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太明
(厦门百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厦门 361000)
猪丹毒的诊治与防控
林太明
(厦门百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最近几年,猪丹毒在规模化猪场时有暴发,本文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治疗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结果,诊断两个规模化猪场发病为猪丹毒,并结合猪场实际,分析了发病原因,推荐了免疫方法,提出了中肯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丹毒;诊断;防治措施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的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与剖检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皮肤疹块,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过去,急性典型的临床病例在规模化猪场很少见,但是最近几年,猪丹毒在规模化猪场时有暴发,笔者即接诊过多例规模化猪场发生的猪丹毒,现将其中两个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图1 严重病猪口吐白沫,颈肩部出现界限分明的紫红色斑块
图2 背部现“打火印”疹块
A猪场母猪存栏1 100头左右,2013年8月上旬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至41℃,特征性病变表现为:精神沉郁、虚弱、粪便干燥、时有麻痹和恶心,严重的口吐白沫(图1),快速死亡;不死病猪,经过l~2天后,身体的各个部位,特别是背部、胸侧、颈肩部出现界限分明的圆形、菱形的紫红色斑块,稍凸出于皮肤表面,与周围的皮肤形成鲜明的对比,俗称“打火印”疹块充血(图2),用手指按压褪色,病猪疹块先呈淡红,后期变为紫红色,以后中间隆起、干燥、坏死,形成棕色痂块而痂皮脱落。因治疗及时,病猪体温下降,病情l周后基本恢复。本病在此场流行40天左右,共造成15头母猪的死亡,最终通过药物控制了疫情。
B猪场母猪存栏550头左右,2013年7月上旬发病。最早在后备母猪舍发病,发病猪只体温高至41℃,病猪精神沉郁、两后肢站立无力,行走摇摆不稳,经过l~2天后,身体的各个部位,特别是背部、胸侧、颈肩部出现界限分明的圆形、菱形的紫红色斑块,中间苍白,边缘红色,稍凸出于皮肤表面,与周围的皮肤形成鲜明的对比,俗称“打火印”疹块充血,用手指按压暂时消退,除去指压后又恢复原状,病猪疹块先呈淡红,后期变为紫红色,以后中间隆起、干燥、坏死,形成棕色痂块而痂皮脱落(图2)。部分怀孕母猪有流产症状,发病过程中共计出现5头母猪流产。此场发病至2013年12月中旬结束,流行约5个月,共计造成20头母猪死亡,15头发病严重无治疗价值而被淘汰,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最终通过使用抗生素结合疫苗免疫控制了疫情。A场和B场都是规模化猪场,猪场中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疾病疫苗都按免疫程序执行。
急性败血型:全身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肾脏淤血肿大、被膜易剥离、呈不均匀的紫红色、切面皮质部呈红黄色、表面及切面可见大头针帽大小的出血点,脾脏肿大明显是正常大小的3倍(图3),胃、十二指肠及空肠前部发生出血性炎症,肝脏显著充血、呈红棕色、暴露于空气中则为鲜红色,心包积水、心肌有炎症变化、心内外膜有小点出血,肺部常见充血水肿,偶见出血(图4)。疹块型:本型除皮肤病变外,没有其他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皮肤病变多见于真皮层,毛细血管充血,红细胞侵润。
(1)采病猪疹块中的血液做涂片,或采急性死亡病猪血液,脾、肝、肾及淋巴结取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见革兰氏阳性菌,呈纤细、正直或稍弯的小杆菌。
(2)结合猪场的治疗诊断,因本病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极为敏感,通常在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后24小时内,病猪显著好转,因此可以根据用药结果进行诊断。
(3)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治疗诊断和实验室诊断,A场和B场发病诊断为猪丹毒。
图3 脾脏肿大明显
图4 肺部常见充血水肿
4.1猪丹毒重新暴发的原因
随着工厂化养猪的发展以及大量抗菌素的使用,急性典型的猪丹毒临床病例在规模化猪场很少发现;但最近几年,猪丹毒又有重新暴发的迹象。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青霉素等普通药物出现明显的耐药性;二是青霉素类药物对猪丹毒是特效药,但是近年来大量新药的出现使猪场减少了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转而使用大量新特兽药;三是近年由于新疫病如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等不断出现,老病猪丹毒的防控被猪场忽略了。此次两个规模化猪场猪丹毒发病严重,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规模化猪场对此病也应重视其防控。
4.2发病原因分析
本次A场发病后,分析发病原因是由于猪场生物安全没有做好引发的,在销售仔猪时,购买者来自疫区且直接进入猪舍挑猪;因此,防止外界病菌传入场内至关重要。B场发病时间很长,且不能根治,究其原因,此场所处的位置地处山凹处,常年猪场内的空气湿度超标,猪舍内湿度过大,且发病频繁的猪舍是平养舍,舍内常有积水积尿,导致场内猪丹毒病源菌不易消除。
4.3疫苗的选用
猪丹毒疫苗主要有猪丹毒弱毒苗、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和猪丹毒-猪瘟-猪肺疫三联苗,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但是规模化猪场最好选用猪丹毒弱毒苗单苗。猪丹毒疫苗是细菌性疫苗,因此在猪群进行免疫时,前后7天,猪群不能使用抗生素,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4.4防治措施
(1)严格隔离,防止外界病菌传入场内,加强环境、用具的卫生消毒,用百强-100按1︰500和百毒杀1︰300的比例,每3天消毒1次,降低场内环境中的载菌量。
(2)加强饲养管理,增加猪群的健康度。做好各阶段的全进全出,控制疫病在猪群间的水平传播。可采用富乐旺旺,按300 g/吨的剂量连续饲喂。富乐旺旺主要含有黄磷脂素和地衣芽孢杆菌,主要作用是减少猪群应激、降低抗生素的耐药性,并对猪丹毒杆菌等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全群药物治疗,整个发病猪群用20%泰美妙1 kg+阿莫西林300 g/吨的饲料,连喂10~15天。A场采用此法能快速控制群体发病疫情。B场采用以上方案后,用药后仍然有零星发病,不能根治;至2013年12月上旬,结合采用猪丹毒弱毒疫苗,对种公猪、母猪,后备母猪,发病猪群4头份/头进行免疫,通过猪丹毒活疫苗免疫,快速控制疫情。
(4)个体治疗。要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足够疗程,才能有较确切的效果;一旦病猪出现瘫痪症状,治疗效果就较差。本病一般情况下抗生素类最敏感的药物为首选用药,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本次发病使用青霉素没有做药敏试验,如果有条件最好先做药敏试验;如果没有条件做药敏试验时,可根据经验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青霉素类药物是特效药,恩诺沙星、四环素、林可霉素等也有较好的疗效,但链霉素、新霉素、磺胺类药物对猪丹毒无效。以下是治疗的方案:100 kg体重的病猪,按注射用氨苄西林钠0.5 g×3支+氨基比林注射液10 mL+地塞米松10mg,肌肉注射,2次/天;用药至猪体温正常后,再用2~3天。病情严重的成年种猪,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mL+注射用氨苄西林钠0.5 g×5支+10%维生素C 20 mL,静脉注射,1天1次;同时肌肉注射恩诺沙星(按3 mg/kg·体重计算药量),2次/天;体温正常后再持续用药2~3天。病情严重的猪会出现皮肤坏死,要做好坏死皮肤脱落后继发感染的预防治疗,可采用2%双氧水溶液喷洗坏死皮肤,待皮肤干燥后,局部涂抹红霉素药膏,促进其恢复。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645(2015)02-0053-03
收稿日期:201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