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人理想女性形象
——以正史传记和宋人家训为中心

2015-07-10 11:55:06苏天雅
黑龙江史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列女贞洁新唐书

苏天雅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宋代士人理想女性形象
——以正史传记和宋人家训为中心

苏天雅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本文以正史传记、家训两类文本为材料进行考察,探讨两宋时期社会的理想士族女性形象,希望借此对宋代士人的女性观有更立体、更多面的认识,通过研究深入了解宋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在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同时,通过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与期待,对两宋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有深入的认识。

女性;宋代士人

一、正史传记中的女性楷模

本章以《新唐书·列女传》和《宋史·列女传》为研究对象,考察史传中理想妇女的形象。《新唐书·列女传》虽是记载唐朝女性事迹,但它是北宋的宋祁所修,宋祁在《新唐书·列女传》开宗明义地指出“今采获尤显行者著之篇,以绪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懿云”。旨在规训世人的行止与观念,宣扬的自然是宋朝社会的主流文化观。《宋史·列女传》虽是元人脱脱主持修撰的,但是修书者多为汉儒,大体上继承了宋朝的文化观念。大体上,可以认为《新唐书·列女传》与《宋史·列女传》反映的是宋代不同时期的主流观念。

(一)《新唐书·列女传》中的女德类型

《新唐书·列女传》所载女性事迹主要有母仪、贞节、节烈、仁义、孝悌、忠勇六种,其中母仪4人,贞节11人,节烈12人,仁义8人,孝悌16人,与《旧唐书·列女传》相比,新增的事迹主要是贤母、贞节、节烈类的。删去了旧传中改嫁于文才的事迹。

新传对女性贞洁的要求更为严苛。新传删去了旧传中曾改嫁的魏衡之妻王氏的事迹。这说明,女性但凡再嫁,则被视为不够贞洁。同时,新传新增了很多贞节、节烈的例子。而且情节激烈,房玄龄之妻卢氏,仅仅因为丈夫让她改嫁的一句话就“剔一目”来示其守贞的决心,自残以明志的举动比比皆是。这一类的情节在前代史传中未有所见。

除了贞洁以外,新传还重视女性的孝悌之义,而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和姑舅,值得玩味的是,当时的史家似乎认为孝顺父母有时甚至比孝敬姑舅和照顾丈夫、孩子更为重要,最为突出的是夏侯碎金的例子,夏侯碎金为了照顾父亲而离开丈夫。这种孝行与妻、母的角色有所冲突,但是仍然得到了主流价值的肯定。

(二)《宋史·列女传》中的女德类型

《宋史·列女传》的传主事迹有母仪、贞节、节烈、仁义、孝悌、忠勇六种,与《新唐书·列女传》相比在列女类型上并无太大变化。

宋传的一大特点是贞节、节烈的事迹数量最多,占总数的三分之二。而且史家对女性面对凌辱时的情绪反和言也描述得更加详细,如谭氏的妻子赵氏遭受破城士兵的凌辱时,“赵骂曰:‘吾与其不义而生,宁从吾舅、姑以死耳。’遂与婴儿同遇害。血渍于礼殿两楹之间,入砖为妇人与婴儿状,久而宛然如新。”

另外,宋传的贞烈故事往往以反抗外敌入侵为背景。宋传中女性由于反抗金兵、元兵掳辱而被害的事迹凡12例。将外敌入侵和节烈相结合的女性传记,在宋传之前几乎是没有的。除了贞妇烈女之外,还有孝女的形象。宋传中女性奉孝的对象依然主要是父母和姑舅,但是没有为了侍奉父母而离开夫家的事迹。传主奉孝的方式也激烈而残忍,如首篇的《朱娥传》传主为了祖母被砍数十刀而死,吕良子割股奉父等事迹。

(三)《新唐书·列女传》与《宋史·列女传》之异同

从两书的《列女传》来看,贞洁和孝悌是女性最重要的品质。同时史传也赞誉女子忠勇、仁义的行为。对女性吟诗作赋则并不鼓励,两书都没有以才学入传者。由于两书修订的时间跨度有数百年,期间社会的观念有发展变化,所以内容亦有一定差异。

首先,宋传对贞洁更加重视。《宋史·列女传》的贞节、节烈事迹所占比例高于《新唐书·列女传》,而且节烈的行为与抗金、抗元置于同一场景之下,将女性抗暴与对国家的忠义相结合。

其次,宋传“孝”的内容也有所发展。宋传中女性奉孝的对象依然主要是父母和姑舅,但与新唐传不同的是,新唐传中有女性为侍奉父母而离开夫家的事例,而宋传中这类故事则完全消失,孝顺翁姑的事迹却有所增加。这或许说明,两宋后期主流价值观认为女性在家从父,出嫁后则应该全心全意侍奉夫家,不应再把父母放在首位。另外,宋传中还出现了割股奉亲的事迹,割股奉亲自隋唐已经兴起,但是在宋传以前都未见于正史《列女传》。这种尽孝道的方式可以说已经超出了正常孝行的范围,变得残忍和扭曲人性,但却得到宋人的肯定。

二、家训中的女性期许

教育,体现出人们的价值取向,人们往往通过教育这一手段将受教者塑造成理想的形象。本章以宋代的家训为材料,考察宋人的女性观。

(一)为女之道

士族女性在出嫁以前,活动的范围限于户内,司马光《家范》引用《礼》说:“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在这个阶段,女性要为成为贤妇而准备,她们要掌握各种礼仪,学会在不同的场合举止得体。女子还应该培养孝悌之德,司马光《家范·女》中讲述了古代孝女的故事少女缇萦、孝女王和子为父兄守坟不嫁的故事,告诫女子为人之女要跟儿子一样赡养父母、履行孝道。

(二)为妇之道

为人妻子首要的是顺从丈夫的心意。司马光在《家范》中用天地比拟夫妻关系,作为妻子服从的理论依据,说:“夫天也,妻地也……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余靖在《女训约言》中谈女德之一的条目是“敬事夫主”,又言“莫唆挑夫主,莫欺瞒夫主,莫侮慢夫主”(1),莫不强调了妻子根本要务是“敬顺”。

除了顺从以外,贞洁极为重要。司马光在《家范》中说“忠臣不事二主,贞女不事二夫”(2)。表达了司马光对女性贞洁的重视。不过,对妇女守节的问题,宋代家训中也有其他看法,袁采在《袁氏世范》提到:“寡妇再嫁,或有孤女,年未及嫁,如内外亲戚,有高义者,宁若与之议亲,使鞠养于舅姑之家,俟其长而成亲。”,袁采没有反对妇女再嫁,还颇为她们的新生活着想。宋代家训在妇女再嫁的问题上持有不同的意见,这反映出,宋人虽然并不提倡寡妇再嫁,但是并没有加以严厉的阻止。

(三)为母之道

母亲,是女人一生之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宋人认为,子女教育离不开母亲的教导。关于母亲应该如何教育孩子,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说:“闲有家训稍严,而母氏犹有庇子之恶,不使其父知之。”因而造成“破家”。可知,宋人认为,母亲应该是慈爱的,同时纵容孩子,要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教育。母亲看似掌握着子女的教育大权,但实际上,女性只能遵从这些家训的指示去教育孩子,母亲只是执行者,而不能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宋人笔下理想的母亲是没有自己的教育观的,她们只是儒家文化传播与家庭运作中的一环。

三、结语

两者相对照,正史传记中女性为了捍卫贞操而采取行动的激烈程度远高于家训的要求。另外,正史传记中的女性展示的更多的是女性刚强的一面,这种刚烈女子的形象与家训所要求的柔顺女性截然不同。

为何正史传记和家训所教的理想女性形象会有这样的差距呢?笔者认为,这与文本的传播对象有关。一般来说,正史的受众是男性而非女性。普通女子是不被鼓励阅读史书的。史家著史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让男性读了以后能以这些名留青史之人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品德,为国家朝廷尽忠。南宋以来,外族进犯。所以史家便塑造出这种忠于国家、英勇抗敌的女性形象,以比拟、象征的方式劝谏男性。美国学者柏文莉指出,在宋代文化中,妻子与丈夫的关系等同于臣子与君主的关系,女子要对丈夫守节,就犹如臣子要对君主尽忠。在写忠臣传或孝子传时,表扬忠孝,是为了让人学作忠臣孝子,写节妇传时,其目的也是督促男子学作忠臣孝子,并不是真的要求女性要宁死不屈。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宋史·列女传》中,女性抗辱守节的行为往往以战乱为背景,女性为了反抗外族人的性侵犯,所作的激烈行为了。

由于家训的传播对象主要是士族女性,所以与正史传记相比,这类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更符合宋人对现实生活中女性的期待。家训所要求的女性形象大体不外“孝女”、“顺妇”、“慈母(姑)”几种。这些形象的描摹反映出,社会主流文化将女性定位为家庭角色,强调女性的家庭责任。

宋代史传和家训的理想女性形象并不能完全反映女性的真实生活情态,而是根据家族理想和家族利益创造出来的。宋代的家族与唐以前的家族有着很大的不同,黄宽重在《宋代的家族与社会》中指出,宋代家族是依靠家族男性成员考科举求取功名而起家壮大的。每个家族都必须通过科举和经营仕途与其他家族竞争。家族要想在各个家族间突围而出,就必须让更多的子弟通过科举入仕,争取更多的政治资本。为了让家族的男性成员能够无后顾之忧地经营仕途,女性就必须担任“贤内助”的角色,经营好家族内部的事务,于是这种实际需要就造就了“孝女”、“顺妇”、“贤妻”、“慈母(姑)”等形象。

尽管男性也同样饰演着文化赋予他们的角色,扮演着“孝子”、“严父”、“忠臣”、“明君”的角色,但是男性比女性幸运得多,他们多少能存有一定的独立人格,而在男权文化的要求下,宋代女性不得不为满足“男外女内”社会秩序的需要,正确无误地扮演“正位于内”和“三从四德”的家庭角色。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注释:

(1)(宋)余靖:《女训约言?女德》卷下,(清)陈弘谋《五种遗规·教女遗规》,总页16。

(2)(宋)司马光:《家范》卷8《妻上》,第709页。

猜你喜欢
列女贞洁新唐书
刘向《列女图》与汉魏六朝列女图像*
Special Focus(2020年6期)2020-02-23 20:03:49
明清时期定海地区列女的行为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文库(2018年5期)2018-05-14 13:43:29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科学与财富(2018年9期)2018-05-14 02:36:36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唐贞休世系再考
敦煌学辑刊(2017年1期)2017-11-10 02:33:11
从新旧《唐书列女传》看唐代女性的处境
论《列女传》的刻印和传播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求是学刊(2017年2期)2017-04-07 10:14:54
博古通今
《汉广》游女形义疏
文教资料(2014年36期)2015-03-06 05: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