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素容(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四中心小学362000)
指尖上的智慧之花—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操作策略浅析
黄素容(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四中心小学362000)
实践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矛盾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实践操作兴趣合作主体思维创新
实践是学生发展的原动力。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一语道出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及思考,对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操作策略浅析如下。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兴趣从何而来?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实践”的乐趣,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乐趣更好地参与实践。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将现实生活中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到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不做示范,先让学生想方设法大胆尝试,提问:“你们能画出标准的圆吗?”“看谁的方法多?”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实物圆形(瓶盖、硬币等)和圆规画圆。这时候我高兴地表扬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并乘胜追击:“若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还能用圆规画出来吗?”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一次被激发了,他们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动手探究中,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更大的圆。这样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并在创造过程中探寻新途径、发现新方法,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小组合作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大胆猜测,甲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接来推导;乙组:沿着梯形的高剪开旋转、平移拼接来推导;丙组:把梯形的高对折剪开,旋转、拼接来推导……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此时创设让学生小组合作的机会就事半功倍了。在学生的动手、动脑活动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学习需要,思想灵活,探索足迹和生命活力……经历“一番风雨”的洗礼,终于看到“彩虹”:公式1: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公式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 2×高;公式3: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 2)。这时,我激情跟进:“真棒!能发现这么多的公式,哪种好理解呢?”学生的思维再次经过碰撞、辨析……终于发现:公式1: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好理解,容易记。整个过程教师深度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大部分的学生享受到恍然大悟的感觉,真正起到智慧之花互相辉映的效果——合作意识大大提高了。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用12个小木块摆成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得到:12= 12×1×1=6×2×1=4×3×1=3×2×2,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水到渠成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从学生脸上绽放出的鲜花般的笑容,我清楚,他们已深刻理解并掌握了知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以充分彰显。
思维始于动作。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测量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再要求把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分别测量它们的三个内角之和,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不管大小,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都是180度”。我趁热打铁,“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分别用课前剪好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做实验,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结果都拼成了平角,由此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为今后的学习积淀丰厚的经验底蕴。
又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对着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并沿着高把圆柱体等分为16份,把这16份拼起来后,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又快又直观地找出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相当于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观察、思考后发现:圆柱体转化为近似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最终体积没有变化这一本质特征,自主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统一的计算公式:V=πr2h。整个教学过程发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智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转化思想来解决问题的策略,达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效果。
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必须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善于求新。在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或画角的方法后,我进一步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问:“要画120度的角,不要用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一次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学生发现: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度的角拼起来能画出120度的角;用两个三角尺60度的角拼在一起也能画出120度的角……如此这般不断地出现创新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思考经验,培养了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让智慧鲜花别样红。
由此可见,在教师“形离而神不离”的指导和帮助下,巧妙引领每个学生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展现风采、绽放思维,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最终使教育成为一种幸福的教育景观。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