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火水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试述浮梁县碑刻文献的主要内容和价值
付火水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浮梁县为文献之邦,碑刻文献内容丰富,具有较好的文献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浮梁县;碑刻文献;内容;学术价值
地处皖、赣两省交界之地的赣东北山区,建县历史逾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极为丰厚,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较多,散存于城乡各地的碑刻资料也及其丰富。这些碑刻文字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领域的内容十分广泛,是历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更为重要的是,有些碑刻因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还正在受到不断的损毁。因而,开展对包括碑刻在内的文化遗存的调查与研究,不仅有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的作用,而且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抢救文化遗产的意义。
经过几年来的广泛搜集,我们在城乡搜集到反映历史文化信息的各类碑刻106通。这些碑刻资料,内容涉及到宋代以来的历史人物、宗族、民俗、社会与文化,特别是陶瓷生产等各个领域,其学术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和使用。
我们在搜集抄录到的碑刻,截止到目前为止,一共有106通。这些碑刻都是历史上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在这些碑刻资料中,时间跨度从宋代从到民国时期。从已经初步整理出来的情况看,明清时期的碑刻资料最多,其中尤以清代居多。
关于碑刻内容和时代的具体统计,我们谨制成下表
时代内容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民国 不详 总计宗族类碑刻 1 23 24人物类碑刻 13 6 2 1 22记事类碑刻 8 10 18示禁类碑刻 8 8宗教类碑刻 1 1 7 1 10陶瓷生产管理类碑刻 21 3 24分计 14 1 23 63 4 1 106
通过以上的不完全统计,我们可以看到,宋明时期的人物类碑刻较为丰富,也印证了宋明时期江西(包括浮梁县)在此时期人才发达的历史;宗族类碑刻24通,多为清代碑刻,说明浮梁也和徽州等地,宗族势力较为强盛,清代宗族力量强大和渗入民众生活和管理地方事务。宗教类碑刻从实物说明“浮梁之俗,颇喜浮屠”。大量的陶瓷生产管理类碑刻,更是彰显了地域特色,形成瓷业生产中的“制度文明”。
我们对碑刻收集的范围做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即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碑刻(含摩崖石刻),而匾额、额题等单纯石刻不包括在内。从以上的106通碑刻来看,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粗略概括而言,它大体反映了以下几大方面的问题:
(一)宗族类碑刻
宗族是传统社会的基础,它控制和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甚至是精神世界。它拥有自己的田地山场等族产,对族内成员进行管理以及掌管祖先的祭祀和坟墓的祭扫。我们在收集的碑刻中,关于宗族运作内容的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宗族在管理基层公共事务与社会秩序方面,也发挥着其他组织所难以发挥的重要作用。浮梁县受徽州文化影响,宗族势力比较强大,江西郑氏宗族的祖训:“宗事于众,无小大俱集庙,从长公议。”庙,就是宗族祠堂,为一族的议事机构。宗族类碑刻遗存较多,如经公桥镇郑氏祖庙修庙碑(5通);瑶里镇詹氏宗祠“奉宪勒石”碑;经公桥镇新源村郑氏宗祠“述祖饰後”碑;兴田乡夏田村汪氏家庙碑刻(2通);经公桥镇爱敬堂“重修爱敬堂序”碑,记载计氏源流;峙滩乡龙源村叶氏宗祠“合族公议”碑;峙滩乡清溪村章氏宗祠“奉金大老爷”碑;勒功乡上八股祠堂碑刻(4通)。
此类碑刻,内容多为介绍宗族源流、管理宗祠、维护族产、规范宗族成员的行为。下面是勒功乡上八股祠堂碑刻“献祀小引”碑:
献祀小引
从来典祀之制者,皆以表水木本源之思,矧吾始祖兵部尚书王公讳璧,功炳唐室,德垂后裔。奠食合享,尤万万不宜缺者。公墓祁西苦竹巷,每逢仲春有祭、冬至有祭,自唐、宋、元、明迄今未之或易也。吾族自前明润三三公登天启贤书领祭以来,虽各祠输有丁田而寥寥无几,依序承办,费廉品俭,仅不失祀而已。乾隆庚辰,祁宗倡首,特建家庙於闪里,隔墓里许,改例春祭祭墓,冬祭祭庙。壹切陈设礼仪较前大丰,几觉极盛之下,难为继矣。故自三十六年辛卯届后罔有敢接,首者率虑此耳。爰是吾祠鸠众会议劝各□有力之家勿吝□费,以荒大典,每名各出田租贰秤,厥成壹会名曰上献,派班管理。岁十一月冬至薄奠於本祠。凡输田亩者,每名勒讳附享,各给后裔胙肉壹 外,此剩余公同封贮或置产或生息,待合族输首管祀之年以助本祠公费。今计在会七十五名矣。恐历久无凭,聊叙颠末及土名租数,概行勒石以垂不朽,或於木本水源之思,少补万一云尔,是为序。
皇清乾隆四十一年季夏月倡首孙光泽、化行、世兴谨识
此外,礼芳闾门门内过道左侧墙面上镶有告示牌一块,铭文为“门间屋内乃村内出入要道,务宜洁净以壮观瞻”等,署有“道光九年(1829年)七月上流缘善殃众立款”。该门间对研究明清两代乡村间门建筑群组合法则,以及间门建筑管理制度,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实物资料。
“冯叔礼公山场碑”,立于乾隆二十年,“祖居休邑冯村,于季唐、宋宣和年间迁浮梁玉岭兴义都居住。历管等处山场为业。恐人心不古,合族商议,勒石标明。日后倘有秩下子孙私行出租,出卖山场,祠内查出定即究治”。“庙外会面山请业告示”碑也是此类碑刻。
浮梁宗族在维护农村社会治安和经济秩序方面也是作用显著,最能集中反映浮梁宗族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碑刻,是大量保存下来的“禁赌碑”。蛟滩镇吴家村禁赌石碑,立于道光十二年;兴田乡锦里禁赌碑,立于清同治年间;鹅湖镇曹村禁赌碑,立于同治二年;瑶里镇内瑶风雨亭“严禁赌博碑记”,立于同治四年。西湖乡 溪村禁赌碑;祁门浮梁合立禁赌碑,立于清同治七年;经公桥镇金家村禁赌禁丐碑,立于光绪元年;兴田乡夏田村禁赌碑;湘湖镇程家村禁烟碑,立于民国六年岁次丁已春月;其中湘湖镇程家村禁烟碑中的“烟”即鸦片烟。碑刻也深刻反映了清代中期以来社会风气的浇薄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这一点和学者的研究也相吻合。清代中期以来社会的变迁由此可见一斑。
(二)包括墓志铭在内的人物类碑刻
浮梁素称千年古县,“衣冠人物之盛甲于江右”,宋明时期,科举发达,名人辈出。浮梁大量的人物传记碑刻真实而详尽地记录了浮梁历史人物活动,是研究浮梁历史、人物的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陈柏泉先生编著《江西出土墓志选编》中浮梁县以及景德镇市区范围出土的墓志铭(含圹志、地券)如下:
史琳妻舒氏墓志铭治平二年十二月
宝文阁待制程节墓志铭崇宁四年十二月
宝文阁待制程节妻沈氏墓志铭崇宁四年十二月
徽猷阁待制程邻墓志铭宣和二年十月
徽猷阁待制程邻妻陈氏墓志铭宣和二年十月
资政殿学士辛次膺墓志铭乾道六年
观文殿学士汪澈墓志铭乾道九年
朝奉大夫郑梦龙圹记淳祜八年十二月
广西按察使计澄圹志天顺七年九月
查曾九地券淳 十二年七月
以上墓志研究价值已有文章论及,于此不赘述。我们还收录以下墓志铭。宋故徐居士墓志铭(存浮梁县博物馆);宋故克己朱先生墓志铭、明故菊宗先生圹志、明南阳市朱公墓志铭(以上3通碑刻,经收集立于沧溪村原墓旁);乡先生增祀朱克己公记碑(立于沧溪村中);
明故臧公墓志铭并序(存浮梁县博物馆);戴星母方氏墓神道碑(立于浮梁镇茶培村原墓前)。近年,在鹅湖镇东埠村委会早禾村小组出土了一块宋代户部侍郎李椿年父亲李亮墓地内契,上载:“维皇宋宣和二年岁次庚子十二月乙丑朔十八甲申日,江南东路饶州浮梁县白水乡北管新田里男迪功郎前授虔州祠士、曹事李椿年父,五十五承事,于宣和七年元月二十一日身故。今择同乡麻桑里土名宋家坞卜地一穴……”。
此外,尚有大实业家吴公霭生先生墓志铭(中华民国十五年)、唐公仁寿碑记(雍正拾叁年)这两位景德镇陶瓷史重要人物的碑刻文献。
(三)记事、功德类碑刻
“刻于金石,以为表经。”(“秦琅琊台石刻”,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碑刻最初的功能即为记事与旌表。这类碑刻浮梁现存的也为数不少。
浮梁县处在万山之中,境内丘陵、沟壑纵横,修路架桥就显得重要而困难,现在遗存的古桥还有27座。因此,修路架桥作为地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往往勒石铭功。如景德镇市区“肇建石嘴□□□□路记”碑(成化二十三年)、经公桥镇“儒嘉桥碑记”碑(万历九年)、江村乡严台村“富春桥记”碑(弘治十五年)、臧湾乡“修路碑记”碑、黄坛乡南溪村石拱桥上“新义渡”碑(光绪十九年)、瑶里镇高岭村水口亭碑刻四通,“聚秀桥记”碑(明万历三十四年)、“永秀桥记”碑(康熙二十五年)、“修路碑记”(雍正元年)、“重建庙亭记”(乾隆三十六年)。
此类记事碑刻还有民国初期“浮梁寺前村龙池三竭记碑”,碑文写到“(龙池)一竭于有清咸丰十一年,未几文宗崩,洪杨乱炽;再竭于清光绪十一年,未几法人患边,失马关,割越南;三竭于宣统三年,未几武汉革命,清祚告终,均适当其时,岂一丘一壑之微,关乎天下之危乱之机软?史载三竭为灾,信然!”时代气息迎面而来。
育婴碑刻,记录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恶俗的根源、危害性和知县捐建育婴堂及建立章程,经费来源并附有堂租录。“遵奉各宪金批碑记”,记录了浮梁金氏在浮梁的地位及史实。
浮梁是一个重视文化教育且文化教育事业十分发达的地区,素有“文献之邦”的美誉。关于兴建儒学和书院的碑刻,我们也收录到了一些。“新修文昌阁记”碑,“重修浮梁县儒学碑记”,“关中王老公祖鼎建贻休堂记”碑。此外还有孔庙祭规碑、明伦堂碑以及“敕令”碑(宣德八年)、“浮梁县儒学训导孟阳霍公名迹碑记”(万历乙亥岁)、“浮梁县儒学司训西郭刘公去思碑”(万历二十三年)、“奉旨碑”碑(皇清雍正乙酉年)等,反映了浮梁文教事业的发达。
(四)示禁类碑
此类碑刻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类为政府对基层组织和士民的言行的禁令;另一类为对民间社会组织和个人规范。
前者有“察院禁约”残碑,禁滥用应付、禁止随便供应、禁前站勒索;御制卧碑,此碑为清顺治九年所置,是朝廷为县学生员定下的戒律,旨在教导生员树立忠君爱国、孝亲尊友的观念,也是清代吸取晚明结社、武断乡曲的教训,加强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的体现。“宿弊永禁”碑、“痛革积弊饬行勒石永禁”碑、“永禁派买食谷”碑、“奉宪永禁冒籍”碑。此类碑刻,反映了清代基层政权对其官吏也是有约束的,改变了我们对历史的一些固有认识。
后者如“奉宪严禁杉松”碑、吴家村封山碑。这类碑刻为增强其效力,往往取得政府的认可,奉宪立碑、官民相得。
(五)宗教类碑刻
《(道光)浮梁县志》云:“浮梁之俗,颇喜浮屠,爱掷金钱供佛,称檀波罗蜜,士大夫不免也。……浮梁丰于嫁女,而吝于教子;忽于医药,而急于佛事。噫,此真俗耳贬针矣。”
同版“浮梁县志”记载的寺庙计125处,仅隋、唐、五代时期兴建的就有16座。浮梁县宗教类碑刻主要有如下:
万寿寺碑刻,万寿寺遗址有清代碑刻2通,一通是“奉旨碑”,内容为万寿寺邻村俞、蒋两姓与万寿寺发生山田纠纷而打官司之事,乾隆皇帝根据万寿寺的历史及事实依据进行判决。另一通是“奉宪永禁碑”,内容为万寿寺邻村蒋、俞两姓与万寿寺再次发生田地纠纷而告官司,嘉庆皇帝根据万寿寺历史事实以及乾隆三十三年三月初二日判词为依据进行裁决,告诫后人依据该裁决安分守己,不得寻衅滋事,否则“按律治罪,决不宽贷。”立碑时间为嘉庆岁壬戌年。这两通碑刻,笔迹工整刚劲,虽历经数百年日晒雨淋,至今仍清晰可辨。石刻、碑文对研究万寿寺历史及宗教文化有一定价值。
宝积禅寺碑刻,在宝积寺遗址立有清雍正“重建宝积寺碑记”碑1通,碑高1.2米,宽0.8米。碑额上方刻有鹿鹤图案,字体为行书,清晰可辨。另有清康熙“重建宝积寺”碑1通。碑刻对研究宝积寺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白云禅寺碑刻,有“合同驳约碑记”碑,详细记载了当时出资人、禅寺面积、修造时间等。另两通碑刻为功德碑和高僧墓碑。碑刻对研究当地宗教历史文化有一定的意义。
双峰寺碑,位于浮梁县勒功乡勒功村双峰寺原址上,碑共有2通,一通为“双峰寺记”,为南宋嘉定己已年(1209)广西桂林知府郑梦龙撰文,记载了黄叔道捐资修缮双峰寺的功德;另一通为“双峰塔记”碑,立于明天顺庚辰年,记载了冯成任、胡房的生平事迹及品德,碑文内容丰富。
此外,关帝庙残碑、“龙溪里忠显庙后殿记”碑也属于此类,这类碑刻,不仅是我们研究浮梁宗教文化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社会经济史重要文献。
(六)陶瓷生产与管理类碑刻
浮梁(景德镇)作为闻名世界的瓷都,政府、民间社会(如宗祠、同乡会、书院、社会组织)为管理陶瓷生产制定了系列的制度,并刻石立碑,以垂不朽。这些碑刻是浮梁碑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其内容部分可分属上列类型,为突出其特色,故单独列出如下:
“奉宪永禁”碑(康熙叁拾捌年)、“府宪严口”碑(道光二十五年)、“勒石永禁”碑(光绪十九年)、“奉宪”碑、“奉宪示禁”碑(光绪三年)、“合约”碑(同治四年)、“县正堂示”碑(宣统元年)、“奉宪永禁”碑(同治戊辰七年)、“口宪勒石”碑(同治拾壹年)、“奉县勒石”碑(同治辛未年)、“严禁船户船行舞弊”碑(道光二十八)、“福缘社勒石”碑(光绪三十三年)、“永垂不口”碑、“严禁义渡滋弊”碑(道光二十六年)、“严禁开挖”碑(乾隆五十九年)、“录批永尊”碑(光绪二年)、“出示严禁”碑(光绪二十三年)、“奉宪永禁”碑(咸丰八年)、“出示永禁”碑(光绪十二年)、“奉宪镌碑”(咸丰元年)、“奉勒石永遵”碑(乾隆四十五年)、“古南福缘社”碑(民国四年)、“古南书院来源补序”碑(中华民国十八年)、“古南福缘社重建碑”碑(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以上所列碑刻,大部分现收藏在景德镇陶瓷馆。内容涉及陶瓷生产管理、销售诸环节以及瓷业组织的管理,体现了政府对瓷业生产的控制和社会组织自我管理,不仅是陶瓷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也具有社会史研究的价值。
首先,文献价值。碑刻作为一种金石文献,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原始文献。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地方文献的发现与利用,如家谱、碑刻、契约文书、口述史料、私人著述。碑刻文献因为其保存时间悠久,内容丰富有可能是其他地方文献所不及的,其价值不言而喻。
其次,学术研究价值。碑刻资料还为我们研究浮梁社会经济特别是瓷业史提供了帮助。大量的宗族类碑刻为我们研究封建社会宗族的运作、管理、影响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陶瓷生产与管理类碑刻为研究者研究瓷业社会最重要的资料,刘朝晖的《明清以来景德镇瓷业与社会》就是以碑刻文献为素材进行社会史研究的一本力作。
再如《重建庙亭记》“水口,一村之庇也,亦一村之胜也。有庙焉,有亭焉,有阁焉。向忠烈庙在北,关圣庙在南,后移于忠烈庙并立。……其南建真君庙,新厥祀也。……凡三庙对峙与相连,所祀者皆有德于民生也,皆能御炎捍患以福佑乡村也”。为我们勾勒出乡村社会民间信仰的复杂型和包容性,可能也蕴含着人口迁移、地方权力转移等因素。
最后,碑刻还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我们调查和抄录的每一块碑刻,尽管多出自民间,但也不乏精品之作,无论是雕刻还是书法,具有较好艺术价值。如万寿寺摩崖石刻,有北宋庆历年进士名宦王仲舒所书“王茂先藏孝”五字隶书大字,每字五寸见方,笔迹浑厚。另有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名宦金君卿游览万寿寺撰写的游记,字体行楷,笔迹秀丽。此外尚有宋邑人朱貔孙题刻“宋咸淳丙寅(公元1266年)龙潭峰朱貔孙领家人□□□时雩,李午将祷告祝,礼毕而雨至焉。”该处摩崖镌刻刀法流畅,反映了宋代精湛的书法和镌刻艺术。
[1](道光)《浮梁县志》[M]
[2]李新才、曹建文、付火水编著.《浮梁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图典》[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
[3]江西省历史学会编.《景德镇瓷业历史调查资料选编》[M].
[4]刘朝晖.《明清以来景德镇瓷业与社会》[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
[5]付火水.《景德镇瓷业生产与浮梁农村社会变迁》[J].《农业考古》,2011年,(1).
付火水,男,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社会经济史与瓷业史研究。
2013年度景德镇市社科规划项目“景德镇碑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