父亲常年分离,很多城市里的父亲也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将教养孩子的责任几乎完全推给了母亲。开家长会时,到场的多是妈妈,连周末陪孩子辗转于课外班的,也多是妈妈。父亲们一方面确实很忙碌,另一方面也有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作祟,似乎对孩子投入过多精力,显得过于婆婆妈妈,是件很没面子的事儿。哪怕是在应酬中,为了陪孩子告假或早退,也似乎成了一个不太说得出口的理由。

⑧但是,父爱长时间、经常性的缺席,对中国孩子未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在亲子交流中,父亲的教育往往更偏重于生存能力、抗挫能力与社会责任,偏重于对孩子坚毅、果敢、顽强的性格培养。在充满女性气息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们聪明、用功、敏感,但是,走出爸爸关切的视野,离开爸爸的引领,远离了游泳、滑雪、爬山、远足、野外穿越等男子汉的游戏,很可能不容易养成独立、坚忍、责任意识和迎接挑战、战胜苦难的意志品质。这样长大的孩子们,岂能担当大任?

⑨中国的爸爸们,为了肩上的责任,你可以行色匆匆,但是,请别走得离家太远、离孩子太远,否则,你远离的是更重要的一份责任。endprint

(选自2013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试说说第①②段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第③段“‘爸爸这个神秘角色,在儿童成长中,经常成了醒目的缺席者”中,如果把“经常”一词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4.请简述文中第④⑤⑥段的论证过程。

参考答案

【常见题型撷英】

一、1.B(本文第①段直接提出论点,②~⑤段分析论证,第⑥段以“总之”作为标志对上文进行归结,层次分明)

2.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的“常态”主要有:在失败后常“作狡辩”,常“作遁词”,甚至出现“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等现象。

3.通过对比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的精神”,也说明了中国学者缺失“真正的学者精神”;为文末中心论点的提出提供了论据。

4.(中国)学者应该具有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和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

二、1.寂寞出学问(唯有寂寞出学问)。

2.能耐得住寂寞。(意思对即可)

3.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寂寞出学问的论点。

4.所用事实论据选自古今中外,典型丰富;在事实论据的使用上,详略得当。

三、1.B

2.①“粗劣的土布”比喻水平低劣的作品;“用金钱绣花”比喻硬用警句。

②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不善读书者只重警句的错误,与上文构成对比,突出了“善读书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的观点。

3.示例:《春》的语言生动形象,充分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背影》的语言朴实平凡,具体描写了父亲送别儿子的感人情景(抒发了真切的父子之情)。

四、1.无论(不管、不论)都

2.证明探月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3.举例论证(或“摆事实”)现实意义(或 “意外的收获”)战略布局(或“战略计划”)

4.(创新战略)要看准大方向,及时布局,伏设奇兵,敢于投入,敢于拼搏,敢于坚持,敢于胜利

【新题预测】

一、1.论述了时间留不住,时间容易流逝,时间最公平,珍惜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干更多有意义的事等问题。

2.示例:莫言几十年笔耕不辍,终于摘下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3.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论证了时间流逝很快的观点,富有气势和文采,具有权威性。

4.第一个横线填“B”,第二个横线填“A”。

5.示例:我们应该充分、高效地利用好时间。在平时的学习中,用好每分每秒,因为时间容易消逝;在平时的工作中提高效率,因为时间不会等人。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自己最美的青春年华。

二、1.年轻人成长成才,首先要“戒娇”

2.运用排比的手法,历数人们对青年人种种娇气行为的担忧,引发读者的思考,引出论证的话题。

3.道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引用名人名言证明年轻人成长成才要“戒娇”,然后就上文例句事例解说,从而证明青年人是可以“戒娇”的,由此增强“戒娇”的信心,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4.引用排比、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一些“娇气”的情形和危害。

5.示例:要找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娇气,戒掉娇气,努力奋斗,创造辉煌的人生。

三、1.由“高调”引出“低调”,突出文章写作的现实意义,并与“低调”形成对比,从反面为论点提供依据。

2.心甘情愿低调的人,很少有人认识,不为人所用,但他们反而能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而高调的人为了叫人看见、叫人知道、叫人关注,必须不断折腾、炒作、造势、生事,才能持续高调。

3.表面上繁荣、兴旺,而实际上虚浮不实。

4.文章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对比论证。将“高调”与“低调”的做法与结果列举出来做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了做人应该低调的观点。

5.总结全文,揭示文章中心,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1.做人只有懂得删除一些不良品行,才会变得高尚。

2.张说删除虚假王溥删除报复甘地删除仇恨删除一些不良品行

3.(1)指王溥的建议英明而有远见。

(2)指一个人心灵上可容纳的东西。

4.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张说删除虚假、王溥删除报复和甘地删除仇恨的具体事例,证明了“我们应该删除一些不良品行,才会变得高尚”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五、1.中国的爸爸们,请别离家太远、离孩子太远,否则,远离的将是一份更重要的责任。

2.①强调“爸爸”在家庭的缺席已是普遍现象,侧面说明此话题具有针对性及必要性;②以《爸爸去哪儿》节目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不能。“经常”表明爸爸在孩子们成长中时常缺席,是对父亲们委婉的批评,起强调作用。删去后意思太绝对了,表达就不严谨了。

4.第④段重申现实生活中爸爸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缺位这一现象,第⑤⑥段举例论证《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爸爸与孩子的表现引起人们的关注,最后,指出无数中国爸爸们仍然无暇关注诸如“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敏感问题,发人深省。endprint

猜你喜欢
警句底线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底线
名言警句
所有鲜花都是警句
真相与底线
底线①
底线
名言警句积累心得
底线抽击得手后上网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