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摘 要 巧用学具可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探究,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改变以往学生的机械接受,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同时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数学;学具;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00-02
新课标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明确提出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让学生充分运用学具,学生成为操作的主人,这样可以形成人人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可以彻底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参与与机械接受,而是让学生在积极的动手与动脑中主体参与、主动构建,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与思维,这更加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正是实施新课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具的运用,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探究与积极构建。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运用谈几点体会。
1 以学具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有兴趣,自然学有动力,学得主动积极,才能学有效率。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认知初级阶段,以无意注意为主,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上。而数学学科又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与系统性,如果只是简单而机械地讲解,自然很难激起小学生学的激情与动力,久而久之,会抹杀学生的个性与好奇心,而让学生完全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而充分运用教学具,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直观的操作活动,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进而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认知活动变得更加轻松而愉悦。
如在学习分类时,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在课上让学生将这些物品集中起来,让这些学生所喜爱而熟悉的物品成为学具,这样自然可以大大拉近学生与学习的距离,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与学习行为。面对一堆玩具、食品、书籍等,学生的小脸上洋溢着会心的微笑。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物品摆放在一起过于杂乱,能不能将这些物品分类摆放呢?这样自然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点转移到分类这一知识点上来。如此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与充分交流,教师再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自然就可以让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认知活动。这样的活动不是枯燥而被动的,而是快乐而主动的,学生积极动手、认真动脑,全程参与,全面参与,整个教学异常活跃,自然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以学具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新知
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二者之间的矛盾正是长期以来制约教学效益的主要瓶颈。要想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就要遵循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寓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于形象生动的具体事物之中,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性信息,这样学生的认知才能由感性上升为理性,透过事物的表象来达到本质理解,形成规律性认知。而学具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可以在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在充分的动手运用学具的过程中来获取丰富的直观信息,通过认真的思考与思维来上升为理性认知,从而达到对所学新知的真正理解与灵活掌握。
如在学习正负数时,笔者在课前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制作温度计,在课上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标注出各城市温度,这样通过学生的操作与思考,就可以理解将零度作为基点,零下是零上的相反方向。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感性认知,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引申出正负数的概念,学生的理解更深刻,自然也可以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实践问题的解决之中。这样,学生自然也可以学会用正负数来记录家庭收支明细,记录商品质量、山峰海拔高度等。
3 以学具来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各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可以外加传授的,而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将知识不断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思考基础上的再发现与再创造。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造成学生主体地位与独立思考的缺失,自然无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运用教学具,为学生提供操作机会,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主动思考与思维,这样可以让学生摆脱以往的被动参与与机械接受。从教材教参的固有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卸下枷锁,学生才能展开富有个性的学习,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得到强化,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如在学习认识正方形时,如果教师直接将知识点告诉学生,那么就会陷入机械灌输中,容易抹杀学生的个性,束缚学生的思维。为此可以运用提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让学生通过自主操作与探究来了解正方形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特点。通过直接测量四条边的长度、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等,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学生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最后都指向一点: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在这样的活动中一张小小的纸片,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开启了学生的探究之旅,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思维得以激活。学生不再是机械而单纯地记忆,而是从多个角度来展开思考与思维,这样更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更加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4 以学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素有思维的体操之称,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充分地运用学具可以将学生的手与脑结合起来,让学生手脑并用,在做中思考。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数学教学中学具的运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具,不仅要利用好与数学教材配套的教学具,更为重要的是要发动学生一起来制作学具,将学具的制作与运用结合起来,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许多教师只重视学具的运用而忽视制作,其实制作同样是一种开动脑筋,训练思维的重要内容。学具的制作并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运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设计出来的富有个性的学具。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包含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样是展现学生个性与智慧的重要时机。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具的制作,如让学生来制作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模型,以及用小棍等制作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平面模型。这样的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所用材料不同,极富个性。
参考文献
[1]高晓虎.浅谈对小学数学学具的认识[J].教学交流,2013(7).
[2]庞浩.小学数学教具学具的有效制作与使用[J].数学大世界,20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