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芬
[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252-01
前言:小尾寒羊,是我国优良的肉毛兼用型绵羊品种。以其肉裘兼用、多胎高产、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而著称,被国内畜牧育种专家誉为“国宝”和“世界超级羊”。它具有体型大、生长快、多胎高产和产毛量高等特点,适合农民家庭放牧和圈舍饲养。 虽然小尾寒羊养殖比较广泛,但是在养殖过程中对于饲养与疾病防治要作为重中之重,笔者就以下作出探讨,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1 小尾寒羊的饲养管理
1.1 饲养管理小尾寒羊养羊生产必须以青、粗饲料为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羊的营养需要,按饲养标准补饲混合精料、矿物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同时搞好羊的卫生及兽医保健工作,保证羊只健康生长和生产。在羊舍建设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北方和高寒牧区要大力推广塑料暖棚养羊技术,南方潮湿地区提倡修建简易楼式羊舍,为羊只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要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广泛应用现代化养羊技术和科研成果,不断提高养羊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
1.2 农区饲养小尾寒羊,夏秋季以放牧为主,冬春季牧草缺乏时以舍饲为主,充分利用干草、作物秸秆、叶蔓、青贮饲料及秕壳、棉籽皮等农副产品,同时供给适量的混合精料,一般每日每只供饲草1.5~2.5千克,混合精料0.1~0.2千克,繁殖母羊和种公羊0.3~0.5千克。混合精料配比:玉米45%~50%,麸皮20%~30%,豆饼10%~20%、脱毒棉籽饼3%~5%、骨1.5%~2%、食盐0.5%。
2 疾病防治
2.1 炭疽病
临床症状:羊发生该病多为最急性或急性经过,表现为突然倒地,全身抽搐、颤抖、磨牙,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到40℃~42℃,结膜发绀;从眼、鼻、口腔、肛门等天然孔流出带气泡的暗红色或黑色血液,且不易凝固,数分钟即可死亡。
防治措施:在发病率高的地区,每年应坚持给肉羊注射Ⅱ号炭疽芽孢苗,每只皮下注射1毫升。 对污染垫草、粪便等要烧毁;对污染的羊舍、用具及地面要彻底消毒,可用10%热碱水或0.1%升汞溶液或20%~30%漂白粉等连续消毒三次,每次间隔1小时。
应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病初,可皮下或静脉注射炭疽血清50毫升,4小时后若体温不退,可再注射30毫升。对亚急性病羊,可用青霉素治疗,按每千克体重1.5国际单位肌肉注射,每8小时一次,连用三天。最急性或急性时,常来不及治疗。
2.2 羊快疫
临床症状:病羊往往来不及表现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慢者,不愿行走,运动失调,腹疼腹泻,磨牙抽搐,最后衰弱,体温升高到41℃,口腔、鼻孔流出红色带泡沫的液体,病程极短,多于数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死尸迅速腐败膨胀,可视黏膜充血呈暗紫色。
防治措施:常发区(多为潮湿、低洼及沼泽地带)定期注射羊厌气菌病三联苗或五联苗或羊快疫单苗,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严防寒冷袭击或吃霜冻饲料。
病程稍长的羊只,可选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80万~160万国际单位,每天两次;或内服磺胺嘧啶,每次5克~6克,连服3次~4次;或内服10%~20%石灰乳,每次50毫升~100毫升,连服两次;也可将10%安钠咖10毫升与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5000毫升混合,羊静脉注射。
2.3 肠毒血症
临床症状:多呈急性病例。病羊突然不安,迅速倒地,昏迷、呼吸困难,继而窒息死亡。病程慢的,表现为初期兴奋不安,空嚼咬牙,转圈或撞击障碍物,随后倒地死亡。病羊濒死前,可出现腹泻,粪便混有黏液和灰白色假膜,有恶臭气味。鼻流白沫,口色苍白,在昏迷中死亡。本病一般体温不高,病程为1小时~4小时(长者不超过24小时)。
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做到精、青、粗和多汁饲料均匀搭配,防止羊食入过多的精料或采食过多的多汁嫩草。在本病流行季节前,给羊注射一次羊快疫。猝殂、肠毒血症三联菌苗。当年出生的羔羊,宜在哺乳期和断奶后各注射一次三联苗,间隔40天~50天。
本病死亡快,多数羊来不及治疗。病程稍长时,可采取下列治疗方法:用氯霉素肌肉注射,每次0.5克~0.7克,每天三次;将青霉素80万国际单位与链霉素500毫克混合,做一次肌肉注射,每隔1小时再注射一次,连注3次~4次;在严重脱水时,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加10%安钠咖5毫升,每隔3小时~5小时注射一次。
2.4 羊猝殂
临床症状:病程短促,常未见到症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表现不安,衰弱或痉挛,于数小时内死亡。剖检发现,十二脂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体腔积液;死后8小时,骨骼肌肌间积聚血样液体,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
防治措施参见羊快疫和羊肠毒血症。
2.5 羊黑疫
临床症状:与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等极为相似,病程短促,突然死亡。少数病例可拖至1天~2天。患羊常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精神不振,呼吸急促,体温41.5℃左右,昏睡俯卧而死。剖检发现,皮下静脉显著淤血,使羊呈暗黑色外观(故名黑疫);真胃幽门部和小肠充血、出血。
防治措施:控制肝片吸虫感染。定期注射羊厌气菌病五联苗。发病时,搬圈至高燥处,可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早期预防,皮下或肌肉注射10毫升~15毫升。对病程缓慢的病羊,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160万国际单位,每天两次;或静脉或肌肉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每次50毫升~80毫升,连用两次。
2.6 羔羊副伤寒
临床症状:羔羊体温升高可达40℃~41℃,食欲减退,腹泻,排黏性带血稀粪,有恶臭;精神委顿,虚弱,低头,拱背,继而倒地,经1天~5天死亡,发病率约30%,病死率约25%。经剖检,病羔尸体消瘦,真胃与小肠黏膜、脾脏均充血,肠道内容物稀薄如水。
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羔羊出生应及早吃初乳,注意羔羊保暖。及时隔离病羊,对污染栏圈要彻底消毒,对发病羊群进行药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