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记叙文阅读

2015-07-10 14:11嵇萌施云康
试题与研究·中考语文 2015年1期
关键词:雪人奶奶

嵇萌+施云康

【考点透视】

中考记叙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筛选信息、把握文章结构、体验情感、分析写作特色、分析文章美感等的能力。近年颇受欢迎的开放性试题呈现形式多为:要求学生结合阅读经历,谈谈看法;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根据文章内容,想象情节;是否同意文章的说法,谈谈理由;深入分析句子,想象动作、心理、语言描写;评价人物的形象;自选角度,品读文章;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等等。记叙文阅读解题的关键在于,要把握阅读规律,在“读懂”上下功夫。一要综观全篇,理清思路,把握主旨。二要凝神屏气审题,激活平时所学。三要检索范围,锁定信息,准确摘取。四要字斟句酌,取舍整合,表述清楚完整。读懂了文章内容,把握了文章主旨,理清了文章脉络,审清了题意,明确了答题范围,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会事半功倍。

【真题例析】

(2014年江苏镇江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如水的月光

王月鹏

①那时我住在一个叫作西村的居民小区。“西村”原本是一个村子,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城市化了,农宅改建成为楼房。后来单位分房子,因为论资排辈,我分到的是别人腾出来的一套旧房。因为是旧房,而且又位于西村,我于是有些失落感。乡下的父母却格外高兴,觉得儿子刚参加工作就分到属于自己的房子,总算在城里扎下了根。

②在我眼里,西村不过是一个被挪移到了城里的大农村,居民大多是以前的农民,仍然延续着过去的生活习惯,我对他们有一种本能的疏远和排斥感。那时我好不容易才离开农村,正在拼力追逐一份城里人的生活,既要承受外在的矛盾,又要抵御内心的冲突,整日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徘徊。常常是在深夜,我把赵传那支《喊向黑色的天空》放到最大音量,整栋楼房似乎在颤动,心如止水。陌生的夜风窜进屋里,有些凉。很凉。这个难眠的人在写作,在走一段很长很长的夜路。不管遭遇怎样的阻遏,不管内心掀起怎样的风暴,他一直在努力地融入人群,试着与生活和解。

③“不要奢望熟识的人都关心和理解写作,也不要苛求每一个写作的人都要怀着爱、真诚和责任。”睡梦中,我被这样的一句话击醒,凌晨3点。梦中出现的这句话,就像旷野的一棵树,没有任何衬托也没有任何枝蔓,甚至连扎根的泥土都没有,它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突然出现,瘦得锐利,让人窒息和迷乱。我醒来,站到窗前,于是看到了对面地下室的灯光。凌晨3点的清冷夜色里,那抹灯光像一灼小小火焰,在城市的角落里暗自燃烧。我看到了它,可很快就淡忘了。

④后来有一天,母亲告诉我说,你知道吗,对面楼房的地下室总是早晨四五点才熄灯。我开始格外留意那里,晚上读书写作累了,总会伏在窗前吸烟,与对面地下室的灯光久久对视。我觉得那灼小小的火焰里,大约藏着一个秘密。我对那个秘密充满好奇。一个又一个午夜,我在五楼窗前俯视那里,地下的灯光与天上的月光遥相呼应,因为过度专注,我渐渐地居然有了仰望的幻觉,觉得大地变成夜晚的天空,从地下室窗口流泻出来的,宛若如水的月光。它们漫过我的心头,让我同时体味到一种真切的温暖与寒意。

⑤一个黄昏,我陪着女儿在楼下玩耍,遇到一位年轻母亲与孩子。两个稚童在一起很快就相熟了。我问这位母亲也住在这个小区吗,她用手指着楼前的方向说,暂时住在那个地下室,我们是邻居。这位年轻的母亲,素朴,淡定,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悲戚。我长时间无言以对。她的孩子,一个很阳光的小男孩,正在她的身边开心地玩耍。继续闲聊,我知道了她来自遥远的农村,租住在对面的地下室,丈夫白天在这个城市蹬三轮车,晚上孩子入睡以后,夫妻两人一起针织羊毛衫,赚点加工费补贴生计。

⑥看着她和她的孩子,我的心中充满敬意。他们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活和劳作,以拥抱月光的方式,迎接黎明的到来。他们把城里的月光,在地下室转化和提炼成一灼小小的阳光,永远地种植在孩子的心里。

(选自《人民日报》 2014年4月14日 ,有改动)

1.刚在城里扎下根的“我”,与来自农村、租住在地下室的年轻母亲,两人之间最大的异同之处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及比较分析能力。解答时,找准比较角度很关键。可以先把人物的性格特点罗列出来,分别理解刚进城的“我”和租住在地下室的年轻母亲的行为表现和态度,然后再进行比较,归纳出异同。

参考答案:相同之处——深夜劳作,辛苦打拼。不同之处——“我”悲观、忧愁,不满现状;“年轻母亲”淡定乐观。

2.请根据文意填空。

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见到地下室灯光之前,“我”;感觉地下室灯光“宛若如水的月光”之时,“我”内心;了解地下室灯光主人的经历之后,“我”变得。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能力。解答时要依据提示从文中逐段筛选,提取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语句,概括成双音节词语即可。比如见到地下灯光之前,应为文章第①段中“我有些失落感”中的“失落”。

参考答案:失落、悲观、失望、忧愁、抱怨等温暖、平和、安宁、平静等积极、乐观、阳光等(每空答出任意一个词,意思对即可)

3.第③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思考。这句话在文章中间部分,所以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某情节作铺垫;承上启下;照应文中某句话等。内容上可采用“写出了……表达了……”的句式进行回答。

参考答案:内容上,表现“我”不被别人关心、理解的苦闷与抱怨,也为“我”不能真诚对待他人寻找借口;结构上,照应上文“我”内心的矛盾、冲突(或“对西村居民的疏远和排斥”),为下文地下室灯光对“我”的影响作铺垫。

4.体会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他们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活和劳作,以拥抱月光的方式,迎接黎明的到来。endprint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时,要紧扣关键词理解。可把该句分成三小句,分别写出其含义即可。“城市的角落”暗指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和劳作”说明他们辛苦勤劳,“以拥抱月光的方式,迎接黎明”表现了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

参考答案:他们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却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创造美好的明天(或“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表达了“我”对他们的尊敬和赞美。(意思对即可)

5.如果把文章题目改为“城里的月光”,行不行?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明确表态“行”或“不行”,然后结合文意,将原题目与该题目从表达效果上作比较,进而得出结论。可从以下角度考虑:①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②是文章行文的线索,全文是围绕这条线索展开的;③运用某种修辞,使标题新颖生动,吸引读者;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一语双关,暗示文章的主旨。就具体题目而言,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结尾段中的“他们把城里的月光,在地下室转化和提炼成一灼小小的阳光,永远地种植在孩子的心里”一句。

参考答案:(1)不行。“如水的月光”好,理由要点: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②突出灯光对“我”的影响,使“我”的情感态度发生改变;③强调对“我”的影响有个渐进过程。(意思对即可)(2)不行。说“城里的月光”不好,理由充分并能自圆其说,亦可据点得分。(3)答“城里的月光好”则不得分。

【常见题型撷英】

一、(2014年湖北襄阳卷)阅读记叙文《渡》,完成下列各题。

斜阳西下,草长莺飞。水光潋滟中,一江绵延,反照着天际火红的晚霞。

渡口处,木船横斜。

江边芦苇如密密丛林。蓦地,“扑喇喇”从芦苇丛中飞出几只水鸟,如受惊吓般,停落水面时兀自惊慌地左顾右盼。江面被冲荡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夕阳随着水波不停地跳跃着。

柱子的唇角有了笑意,张开眼,站立起来,把篙子撑入水中,一使劲,船就靠近了岸边。

岸边,却没有了往日欢快迎接自己的婉儿。

想到婉儿,柱子嘴角的笑意更浓了。“我们俩来拉个钩吧,爸爸,你要努力摆渡,婉儿呢,要勤奋学习,做个出色的好孩子。”

一年又一年,柱子像漂在水面的浮萍。婉儿读三年级了,每年都是学校的三好学生。可今晚的婉儿却一直蹙着眉头,一言不语。

柱子定定地看着默默的蜿儿。婉儿也默默地看着疑惑的柱子。“爸爸,我再也不要看到你在河上漂了,我不要别人说我爸是傻帽儿。”婉儿搂着父亲的脖子痛哭起来。

柱子愣了,从女儿伤心的眼神里他读出了生活对她的伤害。

柱子的心蹙缩起来。是啊,祖孙三代,苦守住那份承诺,任凭世事变幻。看着儿时的玩伴一个个飞出了山坳,听着摆渡人不无善惠的揶揄,自己又能说些什么呢!

“爸爸呀,干什么都好,你就不能丢下那破橹吗?”柱子的心在流血。婉儿都三年级了,自己到底给了婉儿什么呢!一句呼唤,就丢下滚烫的饭碗;一声招呼,除夕夜就剩下婉儿娘俩……

婉儿的哭声让柱子揪心……

为了一纸承诺,爷爷在河上漂了四十载;为了一纸承诺,父亲的青春也泡在了河里……而今,眼见着一座座楼舍平地而起,自己又接过了这把磨得光滑的橹……

烦恼、苦闷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泼过来,将心淋湿。

柱子一声不吭地坐在孤舟之上,红红的烟头在黑夜中泛着微弱的红光。碗儿迷茫的泪眼,还有妻儿在田野中孤独劳作的身影……

人生的赛跑,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

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光,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痛苦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

免费摆渡,也许真的“很傻很天真”,柱子有些踌躇。可就是这把橹啊,延续了父辈的承诺。

模糊中柱子听到对岸有声呼唤……

对岸很近,不到半支烟功夫,船稳稳地泊近岸边。

抬起头,不知什么时候,一轮皎月给大地洒上一层银辉。

人啊,无论生命怎么短暂,或者漫长,无论人生怎么坎坷,或者颠簸,都应该有一只摆渡的船。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3.“柱子愣了,从女儿伤心的眼神里他读出了生活对她的伤害。”生活对婉儿造成了哪些伤害?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4.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综观全文,文章以“渡”为标题,有哪些含义?

二、(2014年辽宁沈阳卷)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雨夜的灯光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梁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endprint

⑦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

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B11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B12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B13“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B14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 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B15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B16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

1.请阅读选文,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①~③④~⑥⑦~B15B16

主要内容A“我”与父亲摸黑赶路B“我”感念打马灯男人的帮助

2.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4.请分析选文第⑩段中两个加点词“寂静”的含义。

第一个“寂静”:

第二个“寂静”:

5.选文第B12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6.选文第B15段为什么要细致描写“打马灯男人的脸”?

7.选文多次写“马灯的光亮”有什么作用?

三、(2014年湖北黄冈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长在心上的眼睛

梅贻涵

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你的药。”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穿上试试,看合脚不?”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那你怎么看到的?”

“用心。”

“心上也长着眼睛?”小驴惊奇地问。

“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一句中的“似乎”表现了小驴对奶奶切菜的熟练程度、发现饭碗被换等的疑惑,表达了小驴对奶奶的关注之情。

B.“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小驴脚上鞋的破旧,直接引出下文奶奶深夜给小驴做鞋和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

C.文章通过大胖的眼睛真实地再现了小驴鞋子的破旧程度,穿着如此破旧的鞋子找药,衬托出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情感。endprint

D.小驴不让奶奶抓住自己的脚,是因为小驴的鞋确实烂得不成样子,怕奶奶知道事情真相,这个动作表现了小驴是个懂事的孩子。

2.“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 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②“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一句中的“ 颤抖”有何作用?

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长在心上的眼睛”不如“奶奶的眼睛”好,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说明理由。

5.请你站在父母亲应承担的家庭责任的角度,给小驴的父母发一条短信,劝说他们多关心子女,关照家庭。或者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为电视台拟一条公益广告。

四、(2014年江苏南京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雪人

肖复兴

今年冬天,北京下了场大雪。雪一下子堆得老厚,白皑皑的,路上像铺了一层绒绒的地毯,这真是北京城难得见到的美景。

那天清早,我看见路旁一家小餐馆前堆起了一个雪人,是在这家餐馆打工的几个外地年轻人冒着严寒堆起来的,他们冻得满脸通红却堆得兴致勃勃。雪人挺漂亮,胡萝卜插成的鼻子,彩纸做成的眼睛,用花花绿绿的挂历叠成的贝雷帽,手臂里还夹着一根长长的树枝,枝头上挂着几个彩色的气球和几片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子……雪人融入了几个外地年轻人尽情的想象,是冬天和他们彼此赠予的最好的礼物了。那时,天上的雪花正在飘飘洒洒,街头一片冰清玉洁,宛若童话的世界。那个漂亮的雪人仿佛活了一样,在这飘飞的雪花中轻盈地舞动……

这个漂亮的雪人引来了不少过往行人的注目——它确实堆得挺别致可爱的。有的人还跳下自行车跑过来看看它,开心地一笑。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在雪小些的时候,许多家长回家拿来照相机,领着孩子和这个漂亮的雪人合影留念。这个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诞生的雪人,给这条街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雪停之后,因为气温依然出奇地冷,雪许多天不化。缺少了雪花的陪伴,这个漂亮的雪人显得有些寂寞。人们渐渐失去开始见到它时的兴致,走过它的身边,连看都不看它一眼,它便显得越发孤零零。因为缺乏飘落的雪花的装点,又因为来来往往汽车排放的废气和附近工厂烟囱冒出的烟尘的污染,仅仅几天,雪人就变得灰蒙蒙、黑黢黢的了,仿佛是一个受冷遇又受气的灰姑娘了。

接着,没过两天,雪人手臂中夹着的枝条上的气球破了,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被人随手扯下来扔在一旁;然后,雪人的胡萝卜鼻子被拔下来狠狠地插在肚子上,漂亮的贝雷帽被撕成碎片撒满一地;雪人已经无可奈何地残疾,但还有人不放过它,路过它的身旁的时候,狠狠地朝它的身上踩几脚,雪块坍塌下来,雪人的头、胳膊……随着就掉落在地上。雪人再不是雪人,成了一堆脏兮兮的垃圾了。

一个漂亮可爱的雪人,就这样在人们的手中被创造、被破坏了。

让我多少感到痛心的是破坏它的人大多是可爱的孩子。我亲眼看见好几个孩子路过它的身旁,毫无缘由地踩它,把它当成靶子,拿雪块、石头砸它。而这些孩子里有不少恰恰在前几天还围绕在它身旁,欢乐地打雪仗,或者脸上绽开酒窝和它合影留念。

我更无法理解的是参与破坏的还有当初创造它的人们。小餐馆里的那几个外地年轻人出来倒脏水就那样毫无顾忌地倒在雪人身上,尤其当雪人坍塌,剩下的半拉身子更成为他们倒脏水倒污物的垃圾桶了。

看来,雪人最好的命运,是在雪天里诞生,然后立刻消融在雪后的阳光下,消融得没有一点影子。这样,它只会看见我们人类欢乐的前一半,不会看我们随心所欲破坏的后一半。

(选自《无缘无故的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年版,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阶段表现

雪停前雪停后

小餐馆年轻人的行为(1)雪人(2) 雪人

小餐馆年轻人的情感(3) 雪人(4) 雪人

2.“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这里的“溅”能换成“飘”吗?为什么?

3.“漂亮的雪人”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有什么好处?

4.联系文章,说说雪人的命运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

五、(2014年重庆B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果园快乐的时光

白兰华

①外婆家有个菜园,而他更愿意称之为果园。园内有一株高大的漳州柑子树,绿荫如盖,斜斜地遮住了土屋后门的一小块空地。放学回家,他就在树荫下做作业,温习功课。几只麻雀停在屋檐边,啄着盖房用的麦草,寻找残存的几颗麦粒。玩腻了,又蹦跳着飞落地面,叽叽喳喳叫几声,觉得没趣,又陆陆续续飞上树梢,在枝叶间嬉戏。他静静地观望着麻雀的表演,时光仿佛凝固了一般,几丝夕阳的光线投下来,他的心里生长起一片海,无边无际,一叶小舟就在波平浪静的水面轻轻摇曳。

②果园里还有三株橘树,一棵李子树,一棵柿树,它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日复一日地成长,经历开花结果的繁衍,默默奉献着一切。经常变化的是地面种的蔬菜。外婆很会持家,忙里忙外的,空闲时间就伺候自己的菜园子。茄子、辣椒成行,豇豆、冬瓜、丝瓜、南瓜等藤蔓植物爬满架子。他常帮外婆打杂,最惬意的事情就是捉虫子。手里拿双筷子,将茎叶间的毛毛虫一条一条的夹进玻璃瓶,拿去喂鸡仔。外婆说吃了活食的母鸡勤生蛋,生的蛋个头大。他就在下午放学做完作业后到菜园转悠捉虫子。他发现藤藤菜叶上常有一种胖乎乎的、颜色与菜叶颜色接近的虫子,握在手心里肉唧唧的,爬在肌肤上痒痒的,想笑。外婆说是猪儿虫,吃菜叶挺厉害的,看见菜叶缺边少角的没准是它干的坏事儿。将猪儿虫扔到母鸡脚下,母鸡“咯咯咯”地惊叫着躲开,雄健威武的公鸡要在母鸡面前显摆显摆,扑过来用尖尖的喙啄一下虫子滚圆的身体,还是不敢下口。虫子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他的心像被鸡啄了一下,有些生疼。endprint

③秋天外婆遍种青菜,一笼一笼的,茎叶繁茂,油绿肥实。收割后,把青菜搬到水井边,用一桶桶清水洗涤。洗菜的活儿很细,得将菜叶褶皱里的尘土粪渣淘洗干净。外婆的手在凉水里泡久了就泛白。他端来小凳依偎在外婆身边,将菜叶一片片扳下,浸没水中,青翠的颜色弥散,绿意晕染,一片波光。他和外婆把洗净的青菜挂在竹竿上晾晒,一竿一竿的在房前屋后散放清香。青菜一部分入泡菜坛子做酸菜,一部分腌制成盐菜。腌制后的菜叶变成柔顺的一缕,颜色转为深绿,暴晒几个太阳就变得油亮亮的。他常取几根盐菜到学校和伙伴分享,菜茎柔韧,伙伴们咬得龇牙咧嘴。勤劳的外婆把盐菜切细,储藏在坛子里,要吃就抓把出来拌上熟油辣子葱花儿,很下饭,他很爱吃。

④令时光无比芬芳的还是要数春末夏初,果园里繁花盛开,芳香馥郁,整个院落溢满温馨。李子树橘树枝头一片雪白,蜂蝶绕枝,一派繁忙。一场春雨落下,地面铺上一层寂寞的花瓣,水珠在上面滴溜溜滚动。花期最长、香味最浓的是漳州柑子花儿,一朵朵晶莹洁白,缀成一簇一簇的,在青枝绿叶间闪烁。每个晨昏,那香味儿飘得很远,将空气沉醉。

⑤转眼间,收获的忙碌随之而来。田野里,秋阳下,打谷机轰隆隆,拌桶声铿锵有力,膀大腰圆的汉子吆喝着把一担担金黄的稻谷挑往晒坝,堆起一座座小山。外婆家的果园充满果味的甘甜。橘子绿中带黄,沉甸甸压弯枝头。漳州柑子圆溜溜的似孩子胖胖的脸蛋,笑盈盈地张望着。外婆给他和小姨留了几个柑子,把其余的部分背到集市上去卖,能换回好几个月的油盐钱。

⑥外婆家的果园一年四季都充满希望,充满生活的甜蜜,留给他解馋的几个柑子,要温暖他过完整个冬天!

(摘自《优美散文》)

1.请你细读全文,概括他在果园感受到的快乐。

2.联系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青翠的颜色弥散,绿意晕染,一片波光。

(2)花期最长、香味最浓的是漳州柑子花儿,一朵朵晶莹洁白,缀成一簇一簇的,在青枝绿叶间闪烁。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漳州柑子圆溜溜的似孩子胖胖的脸蛋,笑盈盈地张望着。

4.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5.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

【新题预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爱的味道

代连华

①小区一楼住着一对夫妇,生活极有规律。晨起锻炼身体,晚上去广场散步,生活简单随意。因为房屋临街,夫妻俩喜欢敞开房门,坐在那里看书、品茶,或是悠闲地看着过往行人。

②每当屋子里飘出美食的味道,就能猜出他们的儿子回来了。那家男孩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平时极少回来。儿子回来时,也是夫妻最忙碌的时候,每天往返于菜市场和家之间,仿佛要把世间美味全部做给儿子吃。

③小小的房子里,总是传出香喷喷的味道。有时路过门前,我会开玩笑地说,今天是炖鱼吧,离好远就能闻得到呢。女主人笑着说,是呢,尝尝吧,味道很鲜美。几天后,儿子走了,没有了香喷喷的味道,房间又恢复平静,夫妻又开始简单随意的生活。

④爱是有味道的,虽然美味佳肴在哪里都能吃得到,但是出自父母手里,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⑤有位朋友不喜欢吸烟,但每次回到乡下,闻着那熟悉的廉价烟叶的味道,就会想起他的父亲。

⑥那时家庭生活贫穷,为了供他读书,家里的经济一直捉襟见肘。他每次回家取生活费,父亲都会犯愁,但却从不让他分心。昏暗的灯光下,父亲吸着长长的烟袋锅,伴随着袅袅青烟,有轻轻的叹息声。

⑦“爸,别抽烟了,对身体不好,家里实在没钱,我就不读书了。”父亲笑着说,吸烟是为了给你驱蚊子,你不要有顾虑,好好学习才是正事,生活嘛,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父亲轻描淡写,他早已泪湿枕边。

⑧朋友说,艰难岁月里,父亲努力地支撑着家,面对困难父亲从不说苦。古人解忧,唯有杜康,父亲解忧,却只能吸烟。父亲的身上充斥着浓浓的烟味,隔了好远都能闻到,那时心里极不喜欢,当父亲离开人世,才惊觉内心深处是如此留恋一种味道。

⑨有一次坐长途火车出行,坐我对面的是一对老夫妇,他们很紧张地抱着一个塑料袋不松手。这一奇怪的举动引起乘警注意,便要求他们把袋子打开,老夫妻摇头不肯。乘警越发觉得可疑,强行打开塑料袋,一股浓浓的酸味弥漫开来,袋里竟然装着几棵酸白菜。原来他们是去看儿子的,而儿子在家时最喜欢吃酸白菜,为怕味道传开,老夫妻包裹了好多层。

⑩那次旅游沿途风景早已忘记,而行程千里抱着酸白菜的老夫妻,却停留在记忆里。酸酸的是爱的味道。

B11生活中只要用心去品味,总能发觉爱的味道,那味道弥漫在岁月里,足以温暖苍凉的人生。

1.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概括。

2.第④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昏暗的灯光下,父亲吸着长长的烟袋锅,伴随着袅袅青烟,有轻轻的叹息声”一句。

4.第⑦段中写道:“父亲轻描淡写,他早已泪湿枕边。”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揣摩“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5.文章最后写道:“生活中只要用心去品味,总能发觉爱的味道,那味道弥漫在岁月里,足以温暖苍凉的人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飞翔的学费

马德

初秋的天,有些热。

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

“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作声,继续跟在他后面。“爹,你回去吧,我一个人能行。”他有些催促父亲了。父亲含混地应了一声,停下了脚步。endprint

“凡事小心点,多留个心眼。”父亲又叮嘱了他一遍,然后扭头蹒跚地往回走。父亲年轻的时候开山炸石,一块石头砸在了他的脚背上,留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

望着父亲逐渐远去的背影,他心里酸酸的,但不是滋味。这次去大学报到,本来,父亲说好了要去送他的。然而,临行的时候,父亲还是改变了主意。也许,父亲太在意他的跛足,他怕自己的形象给上大学的儿子丢了人。

“小二,你等等。”还没走出多远,父亲在背后喊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又踅身回来了,看上去,父亲很着急,走路的姿势摇摆得像一架风车。

他快走了几步,迎上父亲。“怎么了,爹?”“爹还是不放心你的学费哩。”他下意识地摸了摸缝在衬衣口袋里的钱,鼓鼓的,也硬硬的。这些学费,都是父亲东挪西借筹措来的。就为了这几千块钱,跛足的父亲,走村串乡,不知道跑了多少山路,也不知道说了多少好话。

“这钱,装在口袋里,爹还是不放心,要不,咱换个地方?”父亲像是和他商量,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那……放在哪儿好呢?”他有些迷惑。因为在他想来,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地方能妥善地藏了这比命还重要的钱。

“要不,把钱塞进袜筒里,这样,穿在脚底下,是不是更安全?”父亲眼神中跳跃着兴奋和喜悦,仿佛一颗忐忑的心,就要藏在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了。

父子俩坐在山路上,小心翼翼地拆开缝在衬衣上的密密麻麻的针脚,把钱分成两堆,极认真地塞进袜底,然后,再慢慢地穿上鞋,系紧鞋带。

他和父亲站起来,父亲看了一眼他的鞋,说:“这回,该没事了。”也许,父亲是真的放心了,他额头上的皱纹一道一道舒展开来,蓄积在其中的汗水,没遮拦地滑了下来。

与父亲再次分别之后没走多长时间,他便觉得脚底疙疙瘩瘩的,不舒服。这段山路虽然只有12里,但他不知道是不是能坚持到镇里的车站。因为,他觉得脚底下又滑又湿——钱大概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找了一个山峁,他坐下来,慢慢脱下鞋,又小心地褪下袜子,他吓了一跳:由于汗水的浸泡,再加上脚底的磨蹭,上面几张钞票已经严重变形,而且,图案也变得模糊不清了。他慌了,赶紧脱下另一只鞋,迅速扯下袜子,抽出里边的钱。也许,那一刻,他吓坏了,吓坏了的他有些手忙脚乱。这时,一阵风刮来,一沓钞票,像平地里惊起的一群蝴蝶,飘飘扬扬,四散飞了起来……

他的脑袋“轰”的一声,一刹那,天塌地陷。

一张张的钱,就像四散了的魂魄,他赶紧四下里寻找。石头下,草丛间,树坑里,沟渠底,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他都找遍了。他一边找,一边哭,他不敢回去告诉父亲,怕父亲承受不住这个打击。一直找到下午,仍然有500元钱不见下落。放弃寻找后,他果断地把剩余的钱重新装进那个衬衣口袋里,然后,抱得紧紧的,奔向镇里的车站——也许,他能做的,他该做的,只剩下这些了。

一直到学校,他都紧紧地抱着那件衬衣,以及衬衣口袋里的钱。交了学费,他已经没有一分钱生活费了。他没有把路上发生的事情告诉学校,他只是说,自己家庭困难,需要勤工俭学。系里很爽快,除了在餐厅给他找了一份工作外,还减免了他的一部分学费。

开学典礼之后,他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信里说,一路上,乘汽车,换火车,都很顺利。大学不错,系里的老师对他也不错,一切都好,希望家里不要挂念他。

信寄出去不久,他就收到了父亲的回信。父亲说,前些日子,有人谣传说,一个学生的钱被风刮跑了,还有人说是你,爹没相信。爹说,这事不会发生在咱们身上,爹对你放心着哩。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只歪歪扭扭回了这么几行字,信的最后,是这样一句话:儿子,你长大了。

霎时,他泪流满面。

1.围绕着“学费”这一线索,试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每个横线上填上一个动词)

学费→ 学费→学费

2.自选角度,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又踅身回来了,看上去,父亲很着急,走路的姿势摇摆得像一架风车。

(2)一沓钞票,像平地里惊起的一群蝴蝶,飘飘扬扬,四散飞了起来……

3.在给儿子的回信中父亲为什么说“儿子,你长大了”?

4.文章结尾这样写道:“霎时,他泪流满面。”请试着揣摩“他”此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表达出来。(不少于50字)

5.请结合文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分析一下父亲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音乐爱好者

梅寒

一月的华盛顿,天气还十分寒冷。早晨八点钟,正是上班的高峰期,华盛顿朗方广场地铁站里,人来人往,全是行色匆匆急着上班的人。老人站在地铁站的一个垃圾筒旁边,旁若无人地拉着小提琴。

破旧的衣衫,略显蓬乱的头发,一把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小提琴,那样的流浪艺人,在华盛顿甚至美国更多的地铁站、广场……每天都随处可见。

一位身边牛仔风衣的青年男子经过老人身边,只略略向老人那边转了下头,就躲避什么一样拉拉衣领走开了。老人的琴声,似乎与他身边这个喧嚣的世界没有丝毫关系。

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夹着公文包经过老人身边,他停下来,向老人和他的琴略略望了一眼,脸上现出疑惑的神色,可那丝疑惑很快就被他手上一个忽然响起的电话涤荡殆尽。他一边接听着电话一边向不远处正在驶来的一趟列车跑去……

那位怀里抱着一条雪白的贵宾犬的,当然是一位华丽的贵妇人。她在老人的面前停下来,凝神谛听,脸上的神色变得越来越温柔。老人抬起眼睛看了她一眼,有些被感动,他手中的琴,拉得越发如泣如诉……从老人站在那里拉琴到现在,已经过了整整半个小时,半个小时里,老人记不清有多少人从他身边走过,能站下来认真听他拉琴超过一分钟的,只有那位抱着贵宾犬的贵妇人。那位贵妇人,当然也没能完整地听老人拉完一首曲子,两分钟后,她抱着爱犬转身走开。endprint

“雪莉,你瞧瞧,这老家伙多可怜,大冷的天,还得出来拉琴糊口……”贵妇人转身的那一刻,那句话就像冰刀一样直朝老人飞过来。当然,伴着那把飞刀一并飞过来的还有一张崭新的美钞。十美元。那个女人很大方。

老人拉琴的手,明显哆嗦了一下。他垂下眼睑,飞快地瞄了一眼他面前的地上,已零零碎碎堆着一些钞票和硬币。他们或许根本没有听他拉的什么曲子什么调子,但他们都还算善良。

男孩儿来到老人面前时,老人已经准备收工回家,可他看到了男孩儿。看到男孩儿凝神静气地站在寒风里听他拉琴,他又改变了主意。男孩儿十岁左右,头发金黄,眼珠是好看的淡蓝色,身上穿一身运动装,一看就知道还是一名小学生。他遇上了老人,听到了老人的琴声,就停下来,听他拉了一首又一首……

“爷爷,您拉得真好!”等老人一连拉完三首曲子,男孩儿忍不住插嘴说道,“我听过约书亚·贝尔拉的曲子,您拉得一点也不比他差,甚至比他拉得还好。”男孩儿向老人竖起大拇指,脸上一派崇拜之色。

“哈,小鬼,你真逗。约书亚·贝尔?他是我们全美国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前两天,他刚刚在波士大顿歌剧院举办个人演奏会,去那里听一次他拉琴,门票最少要100美元,还要提前几周预订。我的琴声怎么能与他的琴声相比?”老人将肩上的小提琴放下来,嘻哈着对男孩儿说。

“我没去听过他的演奏会。我只听过他的曲子,觉得很好……您拉得真的很棒。”

“谢谢你,孩子。你学过小提琴吗?”

“没有,只是比较喜欢音乐……”小男孩儿忽然想起什么,努力向上耸了耸肩膀,将快要滑落到背后的书包向上调整了一上,“我得去上学了,爷爷。祝您好运!”男孩儿蹦跳着远去。很显然,他还未从那份聆听的快乐里完全走出来。

“祝你好运!小家伙!”老人微微扬起嘴角,向男孩儿扬扬手,慢慢收起他手里的小提琴,转身没入人群……

男孩儿是几天之后才知道那个老人是约书亚·贝尔的。当地的一家报纸以整篇篇幅报道了他:已经功成名就的约书亚·贝尔,突发奇想,想去参加一个社会实践,看一看,离开了舞台,离开了剧院,离开他著名小提琴家的光环,到底还有多少人真正爱着他的音乐。那天,在地铁站里,他一连演奏了八首世界古典名曲,用的是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意大利名琴。在经过他的成百上千的人当中,只有一个十岁的男孩儿认真停下来聆听了他的演奏。他不能排除,在那些急匆匆从他身边走过去甚至停下来给他扔钞票的那些人当中,在此前的几周里还在为求一张他的演奏会的门票而绞尽脑汁。

1.“老人的琴声,似乎与他身边这个喧嚣的世界没有丝毫关系”中的“喧嚣”指的是什么?

2.那位怀里抱着一条雪白的贵宾犬的贵妇人是一位真正的音乐爱好者吗?从哪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3.是什么原因让已经准备收工回家的老人停下脚步,又接连拉了一首又一首曲子?面对男孩儿的夸赞和崇拜,老人为什么不公开自己的身份?

4.能否将小说的题目“音乐爱好者”换成“非常规演出”?为什么?

5.小说的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卖牛

佛刘

①经过我们长时间的劝说,父亲终于答应要把家中的那头老黄牛卖掉了。

②这个消息对于大家无异于久旱逢甘霖,连和父亲冷战多日的母亲也露出了笑脸,说要给老家伙做点好吃的,弥补一下。

③父亲一直也没有露出个笑脸,他的眉头一直紧皱着,看得出他对自己这样的决定并不是很痛快。

④这几天,他每天筛草喂牛,对牛照顾得比以前更周到了,偶尔我会看见他一个人坐在门槛上,一边抽着烟,一边看着老黄牛默默地出神。

⑤说实话,从心眼里我们也舍不得家里的这头老黄牛,自从分田到户,中途它替代了最初的那头老驴以来也有十多个年头了。不仅父亲对它感情深,连我们也认为它是这个家庭的功臣。但自从我们兄妹三人相继离开农村以后,本来属于我们的土地被大队分给了别人,老黄牛的作用就日渐小了起来。记得第一次我们劝父亲把老黄牛卖掉的时候,父亲一度认为我们忘恩负义。的确,在我们上学的那些年里,父亲和他的老黄牛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没有老黄牛,我们的学业可能就无法完成。可是此一时彼一时,在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它对这个家或者对父亲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了。但是父亲拒绝我们的建议,他说没有老黄牛,日子将变得没有味道。我们不想和父亲争辩,在劝说无效之后,便主动放弃了。在春秋农忙时节,看父亲一个人赶着老黄牛去耕作他那仅有的二亩地。

⑥第二次劝说父亲卖牛是因为村子里有一个老汉被牛顶伤,面对着日益老迈的父亲,我们的心也不由得提了上来。父亲对我们的建议采取冷漠的态度。他说,老汉被牛顶伤只是一个偶然的事情,没有牛人就能安全一生吗?父亲牵着他的牛在我们面前走过,那亲密的样子仿佛是故意做给我们看的。

⑦第三次劝说父亲卖牛是因为母亲生病住进了城里的医院。母亲出院后,按我们的要求留在了城里。母亲劝父亲也搬进城里住,可是父亲恋着他的土地和他的老牛,一直没有答应,使得母亲两头牵挂,日久就和父亲冷战起来。

⑧在三次劝说失败之后,我们基本上失望了,我们知道,有一些事情永远都是你无法改变的。如果不是这次事出有因,我想父亲一生都会保留着他的老黄牛。

⑨卖牛的日子选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那天早晨父亲起得很早,一直在和他的老黄牛做最后的告别。在这之前,他否定了我们让商贩来家里牵牛的建议,而非要牵去牛市卖。他一直坚持老黄牛还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可是我们看着那和父亲一样尽显暮色的老牛,只好默认了父亲的固执。

⑩牛卖得很顺利,价也高出了父亲的想象,这一点可以从父亲的神情上看出来。父亲说,我说它还有价值吧,你们还不信,怎么样?看着有些得意的父亲,我默然,其实这只是我的一个小花招。我托了一个熟人以高价买下那头牛,只是想让牛卖得顺利一些,父亲知道什么啊!除了老黄牛和他的两亩地,他对世事的了解只能算个小儿科。endprint

B11牛被牵走的时候,父亲的目光一直都是留恋的。从他的目光里,我还是有了一丝丝的不忍和感动,这样的一个老人,这样的一头牛,如果不是我,也许就是另外的命运。

B12回去的路上,父亲一直没有说话,他的目光有些散漫地给了路边那些正在成长着的庄稼。也许他知道,他离那些庄稼已经越来越远了。

B13最后路过父亲那二亩地的时候,父亲忽然停住了脚步,他指着田地中正在忙碌着的挖掘机对我说,那是你们公司的吧。看着父亲征询的目光,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的确,眼前的这片土地已经被我们公司买下了,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竖起一座现代化的工厂。但是这一切我从没有对父亲提起过。

B14父亲转过头又说,你说牛没了以后,后面紧跟的会是什么呢?我张张嘴,刚要说,却被父亲打断了。

B15我告诉你吧,父亲叹口气,下一步就是村庄。等村庄没了的时候,我们也该消失了。父亲仰起头,在他的头顶上,瓦蓝瓦蓝的天空,似乎有什么要滴下来。

1.文章第B11段中写道:“从他的目光里,我还是有了一丝丝的不忍和感动。”请联系上下文,说说 “我” 为什么“不忍和感动”。

2.结合全文,谈谈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文章以“卖牛”为题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命运之上

刘大铭

①过去的十天中,我蜷缩在这张异国的病床上,等待时间的救赎,母亲则坐在我的床边,我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她轻抚着我的头发,亲吻我消瘦的脸颊。这样简单的动作,会持续无数个小时。一天之内,除了吃饭与置换液体,几乎没有人走进我们的小屋。百叶窗向我昭示着昼夜的交替,大片的绿色是我眼中唯一的胜景。我的心沉醉于这安逸的氛围中,一时之间,竟想将时间定格。

②手术已有一段日子了,但我只能微微地向左侧身,我感到右侧肋骨阵阵刺痛,但当我问医生时,他严肃地告诉我,一切都很好,右侧没有任何问题。我渴望能够克制住疼的感觉,转身朝右侧躺着,哪怕一分钟,我也感到心满意足。我想起去年的仲夏,我躺在卧室的床上,因燥热的天气与扰人的蚊虫而大肆地在床上翻滚时的情景,如今一年过去了,我却失去了转身的能力。倏然间,我发觉自己未能好好体味、珍惜那些自由的时日。我终于明白,越是简单的东西,在失去后就越发显得珍贵。我庆幸着,此刻自己还可以自省。

③当下的情况是,我迫切地想翻身,朝右侧翻身。我发誓,无论多么疼,也一定要在今天翻向右侧。这是我在心底对自己要求的底线,一种发自灵魂的尊严,与潜意识中对自由的渴求。

④趁着母亲为我分拣饭菜的间隙,我用左手支起身体。我清晰地感到,身上每一根汗毛都战栗起来,它们仿佛预感到了将要到来的危险,个个惊慌地摇摆着。我开始向右侧用力,一点点将力量集中至腰椎,1度,10度,40度,我用胳膊的弯曲程度丈量着翻身的成果,90度就能成功了!我未感到疼痛,哪怕一丝一毫的疼痛也没有,当我翻转至70度时,我甚至以为自己已经康复了!我怀疑自己,疼痛只是长久以来的幻觉,真正阻碍我的,是内心的恐惧与虚妄的假想。医生是对的,或许我真的蒙蔽了自己。

⑤五分钟后,我已经完全向右侧躺着了,无与伦比的喜悦让我一时失去了语言能力。映入我眼帘的是截然不同的风景:蓝色的门框,淡黄的墙面,白色的地板,以及我那诚恳的老友——那辆深红色的轮椅。我感到脖子那里传来无与伦比的舒爽,几天来,右侧的肌肉以惊人的速度衰退着,直到现在,它才重新派上了用场。

⑥“妈,我翻身了!”

⑦母亲转过身来,略微愣了几秒后,快速地向我走来。我张开双臂,紧紧地和母亲抱在一起。

⑧“妈盼这一刻好久了,好样的,儿子,你是最勇敢、最坚强的战士!”

⑨我又想流泪了,尽管这是一个极为平常的动作,但于我而言,却是最真实、最重大的胜利。当下,我只想保持这个动作,尽情享受这独一无二的视角,感受肌肉的舒畅与坚持带来的收获,我又一次燃起了对明天的渴望,我预感到,它一定会十分生动。

⑩这是我真切的梦想,我愿为它付出一切!我成功地向右侧翻身,不仅仅翻过了残破的躯干,更重要的是,灵魂也翻天覆地。

1.第①段写母亲坐在“我”的床边的一系列举动有什么作用?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3.第⑤段中写道:“五分钟后,我已经完全向右侧躺着了,无与伦比的喜悦让我一时失去了语言能力。”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4.第⑦段中母亲为什么“略微愣了几秒”?

5.你怎样理解“我成功地向右侧翻身,不仅仅翻过了残破的躯干,更重要的是,灵魂也翻天覆地”中的“灵魂也翻天覆地”?

参考答案

【常见题型撷英】

一、1.柱子坚守承诺,免费摆渡。

2.柱子是一个坚守承诺(诚信)、富有爱心、勇担责任的人。坚守承诺,如文中“为了一纸承诺……自己又接过了这把磨得光滑的橹……”;富有爱心,如文中“一句呼唤,就丢下滚烫的饭碗;一声招呼,除夕夜就剩下婉儿娘俩……”;勇担责任,如文中“模糊中柱子听到对岸有声呼唤……”“对岸很近,不到半支烟功夫,船稳稳地泊近岸边”。

3.生活让婉儿伤心、贫穷、孤独。“伤心”,如别人说她爸是傻帽儿;摆渡人不无善意的揶揄;一句呼唤,就丢下滚烫的饭碗;一声招呼,除夕夜就剩下婉儿娘俩;“贫穷”,如眼见着一座座楼舍平地而起,自己又接过了磨得光滑的橹;“孤独”,如婉儿迷茫的泪眼,还有妻儿在田野中孤独劳作的身影。

4.画线处属于环境描写,借“黑暗”形象地写出了柱子内心的烦恼、苦闷(痛苦的挣扎)。

5.一语双关,揭示主题。既指柱子摆渡船,更指柱子经过痛苦的挣扎后生命的升华——一份生命的承诺,一场心灵的涅槃。endprint

二、1.A:“我”和父亲遇雨受阻。

B:打马灯男人护送我们走出山林。

2.这句话属于环境描写,交代云多雷响的天气,预示大雨将至;烘托“我”焦急的心情;为下文走路艰难作铺垫。

3.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黑夜里马灯的明亮。

4.指夜晚山林的宁静既指夜晚山林的宁静,也指“我”内心的平静

5.属于插叙。交代打马灯男人雨夜的不幸遭遇,揭示打马灯男人雨夜护送路人的原因。

6.突出打马灯男人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表达“我”对他的同情和感激。

7.“马灯的光亮”是文章的线索,象征打马灯男人美好的心灵,突出灯光带给“我”的温暖与安慰。

三、1.B(“直接引出”“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错)

2.“鞋”是小说的线索,文章用它引出奶奶给小驴做鞋的情节,表现出奶奶对小驴的爱;小驴穿着破旧的鞋在雪地里找药的情节描写,突出了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感情。

3.①交代了小驴为奶奶上山找药的环境,营造了一种大雪封山、无比寒冷的氛围,表现了小驴为奶奶寻找治疗失眠草药的艰辛,体现了他对奶奶的爱。

②“颤抖”形象地表现了年老的奶奶对小驴没有新鞋穿的痛心,表达了祖孙二人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意思对即可)

4.“长在心上的眼睛”好,因为“心上”一词最集中、最具体地表现了奶奶的爱,形象生动,深化主题,而“ 奶奶的眼睛”则较为普通,既不形象,也没有文采。(意思对即可)

5.短信示例:叔叔阿姨好,你们为了家庭生活的幸福,常年在外打工,的确不容易。但小驴年幼,奶奶多病,很需要你们的照顾,请你们平常多打电话问候,逢年过节多回家看看,好吗?

公益广告示例:①关爱留守儿童,呵护祖国花朵。②爸爸妈妈,请别走得太远。③同在一片蓝天下。

四、1.(1)创造(装扮)(2)破坏(污损)(3)喜爱(4)嫌弃

2.不能。因为“溅”字化无形为有形,比“飘”更能表现孩子们笑声的清脆响亮,它描绘了热闹欢快的场面,表现了雪人带给孩子们的快乐。(能,因为“飘”字写出了孩子们笑声的轻盈悠扬,不仅表现了雪人带给孩子们的快乐,而且与上文的“雪花飞扬”相呼应,比“溅”更能表现笑声传播的广远。)

3.“漂亮的雪人”象征了美好的事物,它前后的遭遇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和痛惜之情,还起到点题和充当线索的作用。

4.要教育孩子们学会珍惜和爱护美好的事物;要尊重创造性的劳动;要唤醒人们珍爱美好生活的良知;要重视保护环境等。

五、1.看麻雀嬉戏;捉虫子喂鸡;和外婆一起制作盐菜;果园繁花盛开时的温馨;果实收获的甘甜;外婆的慈爱。

2.(1)(绿色)扩散、映绿了水。(2)忽隐忽现(忽明忽暗)。

3.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柑子圆而饱满的形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表现了他的喜悦之情。

4.勤劳:空闲时间就伺候菜园,茄子、辣椒成行,豇豆、冬瓜、丝瓜、南瓜等藤蔓植物爬满架子;外婆遍种青菜,一笼一笼的,茎叶繁茂,油绿肥实。慈爱:给他和小姨留柑子。能干(富有生活智慧):做出的菜味道美,把果园经营得很好。

5.内容上:点明了外婆的爱使他感到温暖、果园给予他快乐的主旨,抒发了他对果园的喜爱之情。结构上:总结全文。

【新题预测】

一、1.①平时生活随意的邻居夫妇用心炖鱼招待在外工作的儿子;②家境贫寒,但朋友的父亲仍然笑对困苦支持儿子读书;③老夫妇怀抱酸白菜送给行程千里的儿子。

2.承上启下,呼应文题,点明中心,表现了父母对子女真挚的爱。

3.“昏暗”一词写出了屋里光线的暗淡,侧面交代了家境的贫寒。“袅袅青烟”与“叹息声”表明了朋友的父亲在一时难以解决儿子生活费的情况下的无助和痛苦。

4.答案示例:爸,我知道你嘴上说得轻松,心里却很难过。每每看到你抽烟解忧的时候,我真的痛苦万分。爸,儿子一定会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的恩情。

5.生活中并不缺少爱,只要我们用心品味,就一定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细细回想,考试失利时,父母的一句安慰;比赛获奖时,父母的一声肯定;辛苦学习时,父母的一杯热茶……诸如此类,无不浸透着父母对我们的深深爱意,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情和阳光。

二、1.藏失瞒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走路的姿势比喻成一架风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腿脚不便且走路着急摇摆的样子,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切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风吹起的钞票比喻成被风惊起的蝴蝶,形象生动地写出钞票被风吹起的漫天飞舞的样子,表现出他内心的惊恐和焦急。

3.因为父亲在家已经听说儿子的学费被风刮丢的事,但儿子在信中却说一切顺利,父亲明白儿子是不想让自己担心,懂得了担当,所以他说儿子长大了。

4.只要用第一人称写作,写出“他”读完父亲回信后内心的酸楚、感动、愧疚等复杂的心理,语句通顺,50字以上即可。

5.从“凡事小心点,多留个心眼”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淳朴、细心、关心儿子的人。“这钱,装在口袋里,爹还是不放心,要不,咱换个地方?”这是父亲在征求儿子的意见,可见父亲对儿子的尊重。

三、1.“喧嚣”既指地铁站的人们为了生活的忙乱,又指人们内心世界的浮躁。

2.不是。从“雪莉,你瞧瞧,这老家伙多可怜,大冷的天,还得出来拉琴糊口……”中可以看出来。

3.老人看到了男孩儿,看到他凝神静气地站在寒风里听他拉琴。这是唯一一个认真停下来听他演奏的听众。

原因:这是他的一个社会实践,看一看,离开了舞台,离开了剧院,离开了他著名小提琴家的光环,到底还有多少人真正爱着他的音乐。endprint

4.不能。因为“音乐爱好者”是文章的线索,揭示了本文的主题。(能。本文写的就是小提琴家的一次非常规演奏,这是本文的中心事件。)(本题可持不同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5.答案示例一: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一位普通的流浪艺人在地铁站用小提琴认真地演绎优美的音乐,成百上千人匆匆而过,无心去体会老人演奏的音乐之美妙,只有男孩儿驻足聆听,并且给了老人真诚的夸赞,还说他拉的比著名的小提琴家还要好。最后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约书亚·贝尔,之前的演奏只是他的一个社会实践。结尾出人意料,而细节又与前文相照应,使结局又在情理之中。

答案示例二:结尾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结尾指出这地铁站的演奏是约书亚·贝尔的一次非常规演出,可是面对隐去身份的小提琴家的演奏,真正的音乐爱好者又有几个?结尾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的喧嚣浮躁,已经没有人能静下心来体会音乐的美妙,倾听心灵的声音了。

四、1.“不忍”是因为当牛被牵走时看到父亲那留恋的眼神,以及自己对牛的情感;“感动”是因为父亲和牛之间深厚的情感。

2.内容上:写出了父亲对村庄终将消失的不舍与惆怅;结构上: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农耕文明眷恋,以及它终将消失的惆怅与无奈。

3.父亲是一个固执的人,经过三次劝说才同意卖牛,而且还要自己牵集市上去卖;父亲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当老黄牛的作用越来越小的时候,他还是和以前一样悉心照料;父亲是一个热爱村庄的朴实的农村人,子女都生活得很好,但是他始终不愿意离开农村,还种着自己的二亩地。

4.“卖牛”是文章的线索。“牛”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的代表,以“卖牛”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的农耕文明终将消失的惆怅,作者眷恋传统的农耕文明,希望人们能保护好传统的农耕文明。

五、 1.“紧紧握住”“轻抚” “亲吻”等一系列动作突出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给予“我”坚定的信念和战胜病魔的信念。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我”侧身翻转时身体的变化和内心的恐惧,也细腻地写出了“我”的顽强和坚毅。

3.“我”对突破内心的恐惧与虚妄的假想而感到无比的喜悦,“失去语言能力”并不是说不能说话,而是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一时无语。

4.“略微愣了几秒”是对儿子能向右侧翻转一事感到吃惊,不敢相信儿子竟能够翻转身体,同时也为儿子这坚强的信念感到自豪。

5.答案要点:有着强大的生存欲望与高尚的生命情怀;有尊严地活着;有梦想,创造生活价值和生命价值;自强不息,视理想与宽容为己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雪人奶奶
给奶奶按摩
雪人伴童年
雪人
奶奶喊你吃饭啦
奶奶与龙
雪中的雪人
奶奶驾到
我家有个“潮”奶奶
雪人
我家也有奶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