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军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人口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要素分析
冯军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新政策、新形势,四十年来河南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人口空间结构而言,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流动等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态势,各城市、城区、街道、城乡、乡村之间多样化多元化发展。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存在发展的风向标,影响社会经济、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等是否健康有序和谐发展。作为人口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人口空间结构演变情况、人口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要素值得我们关注与深思。
一
“人口,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一定数量的人的总称。”(1)自然地域地理条件为人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的各个条件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在某一地区的不同组合为人口的空间分布提供了不同的条件。自然环境好的地方,有可能出现高密度人口,而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就只能允许较低的人口密度。中国人口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所致。”(2)
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位于黄河中下游,就地理地势而言西部高东部低,北面、西面、南面山陵多;中、东部则为冲积平原。尽管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即使河南省各地区人口总数密度在增加,但各地基于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发展仍呈现不均衡情况,从目前数据来看豫西的三门峡、洛阳人口密度一直小于豫东的商丘、周口、开封;豫北的安阳、鹤壁、新乡高于豫南的驻马店、信阳;中部的郑州、许昌、漯河普遍高于周边城市人口密度。郑州位处国家地理中心,又是省会城市是河南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着先天的地理优势与人心趋向,即使在1990年人口普查中人口密度为741人/平方公里,不如许昌812人/平方公里、漯河824人/平方公里,但到2010年省会城市地理优势凸显人口密度达到1149人/平方公里,远远超过省内其它任何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是一方面,人口流入更是主要原因。2013年9月,郑州市区流动人口达340万,城区人口密度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一线城市的广州。在河南省众多城市中人口密度反应耀眼的还有濮阳市。濮阳市原隶属安阳市,在1983年设立濮阳市,包括安阳的行政公署、濮阳县、内黄、滑县、清丰县、南乐县、长垣、范县、台前县。濮阳市在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显示人口密度分别为748人/平方公里、800人以上/平方公里,表现抢眼,远远高于安阳市,不逊于中部城市的人口密度。濮阳地理状况类于河南中部地域,地势平坦,境内有河流众多,平地多、水系多,适合人类生存生活发展,濮阳作为人类的宜居之地,原有人口愿意在此安居乐业,外地人口也愿意迁往于此,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决定了其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我们所说某一城市人口密度指的是该城市包括城镇与农村常住人口总和除以城市的面积数(按平方公里计算),算的是每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的数量,其实对于同一城市而言,不同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也会导致同一城市的城乡、城区人口数量、密度等方面的差异。以省会郑州为例。
郑州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情况:
中原区 419533二七区 377543管城回族区 267241金水区 487259上街区 56865邙山区 132685中牟县 599709荣阳县 594208巩县 730158新郑县 557308登封县 558950密县 676992郑州矿区管委 55717
县上人口比市区人口多。
2000年郑州市人口普查数据如下:
中原区 578400人二七区 557300管城回族区 348513金水区 878308上街区 77014邙山区 149852中牟县 673058荣阳市 619840巩义市 777202新郑市 609173登封市 609085新密市 779014
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人口增加迅速,金水区甚至赶超县人口。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如下:
中原区 905430人二七区 712597管城回族区 645888金水区 1588611上街区 131540惠济区 269561中牟县 727389巩义市 807857荥阳市 613761新密市 797200新郑市 758079登封市 668592
尽管县人口数量较以往增加,但各县总数较市区金水区、中原区相差甚远,已被远远赶超,二七区也以迅猛之势人口快速增长。县虽然早先基数大,但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因地理位置所限迁移流入性人口有限。而金水区、中原区、二七区则有着地利的优势吸引各行各业的人流入。
金水区是河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区。在河南省所有县区中企业总数排名第一,高达73219个。生产制造类企业10858个,贸易经营类企业26848个,对外贸易类企业4202个,信息技术类企业7342个,旅游类企业486个,服务类企业22263个,金融类企业1220个。其中技术信息指数、旅游指数、服务指数、金融指数、对外贸易指数在河南省县区排名均排在第一位。(3)作为最具发展活力的省会城区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很多怀揣着各种梦想的人由其它城市其它城区由农村涌入这里。
金水区是省委所在地,而中原区则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市政治中心,也是市主要工业区。辖区内机械制造、电线电缆等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众多的乡镇企业,王府井百货等购物中心、恒大等经贸中心也落户与此。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二七区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辖区内郑州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等交通枢纽。二七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区人员往来流动频密,也由此催生了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金水区、中原区、二七区共同的特点都是第二、三产业发达,产业的发展促使人口聚集的频密性,这样的地理优势是郑州其它县所无法比拟的。
自然地理及经济交通地理优势是人口增长、人口密度大的极其重要原因,优良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人们更好劳作生活,适合安适长久居住,人口稳定增长,良好的地理环境也有利于吸引外来人口流入在此安居乐业。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经济发达、第二、三产业聚集地的区域成为人们的重要选择,这也是各市金融产业核心区人口密度较其它远郊区、偏远山区人口密度大的的重要原因。
二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空间结构演变有人为因素、地理环境因素,也受国家及地方人口政策的影响。人口政策包括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外流等政策。我国人口基数大,过多的人口净增长已经严重影响了人口与社会环境经济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并于1982年将计划生育政策定为基本国策,于2001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进而把计划生育政策顶为基本国策,指出“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注:不是强制)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2002年11月30日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其中第三章第十五条“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严格控制生育第二个子女,禁止生育第三个子女。”计划生育政策有力减缓了人口的迅速膨胀,尤其是乡村人口增长率有下降趋势。
年份 总人口乡村人口增长率% 1980 7285 1021 14 6264 86 96 69 13.35 11.14 1985 7847 1164 15 6683 85 110 83 14.22 12.58 1990 8649 1342 16 7307 84 158 124 18.61 17.26 1995 9100 1564 17 7536 83 73 29 8.09 3.86 1996 9172 1687 18 7485 82 72 -51 7.91 -6.77 1997 9243 1811 20 7432 8 0 71 -53 8.18 -7.08 1998 9315 1937 21 7378 79 72 -54 7.79 -7.27 1999 9387 2064 22 7323 78 72 -55 7.73 -19.79 2000 9488 2201 23 7287 77 101 -36 10.76 -4.92 2001 9555 2334 24 7221 76 67 -66 7.06 -9.06 2002 9613 2480 26 7133 74 58 -88 6.07 -12.19 2003 9667 2630 27 7037 73 54 -96 5.62 -13.46 2004 9717 2809 29 6908 71 50 -129 5.17 -18.33 2005 9768 2994 31 6774 69 51 -134 5.25 -19.4城镇人口比重%乡村人口 比重总人口增长量乡村人口增长量总人口增长率%
乡村人口增长量减少,占人口比重减少意味着城镇人口的增加。乡村城镇人口此消彼长的人口空间格局有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也受益于人口的迁徙流转政策。
改革开放前一段时间国家对人口流动是限制及禁止的。1957年国务院《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农民合作组织不得随便向农民开具外流证明信,对于那些不事生产、游手好闲、喜欢外跑,并且引诱别人外出的人,应当严加批评;如果他们屡教不改,应当交农业合作社监督他们劳动改造;要在铁路沿线和交通要道,选择适当地点或者车站设立以民政部门为主,由公安、铁道部门参加的劝阻机构;各省交界的交通要隘,及其他从此人口流动较多的铁路和公路车站,水运码头和港口,也可以设立劝阻机构,岩土进行劝说和遣送返乡工作;在城市和工矿区,对盲目流入的农村人口,必须动员他们返回原籍,并且禁止流浪乞讨。在农村人口流入较多的城市,应当由民政部门设置收容所,临时收容,集中送回原籍;加强城市粮食供应的限制,对自由市场要严格控制范围,防止农民弃农经商,进城从事商业投机活动;招工优先在城市进行,如果确实需要在农村招收,要与就近农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满后,由用人单位直接将合同民工遣返原籍。”(5)户籍管理严格,禁止农村人口向城市盲目流动。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公民从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6)确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进行严格制约。1958年9月13日,中央精简干部和安排劳动力五人小组发出《关于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工作中几个问题的通知》,规定“对农村县镇迁往大中城市的,目前要严格控制”。改革开放后国家人口政策发生了变化,不再强行限制清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积极支持“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及时办理入户手续。”(7)积极的落户政策为众多的农村人口打开了通往城镇的大门。
城镇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也促使城镇企、事业单位把橄榄枝伸向了农村,乡村城镇之间人口流动没有了行政上硬性干预,一些县乡镇政府甚至为村民组团去城镇务工。人口迁移政策的宽松性、自由选择性令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家乡向繁华的城市、喧嚣的工厂寻找工作机会,也有很多就此在当地工作生活。这样原本的农业劳动力流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城镇人口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流向又有着特殊的特点,不是平均散布在各个城镇,而是流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镇,经济发达的中部高于经济落后的南部区域,工业商业聚集城区高于经济较弱城区。
三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移,历经四十余年的改革,我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政策、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的变化、城镇化发展都深深影响了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化。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也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但因为随着工业化发展、各种占地现象导致河南省耕地面积减少。再加上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村生产无法消化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这必然造成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再加上城乡巨大的收入差异,迫使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向城镇外流,他们普遍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工业聚集区以及商贸服务中心区域。而与此同时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很多乡村成为留守村,人烟稀少。城乡人口在追求生存生活,获取生存资本与经济利益的道路上差距越加明显。
河南农业发展缓慢,20世纪80年代后被工业迅速赶超,90年代河南农业发展不止不前进还呈现下降趋势,而工业、服务业发展势头猛劲。1979年河南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0.09亿元,第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40.7∶42.3∶17.0;2011年生产总值26931.03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3.0∶57.3∶29.7。2014年第一产业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146.96亿元,三此产业比例是2.4:55.9:41.7。第一产业发展日益萎缩,第二、三产业发展强劲。三大产业发展不均衡,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发展缓慢,而二、三产业却充满发展的生机与向上的活力。产业结构的变化也直接导致各个产业人口从业人员的变化。
第三产业在业人口比例1982 84.1 8.19 7.71 1990 82.5 8.23 9.27 2000 80.09 8.1 11.82年份 第一产业在业人口比例第二产业在业人口比例
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最多,但比重下降较多,第二产业比重有升也呈现略微回落、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上升较多,这与前面第三产业发展势头最猛,对工作人员的大量需求有关。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就业人员比重变化都充分说明第一产业活力发展有限,从事第一产业工作的人部分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去,第二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如郑州金水区、中原区吸引了各城市、各乡村的外来人口,人口密度也就越来越大。而经济落后的地方尤其是传统农业区、偏僻山区人口却在流失。
城市、城区、城乡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化也离不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即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服务业转化、乡村生活向城镇生活转化。1980年,国务院制定了“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方针。河南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确定城镇化的改革,1983年以后改县建市城市化,并随着新经济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河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1978年河南城镇化水平为13.63%,而到2014年则达到了45.2%,1978年总人口7067万人,乡村人口为6104万人,占总人口86.37%。也就是说1978年河南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农村,而到2014年河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几乎持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乡村数百千万的人口在城镇化进程中进行人口的转移。城乡之间人口数量、密度等因城镇化发生着变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同城市因各自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质量的不同,人口转移也呈现出不同的差异。郑州城镇化水平最高。2013年底郑州常住人口920万人,城镇617万人、乡村30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7.1%,领先省内其它城市。而地理多山陵的西南区域的城市城镇化水平则较低。这也恰恰佐证了城镇化水平高的城市如中部城市郑州人口数量、人口密度要高于自然地理环境不优越城镇化水平低的西南部如邓州。
改革开放以来在行政政策上、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河南省城乡二元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城市之间、城区之间人口发生大转移,乡村人口向城市涌进,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转,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省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积极推动了河南省社会结构的转型。
注释:
(1)赵乐东《流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河南省情况的统计观察》,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耿旻《河南省人口空间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第5页。
(3)数据来自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数据报告。
(4)数据、格式转自赵乐东《流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河南省情况的统计观察》,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5)转引桂家友《中国城乡公民权利平等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1页。
(6)转引周佳《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以进城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为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7)转引桂家友《中国城乡公民权利平等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70页。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招标一般课题(编号2014208)阶段性成果
冯军(1976-),辽宁营口人,博士,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从事地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