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需求与体育保健课程开展研究

2015-07-09 07:14王洪波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健康第一

王洪波

摘 要:体育弱势群体是高校中特殊的群体,但也是高校体育工作开展的重点,所以针对体育不同类型的体育弱势群体,有针对性的制定体育保健课内容,对于提高体育弱势群体的健康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健康第一;体育弱势群体;体育保健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10-01

“健康第一”作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它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毫无疑问,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也是全体学生中的成员,提高其健康水平,同样也是学校体育义不容辞的任务。十几年来,许多高等学校开设了保健体育课,根据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配以医疗保健和体育疗法,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由于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因为身体、生理、心理等原因,活动能力差,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再加上保健体育课自身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手段的一些不足,所以,保健课对他们身体的康复、保健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然而,在大学期间,培养体育弱势群体良好的体育行为不仅对于他们成功地渡过大学生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他们毕业后进入社会,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具有良好的体育行为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类型

1、生理性体育弱势群体的大学生。(1)身体有缺陷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身体有缺陷指的是肢体的残疾和身体各器官功能的缺损。这些学生由于身体有缺陷造成运动能力的下降,对自己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也造成一些障碍。这种情况的大学生很容易觉得低人一等,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更不愿意主动和老师、同学正常交往,在与他人相处时会产生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的想法,往往缺乏自信、行为孤僻、不容易相处。有些学生甚至因为受到他人的歧视而产生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更有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在碰到一些挫折后产生轻生的念头。

(2)患有特殊疾病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患有特殊疾病指的是先天和后天患有乙肝、腋臭、口臭等疾病。这些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存在着比较大的障碍,总是担心自己的疾病被别人发现或是怕别人发现以后改变对自己的态度,极易形成自卑心理,不愿与人接近,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生活性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1)因生活和教学方式变化产生心理波动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这部分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活环境和学校的教学方式发生突然变化,生活环境从一个相对约束的环境转换到一个相对宽松和独立的环境,教学方式从强加形的学习模式转变到自我的教学方式。由于他们并没有做好迎接新生活的准备,而且又不能很快调整和适应这种新的生活及教学方式,从而出现很强的心理落差,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

(2)因家庭困难产生不良心态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大学期间就开始面对现状。自己在大学里的许多计划和理想得不到实现,而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又迫使他们不得不重视金钱的作用,寒酸的外表往往令其自惭形秽。但出于自尊,一些贫困学生不愿和其他人交往或在交往中孤僻寡言,从而出现各种人际交往障碍、自我意识不良。更有一些学生容易在集体活动或同学交往中出现顺从、默认行为无意或畏于坚持己见的行为,甚至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断增加压力。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正确地缓解压力就会产生一些孤僻、自闭和丧失自我意识等心理问题。

二、针对体育弱势群体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开展的具体实施

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其进行人性化、科学化、区别化的教学,可谓意义重大。

1、要注重保健课的教材编选以及课程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定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开展体育保健课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人施教。在教材选取上,不应当忽略体育保健课的理论,要让学生们明确体育保健课的目的以及作用,从而增强体育素质薄弱学生们的信心,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体育保健课的理论部分应当在讲授体育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和卫生知识外,还有对体育保健医疗方面进行讲解。

2、要明确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工作,消除体育素质薄弱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融入到全面发展中,这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个要求,也是高校的任务之一,也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

3、教学应当注重循环渐进在高校保健课的教学过程上,教学应当根据体育素质薄弱生的特点进行先简单、后复杂的体育动作教学,随着学生们体质的不断增强,进一步延长保健课的运动时间,提高运动量。高校体育保健课想要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不是一时半会就可做到的,应当坚持经常锻炼,才能使效果不断累积,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体育保健课切记练练停停、半途而废。保健课教师应当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的天体下,逐步增加难度和节奏,让学生们自觉的控制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保证学生们的每一次学习和锻炼都有收获。有所进步。

4、培养学生课外锻炼的习惯保健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但仅仅靠课堂锻炼是难以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为此,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养成健身的习惯,使课堂成为课外锻炼的导向,课外锻炼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5、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方法。建立客观合理的体育保健课教学评价标准,是推动体育保健课程朝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体育保健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体育保健课以恢复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所以体育保健课评价标准应淡化体育技能评分,弱化考试,重视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成绩进步幅度和课堂表现,强化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行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从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人手,参照身体功能恢复状况、学习过程主动参与程,心理适应能力、理论、运动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来综合考评。

健康是无价的财富,培养健康的大学生人才,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都应给学生以指导和引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帮助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实现健康,为其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健康第一
健康理念如何在体育课中实施
让体育课堂唤醒学生的生命本色
我的“健康第一”体育教学观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师角色的思考
论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
谈初中体育教学
小学体育教学思考与实践
体育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变革
如何在体育课堂中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思想
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开展“美丽足球”运动